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是指人眼辨别最小物像的能力,是视网膜中心凹处的形觉视敏度。视觉形成的理论基础是两个物点的反射光线在节点处交叉后成像于视网膜上。当两个物点反射光线刺激的是相邻的两个锥体细胞,则人感觉到的是一个较大的模糊的点,所以两个物点的像之间至少要隔一个未受刺激的锥体细胞,两个物点才能被分辨开。  相似文献   

2.
<正>1视网膜对应点的概念两眼的视网膜区域共享共同的主观视觉方向,也就是说,如果两眼视网膜接受到的同时刺激产生了刺激性目标来自空间中相同方向的主观感觉,则这些视网膜区域或点被认为是对应的。如果两眼视网膜区域接受到的同时刺激导致产生刺激目标来自两个分离的不同视觉方向的感觉或复视,则这些视网膜区域或点是不对应的。如果两眼视网膜对应区域与各自的视网膜中心凹具有相同位置距离关系(例如两眼对应区域均等距离地位于各自视  相似文献   

3.
3 时钟型视标形如家庭中使用的时钟,该视标有垂直指针型和交叉指针型两种。它是由外圆刻度盘和中心部小圆对接指针的两个图形所组成。中心部小圆为双眼固视点,使被检者双眼黄班中心凹产生融像刺激。外圆刻度盘用于使被检者两眼视网膜周边部产生融像刺激。因此,时钟型视标是一种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固视和周边部固视  相似文献   

4.
正视觉是人从外界获得信息最直观最重要的一个渠道。眼睛的视网膜上存在两种适应亮度不同的视觉细胞: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由它们产生的视觉效应,统称为人的"视觉感光效应",如颜色视觉和暗视觉。另外,在人体内还存在一种非视觉感光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感光器官是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ipRGCs),它接收到光刺激后,并不将刺激信号传导到人脑的视觉皮层,而是直接传导给了下丘脑,再通过下丘脑传导给松果体。通过对松果体的刺激,调节褪黑素(melatonin)的分泌,从而起到  相似文献   

5.
视锥细胞、视杆细胞与视觉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五彩缤纷闪烁着的人造光源,到各类被阳光强反射的建筑外墙和频闪画面等各种视觉环境,人类的眼睛表现出了非凡的适应性。而今,科研人员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了感光细胞具有的特质,使我们对人眼感光细胞有了新的认识。 一、重新理解白天视物的新循环 受光的刺激,人眼视网膜中感光细胞经过一系列的物理、生化变化,把光的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后产生视觉。视网膜感受光刺激的感光细胞有两种,一种称为杆状细胞,它们支撑弱光(感受全频光)。另一种称为视锥细胞,它们感受强光,并提供高分辨率的色彩视觉。这两类细胞都采用一种名为发色  相似文献   

6.
三、中心视力的临床测定 影响视敏度即中心视力的因素主要有三:其一,眼的屈光系统及其成象能力;其二,刺激强度的对比;其三,视网膜机能颗粒(Functional retinal grain)分析物象的能力。 由于1’角在视网膜上相当于4.3μm;而中心凹处的视锥细胞直径在1~3.3μm之间,因此认为能分辨开的两点之间,至少存在着一个未被兴奋的视锥细胞。临床上0所用视力表大多以此为依据而设计。见图7: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在检影过程中,验光人员认为被检者与操作者的两眼互为共轭关系,共轭点的位置是:被检者一边的点是在被检者的视网膜上,而检影操作者的共轭点是在操作者的视网膜上。本人对被检者的共轭点在其视网膜上一说没有异议,但对检影操作者的共轭点在操作者视网膜上的观点不赞同,认为共轭关系不能成立,下面就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人的视觉功能包括光觉、色觉和形觉,其中主要是形觉。形觉检查是中心视力检查,即测定视网膜中心窝的光学分辨力。临床医学上将能区分两点的最小距离称为视力。显然,在眼前一定距离(5米)能够分辨两点之间距离越小,说明视力越好。 5米处之两点距离可用视角来表示。视角为该两点在眼内结点处的夹角(图一)。视角决定视网膜象的大小。视角越小,视网膜结象亦小,说明视力越好。视角α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讲,落在视网膜非对应点上的物像,将促发患者的融合反射,因此可以说融合反射是视网膜物像分离的反应。而实际上就像调节反应并不恒等于调节刺激一样,融合反应也常常不等于融合刺激,往往较融合刺激为小,换言之,在两个分离物像尚未完全落在对应点上之前,就已经感觉两物像融合,这一残留的物像分离就是注视视差,又称注视分离。对应到外间物象空间,注视视差指的是即在双眼单视的情况下,视线的微量辐辏过度或辐辏不足,即在有双眼融合参与的前提下,双眼实际视线与注视目标之间的分离现象,如图1。  相似文献   

10.
"刺点"是符号学中的一个概念。在艺术文本中,"刺点"不仅能够增添文本的艺术魅力,还能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发人深省。罗伟章的长篇小说《大河之舞》围绕"半岛人尚武、排外"这一核心刺点,又制造了"半岛中两个家庭之间的对峙与仇恨"这一"刺点",并且通过一系列事件与这两个"刺点"搭配和组合,从而拓展了文本的张力,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接上期)4.8双眼单视界4.8.1 Panum空间(Panum’s space)如前所述,只有双眼单视圆上的物点在双眼视网膜形成像点,才会被双眼融合为完整单一的目标像。位于双眼单视圆近侧或远侧的物点则会导致双眼交叉性复视或双眼同侧性复视。  相似文献   

12.
实验以旧新闻纸为原料.考察了胶黏物控制剂不同加入点、不同用量对其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加入点的实验结果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故放弃了这两个加入点;控制剂VFT和SCA对于胶黏物的去除效果很小.SCP和VFA的效果比前两个要好一些,VFP的效果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3.
散光眼与球柱镜片度数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近视与单纯远视眼,在视网膜前方或后方能结成一个点,因此需各子午线屈光力相等的镜片矫正,无须进行度数转换。散光眼有所不同,一只眼内有两个不同的成像焦度值和两条经线(强主经线、弱主经线),将其中一个焦度值中任意值作球部都可,只是处方的写法不同。球柱镜片是根据屈光不正散光眼的结构而研磨制  相似文献   

14.
印刷品的光泽度是指印刷品表面的油墨干燥后,在光线的照射下,向同一个方向集中反射光线的能力。反映的是油墨在承印物表面干燥后的光亮程度。印刷品的光泽是印刷品精神之所在,它不仅增加印刷品色彩的鲜艳度,使画面突出明亮具有质  相似文献   

15.
正近视眼是指看近处清楚而看远处不清楚的一种病理状态,属于屈光不正——视物通过眼球屈光系统的折射,无法汇聚在视网膜上,因此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一般认为,非遗传性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地阅读及其他近距离活动给眼睛带来超负荷的调节负担,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眼睛,睫状肌会痉挛,暂时失去放松的能力,造成视物不清,从而形成假性近视。如果长此以往,痉挛的睫状肌可能刺激眼球前后轴的拉伸,进而造成真性近视。当近视眼眯起眼睛看事物的时候,眼睛就可以对光线  相似文献   

16.
1眼的调节 1.1调节的机理 1.1.1调节的概念 1.1.1.1调节的诱因眼在注视5m以外的点目标时,目标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会聚于眼的后主焦点,若眼的后主焦点恰与眼的视网膜重合,目标物可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相似文献   

17.
1 注视差异 1.1 注视差异的概念 1.1.1 Panum空间和panum融像区 位于双眼单视圆以外的微距物点,在双眼视网膜上非对应区所分别形成的像点也能被双眼所融合.  相似文献   

18.
消费社会不断刺激与创造出人们占有物质的新欲望,为了追逐更多的商业利益与满足被刺激出来的需求,快时尚应运而生。诞生于服装业的快时尚风潮已然已波及到曾被认为较为传统与高价值的皮具领域,满足了大众部分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反思之后,慢设计——这种更重视设计内涵、品质,特别是人与物的情感交流的设计理念开始逐渐回归到皮具设计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与设计者的重视和践行。慢设计与快时尚看似完全对立的两种理念与模式实则也有能统一的方面,而从快时尚到慢设计的发展过程,也是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人眼能看清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眼内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发生折射,成像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也就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产生兴奋将光刺激所包含的视觉信息,在瞬间转变成神经信息,经视神经传入至大脑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1视网膜的形成视网膜是由神经外胚层发育而成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视泡内陷形成视杯,视泡的圆端渐渐接近近端,直至这两层之间只留有一点间隙,因此视网膜在病理状态下,很容易从此分开,造成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20.
1、视网膜细胞的分布与感光特性 视网膜的结构很特别.也很复杂.它是由只有一个细胞厚的外色素层和神经层.即固有视网膜构成。视觉细胞是视网膜中的感光组织.根据它们的形状分别称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细长.呈杆形;视锥细胞短粗.呈锥状。它们共同形成了视网膜的外层。视网膜中大约有12亿个视杆细胞和650万个视锥细胞,但它们的分布很不均匀。视杆细胞几乎完全分布在视网膜中心凹和盲点以外的全部区域.而视锥细胞除了少量散布在整个视网膜上外,比较集中地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心凹的区域。感光细胞中含有感光物质.称为视色素.视色素受到光线刺激作用而分解,从而引起神经;中动。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视色素是不同的.视杆细胞主要在黑暗条件下起作用。生理学家在视网膜中发现了紫红色色素.它在受到光照时慢慢褪色.而在黑暗中重新再生,被称为视紫红质,这种物质与视杆细胞的视觉过程有密切联系。入射光线可以被视杆细胞里的紫红色素吸收.并使得视紫红质发生化学变化.其化学过程已经由英国生物物理学家G.WALD作出了解释。而视锥细胞具有3种不同吸收光谱.它们在光谱中的吸收峰值分别位于445nm、535nm和575nm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