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以α-萘甲酸(α-HNMA)、β-萘甲酸(β-HNMA)、α-萘乙酸(α-HNAA)、β-萘乙酸(β-HNAA)为第一配体,1,10-邻菲啰啉(phen)为第二配体,合成了4种Eu(Ⅲ)和4种Tb(Ⅲ)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配位滴定确定了各配合物的组成.通过红外光谱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发现各配体的特征吸收峰(VC=O、VC=N)在形成配合物后不同程度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说明配合物中羧基氧原子和邻菲啰啉中的氮原子均参与了配位.采用TG-DTG技术对8种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8种配合物均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室温下测得了各配合物粉末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结果表明,4种铕的三元配合物均发出红色荧光,最强发射峰613 m附近的强度顺序为Eu(β-NMA)3phen>Eu(α-NMA)3phen·H2O>Eu(α-NAA)3phen>Eu(β-NAA)3phen·H2O.4种铽的三元配合物无明显的荧光现象.  相似文献   

2.
刘娟  王亮  郑长征 《材料导报》2012,26(2):83-85
由5-溴-2-羟基苯基乙酮与2-羟基苯甲酰肼在乙醇溶剂中反应得到5-溴-2-羟基苯基乙酮-2-羟基苯甲酰腙。以该酰腙、吡啶和氯化铜水热合成配合物(C15H11N2O3Br)Cu(C5H5N)。通过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98929(19)nm,b=2.4177(5)nm,c=0.78755(16)nm,β=97.285(4)°,V=1.8685(6)nm3,Dc=1.745mg/m3,F(000)=984。荧光光谱表明,配体和配合物均具有荧光性,配合物在360.0~410.0nm处的荧光强度得到了增强。  相似文献   

3.
以9,10-双蒽酸(H2L)和2,6-二甲基吡啶(Hdmpy)为配体,合成了一个二维结构的稀土配合物{[Tb(L)2(H2O)2] (Hdmpy) (H2O)2}∞;用原位聚合法将该稀土配合物与丙烯酸类聚氨酯大分子单体复合,制备出{[Tb(L)2(H2O)2](Hdmpy)(H2O)2}∞/丙烯酸酯类聚氨酯稀土高分子材料,并研究了稀土配合物在材料中的分散及材料的热稳定性、荧光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稀土高分子材料中主要以200~500nm颗粒均匀分散;且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300℃),在波长372nm的激发光下,材料在440nm出现最大荧光发射峰,有望应用于发光材料领域.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三脚架型配体稀土配合物的组成、可能的配位状态及荧光性质,合成了三脚架型配体--2,2,2-胺三乙酰苯胺(L)及其6个稀土配合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元素分析,差热-热重,摩尔电导等方法表征了配体及其配合物的组成、配位形式及荧光性质.结果表明,L的化学式为C24H24N4O3,与稀土硝酸盐配位,且n(L):n(Re)=1:1,在DMF中为2:1型电解质,其中,2个NO3-均与金属离子以单齿形式配位;荧光分析表明Tb(Ⅲ)配合物的荧光强度与溶液的pH值有关,并且在中性溶液中荧光强度最大;在分子偶极矩较大的溶剂中,荧光强度最强.说明该配体是较好的稀土荧光敏化剂.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α-萘甲酸(α-HNMA)、β-萘甲酸(β-HNMA)、α-萘乙酸(α-HNAA)、β-萘乙酸(β-HNAA)为第一配体,1,10-邻菲啰啉(phen)为第二配体,合成了4种Eu(III)和4种Tb(III)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配位滴定确定了各配合物的组成。通过红外光谱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发现各配体的特征吸收峰(νC=O、νC=N)在形成配合物后不同程度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说明配合物中羧基氧原子和邻菲啰啉中的氮原子均参与了配位?捎肨G-DTG技术对8种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8种配合物均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室温下测得了各配合物粉末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结果表明,4种铕的三元配合物均发出红色荧光,最强发射峰613 nm附近的强度顺序为:Eu(β-NMA)3phen>Eu(α-NMA)3phen.H2O>Eu(α-NAA)3phen>Eu(β-NAA)3phen.H2O。4种铽的三元配合物无明显的荧光现象。  相似文献   

6.
由查耳酮和4-氯苯甲酰肼反应得到查耳酮-4-氯苯甲酰腙(H2L),以该酰腙为配体,水热合成制得一个新的配合物查耳酮-4-氯苯甲酰腙吡啶铜(Ⅱ)(CuL2Py)(CCDC∶844451),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晶胞参数a=0.8637(2)nm,b=1.5790(4)nm,c=1.6186(4)nm,β=102.227(4)°,V=2.1573(9)nm3,Z=2,μ=0.675mm-1,Dc=1.327mg/m3,F(000)=890。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在130.11℃以下时很稳定。抑菌实验结果显示配体及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配合物比配体的抑菌活性强。  相似文献   

7.
用固、液合成法合成邻联甲苯胺双缩香草醛(L1)和邻联甲苯胺单缩香草醛(L2)Schiff碱配体。L1分别与金属离子[M=Cu(Ⅱ)、Co(Ⅱ)、Ni(Ⅱ)]配合,合成3种新型配合物ML1。结构经UV-Vis、1H NMR、IR及元素分析对配体、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物质与预期一致。它们具有良好的热致变色性和一定的荧光性。  相似文献   

8.
以水杨醛苯甲酰腙为配体(H2L),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3种稀土[Y、Pr、Tb]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元素分析、紫外及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X单晶衍射测定了钇配合物的结构。其结构以4个对称的金属核为骨架,每个金属核上带有2个配体,属于四方晶系,P4/ncc空间群,a=2.1656(2)nm,b=2.1656(2)nm,c=2.6668(4)nm,α=90°,β=90°,γ=90°,V=12.507(3)nm3,Z=16。荧光光谱表明,钇配合物在473nm处有强的荧光发射,铽、镨配合物都表现出良好的特征荧光发射,其光致发光性能良好,有望在光学材料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9.
铕-芳香羧酸-丁二酸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间氯苯甲酸、对氯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对甲氧基苯甲酸为第一配体,丁二酸为第二配体合成了六种新的铕三元荧光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EDTA配位滴定分析、紫外光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标题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采用热分析仪研究了标题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能;通过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标题配合物及对应二元配合物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与对应的二元配合物相比发光强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喹啉类化合物为环金属配体,4,4′-二溴-2,2′-联吡啶为辅助配体成功合成出了一种新型离子型环金属铱配合物:[Ir(dmpq)_2(Br_2bpy)]~+PF~-_6(dmpq=2-(3,5-二甲苯基)喹啉,Br_2bpy=4,4′-二溴-2,2′-联吡啶)。配合物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质谱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单晶结构。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荧光光谱,对配合物的激发态进行了讨论,同时考察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n;配合物在溶液状态下为红光发射,最大发射波长为649 nm。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三脚架型配体与其稀土配合物荧光性质的关系,合成了三脚架型配体--2,2,2-胺三乙酰-吡啶及其6种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差热-热重分析和荧光光谱等分析手段对配体及其稀土配合物的组成、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为Re(NO3)3·L·6H2O(Re=Ce3 ,Sm3 ,La3 ,Tb3 ,Y3 ,Eu3 );在DMF中属于2:1型电解质,其中,配合物中既存在以单齿形式与中心离子配位的NO-3,也存在游离的NO-3.荧光光谱分析表明,Tb(Ⅲ)配合物具有较强的Tb3 特征线状荧光,说明T(L)→5D4(Tb)的能级较匹配,从而使Tb3 荧光发射大大增强.同时,研究了溶剂中荧光增强效应,说明在极性较强、中性体系中配体对Tb3 的敏化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2.
以水杨醛苯甲酰腙为配体(H2L),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钇(Ⅲ)配合物Y4(HL)8O2·8(H2O)。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元素分析、紫外及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X-单晶衍射测定了钇(Ⅲ)配合物的结构。其结构以四个对称的金属核为骨架,每个金属核上带有两个配体,属于四方晶系,P4/ncc空间群,a=2.1656(2)nm,b=2.1656(2)nm,c=2.6668(4)nm,α=90°,β=90°,γ=90°,V=12.507(3)nm3,Z=16。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钇(Ⅲ)配合物在473nm处有强蓝色荧光发射,色坐标为(0.153,0.276)。其光致发光性能较好,有望在蓝色光学材料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铕(Eu)-月桂酸(L1)-邻菲罗啉(phen)三元配合物Eu(L1)3phen,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透射电镜及荧光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紫外吸收主要是配体吸收,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中基本达到均匀分散;配合物在617nm处能发出较强的特征荧光,对应跃迁为5 D0→7 F2,说明配合物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未见报道的草酸双缩邻苯二胺双缩水杨醛Schiff碱(L1和L2)和金属离子[Co(Ⅱ),Cu(Ⅱ),Ni(Ⅱ)]与L1配合生成的三种Schiff碱金属配合物。并对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IR、UV和1 HNMR的表征,以及Schiff碱及其配合物热致变色性能和荧光性能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均不具有热致变色的性能,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光谱,发射峰值波长λem在470~524nm。  相似文献   

15.
利用2,2-联吡啶-6,6-二羧酸作为配体,合成了稀土配合物[Ln2(bpydc)3·3H2O]·H2O·3CH3OH(1,Ln=Eu,Tb,Yb,Gd;Hbpydc=2,2-联吡啶-6,6-二羧酸)。使用单晶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磷光光谱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和配体与发光中心的能级匹配程度的测定,探讨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能与能量传递效率。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两种不同环境的配位中心,促使配合物在空间上具有层状堆积结构;Eu(Ⅲ)与Tb(Ⅲ)配合物分别在612与548nm处有强烈的红色与绿色荧光发射,特征荧光敏化效果明显;配体三重态能级26666cm-1与稀土离子Eu3+(5D0,17300cm-1)、Tb3+(5D4,20500cm-1)最低激发态能级匹配,存在明显天线效应,具有优良的能量传递效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收敛法合成了2种不同树枝状8-羟基喹啉配体,产物通过核磁共振(NMR)和红外(IR)进行表征;并通过荧光光谱对树枝状8-羟基喹啉配体及Zn(Ⅱ)金属配合物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配体和Zn(Ⅱ)配合物均能溶于常见的溶剂,树枝状修饰使荧光强度变大,树枝状结构的外围官能团影响荧光性质;树枝状8-羟基喹啉锌的荧光出现明显的红移,有望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周禾丰  王华  张婷  陈柳青  许慧侠  郝玉英 《功能材料》2011,42(6):1054-1056,1060
分别以1,10-邻菲啰啉、三苯基氧膦,2,2'-联吡啶为第二配体,并以苯甲酰丙酮为第一配体,合成了3种铽(Ⅲ)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吸收光谱确定了其结构,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其发光机理.研究结果表明,3种铽(Ⅲ)配合物的光吸收以第一配体为主,激发下均能发射Tb3+的5D4→7F4的电子跃迁特征峰...  相似文献   

18.
张睿  顾晓龙  庞欢 《材料导报》2017,31(8):11-16
以配体Ia、Ib和Ni(dbbpy)Cl_2(dbbpy=4,4′-二-叔丁基-2,2′-联吡啶)反应,合成了两种新型冠醚环化二硫纶配体的Ni(Ⅱ)配合物1和2。经~1 H NMR、IR、MS和元素分析表征了二者的结构,并解析了其晶体结构,初步测定了其光电响应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2对Li~+有较明显的响应,ΔE_1~(1/2)=35mV(30倍Li~+),对碱金属离子Na~+和K~+均无明显响应。同时配合物1和2在室温下均有明显的溶剂变色现象。  相似文献   

19.
铽与5-氨基间苯二甲酸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土有机配合物荧光材料是材料、化学、信息等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水溶液中合成了铽与5-氨基间苯二甲酸配合物,紫外灯辐照下,配合物能发出明亮的绿光。元素分析表明其组成为TbLCl.H2O(L=C6H3NH2(COO)22-),配合物的紫外吸收主要是配体的吸收,红外吸收光谱表明配合物中铽与羰基氧双齿螯合配位;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激发谱带很宽,最佳激发波长为359nm,与配体的吸收一致,发射光谱为Tb3+离子的特征光谱,发光强度最高的是波长为545.8nm的5D4→7F5跃迁。  相似文献   

20.
以席夫碱[N,N′,-双(2,4-二羟基苯甲醛)缩邻苯二胺](L)和邻菲罗啉为配体,与稀土金属离子配位合成了稀土席夫碱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REM(o-phen)2Cl.2H2O(M=La3+、Pr3+、Nd3+、Sm3+),并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率仪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同时将该类配合物应用于生物活性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所有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都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且配合物RESm(o-phen)2Cl.2H2O的抑菌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