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7):137-137
窑洞民居是我国目前尚存的几大类生土建筑中仍处于活性状态且继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民居。而陕北则保存有中国现在最丰富、最单性的窑洞民居。这种民居由于它与当地地貌、气候的协和,更由于它的“绿色”(低能耗、保护环境与生态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建筑界的重视。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文化”和“民族”的范围。这是中国对人类居住方式极为重要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2.
陆琦  郭焕宇 《华中建筑》2009,27(1):256-258
2008年11月21日至11月25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的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民居会议二十周年庆祝活动是一次交流的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民居建筑研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传统街村、民居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展”,“传统民居特征在新民居新建筑上的运用”,“民居建筑研究和学术活动二十年的成就和经验”等主题展开交流,提出了一些富有创建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3.
张捷 《云南建筑》2005,(6):8-11
合院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大类别。也称为官室式或庭院式住宅,是中原汉民族传统的居住形式。其以庭院为中心;在庭院四边布置房屋,正房基本都坐北朝南,厢房配列东西;倒座居南朝北。形成一个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向心方整的平面型制。这种居住模式的普遍采用,与中因封建社会儒家学说的礼制秩序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在自身特定的地域环境和众多的民族文化条件下,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居住形式,如井干式的'术.楞房、杆栏式的竹楼以及土掌房等,合院式民居是中原文化传播并影响到云南各地而出现的居住形式。就云南合院式民居的分布来看。主要在云南腹部地区的城镇和汉族地区。如滇中昆明及附近通海一带的“一颗印”民居、滇南片汉族聚居的建水、石屏地区的“三间六耳下花厅”、“四马推车”合院式民居;其次分布在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白、纳西、彝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如大理白族地区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台院民居、丽江,纳西民居等,这些民居都秉承了中原合院民居的特质。但由于各地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地的合院式民居在平面组合、空间形态和立面造型上有很大的不同。呈现出多样的形式。本文下面所述的腾冲和顺合院式民居便是滇西汉族聚居地区的一枝独秀。这里采用比较法,通过把已普遍被大家认知、熟悉的云南“一颗印”民居、大理民居、建水民居与腾冲和顺民居相比较.归纳总结出和顺民居的特点。把腾冲和顺民居完整清晰地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生苗”和“熟苗”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从多个维度探究其民居构架,基于田野调查法、数据图示分析法和文献研究等方法,重点分析传统民居构架细部,提炼传统民居的核心要素,逐一分析“生苗”和“熟苗”传统民居的构架形制,重点研究湘西内部族群民居之间的构架差异以及内在联系和逻辑,探究“生苗”与“熟苗”民居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民居构架特点进行延展和细化研究,总结与归纳苗族传统民居构架的特征,从而对苗族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在城乡一体化的浪潮中,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持与指导,乡村民居拆建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文章在此背景下,以河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北京市的满族聚居区的乡村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地区的现存民居进行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和现状分析,在一定的历史资料基础上,将这些民居按建造年代分成三个阶段,从这三个不同阶段的满族民居“炕”的变化入手,把握满族聚居区民居的空间功能、家具样式、建筑装饰等元素的变化过程,归纳了影响满族民居样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现场测绘以及数据分析 对湘西“南侗”与“北侗”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比较研究,从平面形制、构架体系、生活方式等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了湘西“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的差异,同时对“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探究。“南侗”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小,基本保留了其传统文化;而“北侗”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大,其传统民居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是“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8月5日—7日,第10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京隆重召开,数十名来自海内外,同属中国建筑学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的建筑学界专家、学者齐集北京,共商对“中国民居”特别是“北京民居”的研究与保护大计。 本次会议主题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21世纪城镇发展”,进一步探讨新世纪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方向、作用与发展。会议以北京西城区的规划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及北京四合院建筑保护等专题报告为中心。会议组织考察  相似文献   

8.
广泛分布于云南省滇中地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类型之一。近年来,这种使用最普遍、适应性最强的传统民居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消失。文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实地调研,重新对这一被众多民族居住的“一颗印”传统民居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着重从建筑平面组合、空间特征、构架应用、文化表征等方面探讨“一颗印”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并力求通过追溯其历史演变,进一步挖掘“一颗印”传统民居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厘清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变化及成因,以更加完整地展现这一传统民居所具有的鲜明地域性、广泛适应性、灵活变通性以及独特的建构技艺。  相似文献   

9.
壁画作为建筑图像信息的载体,在汉唐宋元等缺乏实物考据的历史时期,始终作为中国建筑史学研究重要的文献考证依据。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就属此例,由于写实地记录了元代的社会民俗风貌,承载发生故事的建筑图像就成为研究元代民居建筑形态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壁画上建筑图像信息的辨识,明确元代民居与外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类型特点,探讨元代生活空间的复合式转化趋势,揭示元代民居承宋启明过渡发展的演进规律,指出元代民居建筑具有“执两用中”“四方内聚”等传统建筑文化属性,为深化元代民居建筑史研究提供新思路,也为元代民居建筑的研究起到补白之用。  相似文献   

10.
湘中地区传统民居受城市化影响,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同质化与损坏。文章以湘中娄底地区的“天井院落式”民居为例,在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背景下,对其民居选址、建筑形体、空间营造、构造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其在选址上追求“形胜”,在形体上讲究“中正”,在空间上注重“等级”,在构造上体现“实用”,在装饰上表现“质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壮族“麻栏式”民居和“院落式”民居的分析,探讨壮族的民居文化。同时,在忻城县政府职工公寓的建筑创作中,从平面布局、空间环境设计方面,体现壮族民居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人居环境;从公寓的立面造型、细部构件、建筑色彩和光影等形体塑造方面,显示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折射出壮族的民居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2.
“融侨”民居作为传统文化习俗与海外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其形态研究符合传承优秀文化的时代主题。面对福清传统民居研究较少、缺少人文活动与形态联系研究的现状,该文引入建筑人类学的概念展开研究。以福清民居为例,借助“四缘”维度分析“融侨”与民居形态之间的联系,发现“血缘”对民居形态具有历时性上的影响;“地缘”影响一定范围内的建筑风貌;“商缘”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将海外建筑文化引入国内,改变本土的建筑文化;“文缘”通过主体价值观、世界观影响民居形态。研究结果以期为福清传统民居研究与历史文脉保护活化助益。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注湘西当地的历史、人文、民俗等要素,并通过现今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以此来推动湘西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创新。论文通过解析湘西传统民居“窨子屋”的结构、造型、空间形态等要素,力促湘西传统民居实现新的转变。从湘西民居的适用性、宜居性、舒适性的现状与问题出发,在建筑遗产保护原则下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辛克靖 《建筑》2000,(9):40-41
编者按:本刊自第八期开始开设了“到西部去”一栏,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尽揽西部丰富的民族建筑艺术,为此本期特设“西部民居采风”系列,着重介绍西部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特色。本栏目作者辛克靖先生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民族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长期潜心于建筑艺术、民俗民居的研究,在我国民族建筑的绘画创作方面卓有成就。应本刊特别邀请专门撰文,在此深表谢意。  相似文献   

15.
邢君 《华中建筑》2008,26(8):182-184
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中,由于各地对“保存与保护”的理解差异,导致了各地出台了不同的管理措施。在一些管理严格的村落,对传统民居采取“冻结式保存”,一些民居被“冻结式保存”后,因无人使用、缺乏维修而产生的破坏,相对于建设性破坏而言,可称为“保存性破坏”,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这种破坏往往被忽视,  相似文献   

16.
河北传统民居在我国北方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且地域特色明显。但由于河北省区域范围较广,各类型民居形制研究还不全面。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邯郸武安市大贺庄村的民居建筑非常具有特色,但相关研究极少,文章以该村的代表性民居建筑常家庄园主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现场测绘和相关建筑形制对比等方法,系统研究该建筑的“两甩袖”形制特点和绿色建筑技术,归纳其独特价值。以期能丰富冀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为历史文脉传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浅述徽州民居的特殊空间──天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天井”的印象和感觉 参观徽州民居,进入大门先见“天井”,这是徽州民居一大特点,由于民居四周为高出木构架的封护墙,开窗很少也很小,故天井主要为通风采光之用。在徽州,天井作为“光庭”而被室内化了。正对着大门朝着天井开放的部分被称为“正堂”或“祖堂”。其它的房间被壁板等遮隔住,无法知道其中情况。除去四角关闭着的房间,在这个四周被高墙所围的“天之井”的底部所展开的狭长形空间,完全是一个从石块和砖头的表面所透出的微微冷气中,在紫烟飘逸的丝丝微风中,在透过窗上的木雕而摇曳着的青冷光线中,在与外界完全…  相似文献   

18.
河北传统民居在我国北方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且地域特色明显。但由于河北省区域范围较广,各类型民居形制研究还不全面。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邯郸武安市大贺庄村的民居建筑非常具有特色,但相关研究极少,文章以该村的代表性民居建筑常家庄园主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现场测绘和相关建筑形制对比等方法,系统研究该建筑的“两甩袖”形制特点和绿色建筑技术,归纳其独特价值。以期能丰富冀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为历史文脉传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一颗印”民居又称“一口印”,是我国典型的民间建筑风格,主要分布于云南、安徽、陕西等地区,与广西杆栏式、客家围龙屋、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并称为中国五大古建民居。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迁移,近些年“一颗印”大部分建筑面临残破不堪、失修等亟待解决问题。“一颗印”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工作需要系统性、整体性、有效性的进行开展。  相似文献   

20.
罗建平  荀平 《华中建筑》2004,22(B07):A0072-A0074
四川丹巴民居因造型独特、色彩绚丽被称为“活着的民居”。论文从自然生态、历史文脉、宗教文化等多角度分析丹巴民居,指出保护与发展丹巴民居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