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方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俊宴  禚振坤  陈雯 《规划师》2006,22(3):15-18
长三角城市群在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和中国面向国际化的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城镇等级体系完善,区域内经济联系密切,具备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条件.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弱行政边界的网络化联系,实现功能提升、互补和空间有机集散,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内部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数字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城市群已成为区域协同、共赢发展的必然结果。2010年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正式批复,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这将更加有力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交流、互动和协作。面对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土地瓶颈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诸多瓶颈和难题,迫切要求更加突出各类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体现区域一体化、推动共赢发展。从数字城市群的建设视角,提出了推进长三角数字城市群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探索了近代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化进程中内部空间组织特征、演变趋势和发展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以近代工业遗产建筑元素传播为视角,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进行解构,研究该元素出现的来龙去脉以及在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工业建筑中的演变过程,以辅助证明长三角城市群近代工业发展模式。经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上海、南京为核心城市,无锡、南通、宁波等为二级城市,嘉兴、常州等为三级城市的逐级辐射圈。各城市原有基础、开埠的外力入侵、交通网络以及建造者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城市群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格局经历着由"单核引导"的点轴结构向"单核+多中心支撑"的网络状结构的转变,支撑其演变的市场力和调控力的力量对比也在发生着变化.长三角城市群已有部分协作机制和内容,但区域一体化过程推动缓慢.目前,国家和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和财税制度正在逐步优化改革的过程中,并且有世博会和高速...  相似文献   

5.
6.
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60年里的各类统计年鉴和1980-2015年土地利用、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发展历程,明晰城市化进程特征.根据城市化率、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等指标,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大致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波动发展时期(1949-1...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对城市群经济泡沫的预警,利用VAR 技术且结合重要影响因素,构建了城市群经济结构模型并做了必要的修正。对城市群现状、长三角城市群特征、城市群结构的研究发现,3 个成员组成的城市群具有较典型的代表性。构建了由总量、结构、单项组成的指标体系,并对三成员城市群泡沫加以分析。利用整体性指标预警模式,弥补了颜色预警表意狭小的不足,并以1978~2010 年数据验证。为降低城市群发展中受经济泡沫危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际出行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垚  钮心毅  宋小冬 《城市规划》2021,45(11):43-53
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计算得出居民城际出行联系,分别从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两个维度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发现,城市等级和腹地的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依然是稳定中心地体系,但逐步瓦解;城市网络结构的分析表明区域形成了"一核多极"非均衡网络结构。研究认为,当前长三角空间组织同时具有"场所空间"与"流动空间"双重特征,流动空间一定程度上受到场所空间影响,与中心流理论基本相符。都市圈将成为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的物质载体,是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关键。针对当前规划中的不足,提出规划方法和规划内容的建议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生态空间不仅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 障,也兼具重要的游憩服务功能,若孤立处理2种功能的关 系,必然会导致过度开发或被动保护。揭示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及空间格局,对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空间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总体格 局、省级层次供需特征、市县级层次供需关系3个层次,对区 域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供需平衡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空间资源较高,但生态空间游憩服务 的供需错位现象突出。不同出行半径范围内生态空间游憩服 务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南 北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依赖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扩大 生态空间服务半径,北部城市的供需失衡现象会更加恶化。 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县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生态游憩服务 跨区域供需协同网络:南部生态资源富足区应延展其游憩服 务辐射范围,填补供应空白;城市近郊区应关注连续性游憩 廊道建设,整体提升供应水平;北部连片供给失衡区则应进 一步挖掘农林复合空间的生态游憩潜力。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城市群次级中心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 《城乡建设》2004,(3):34-35
“长三角”城市群次级中心城市功能建设 长期以来,"长三角"城市群次级中心城市都是作为孤立的市域行政中心城市进行建设的,没能主动大胆地按"长三角"城市群次级极核城市的区域城市化发展需要,引导城市的综合功能提升,在城市功能发展上引发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硅湖”构建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总结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选址布局的经验和一般规律出发 ,阐述了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现状布局 ,认为现状布局缺乏区域之间的整合 ,尚未形成区域合力 ;然后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 ,讨论了竞争与合作在“中国硅谷”建设中的关系 ,最后提出了“硅湖”布局的调整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长三角各城市综合实力计算所得的扩展率分析,得到长三角影响腹地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认为泰州、常州、宁波有可能形成新的区域中心。同时,通过对区域通达性的分析,指出区域通达性的短期改变会放大区域扩展率差异;而长期的、逐步的改善因伴随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而会缩小区域扩展率差异。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发展战略的思考——基于与长三角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比较了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差异,发现了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效益高于长三角,但长三角的发展后劲足于珠三角;从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全球化以及内部矛盾等方面分析了形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珠三角的以创新、拓展腹地与港澳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战略导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地概括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密集性、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发展差距较小等三大特征,指出了当前由于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而对经济增长稳定性造成的问题和资源环境制约的严峻形势;描绘了城市区域化加快、产业与人口继续集中、多元化解决建设用地供应以及产业重构、空间重组、环境重新塑等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历史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演变历史和演变机制的分析,探讨珠三角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的重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新区开发是未来城镇空间演变的新动力.并认为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未来城镇空间呈现出向G1obal-Region空间格局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规划行将收官之际,国家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应对经济新常态提升到下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位置。"双新"背景下,我国的城市群除了要继续担负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责任外,以城市群引领和优化重组区域经济格局也将成为其重要职责。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在空间发展阶段梳理、现状及趋势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双新"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同格局的总体思路与变革方向,以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加快释放改革红利的城市群空间载体,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发展导向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是长江经济地带发展的引擎,以城市为载体的多中心区域经济格局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长三角多中心结构分析表明,多中心不协同发展导致的区域竞争加剧、区域不平衡性、区域同质重构现象成为影响和制约长三角地区持续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子。利用生物共生理论,对长三角地区多中心关系进行分析与诊断,构建了多中心共生的框架,分析了多中心共生的机理、结构与模式,并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多中心共生与协同发展的调控模式、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俊宴  陈雯 《城市规划》2007,31(9):17-23
区域协调向来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焦点之一,本文在中国科学院2005年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各职能部门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区域协调的重大问题展开分析,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的主要方向,并从完善区域协调法规、构建区域协调常设机构和完善协调调控手段等方面提出协调制度创新的建议,力求对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协调进程有实质性的促进。  相似文献   

19.
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于涛方 《城市规划》2006,30(1):55-60
从区域整合理论中的新功能主义、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整合历程及整合效果。认为长三角地区区域整合是由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溢出”到其它“经济部门”,然后到“政治”甚至是“制度领域”。然而,缺乏制度平衡的政府间主义加速了“溢出”效应的边际递减,使得区域整合中的“溢出”大多发生在“低门槛部门”,而在“高门槛部门”只能是艰难地循序渐进。在基于功能溢出视角对长三角区域整合历程与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新制度主义入手,简要地阐述了长三角区域整合的未来之路——走向制度平衡。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区域合作类型、障碍和治理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雯  杨柳青  张鹏  孙伟 《城市规划》2021,45(3):15-20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合作动力更为多元化,成效日益明显,类型更加多样化,如专题区域合作、跨区域园区合作和毗邻地区合作。研究发现,这几种区域合作过程行政分割的障碍表现为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问题。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对策方式,有利于达成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专题区域合作通过成立城市间部门联席会议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问题;通过开展利益协商,处理双方因合作意愿不一致、成本-收益平衡困难而产生的不合作道德风险。跨区域园区合作还涉及到持续的成本投入、利益分享,当前主要通过建立成本分摊、利益分享的合作机制缓解合作协议法律效应缺失造成的"合而不做"道德风险。毗邻地区合作既需要高位制定高质量一体化协调的准则和专业内容,也需要加强实体协调机构专班与地方之间的协调衔接,降低信息不完全的逆向选择和交易成本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