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建立四重荧光定量PCR体系鉴定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伤寒沙门氏菌。方法针对沙门氏菌属特异性ompC基因、肠炎沙门氏菌sdf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STM4495和伤寒沙门氏菌STY2021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体系,进行特异性与敏感性研究。结果 28株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均扩增出ompC基因,其他13株非沙门氏菌均未出现ompC的非特异性扩增。sdf、STM4495、STY2021的探针和引物分别特异性扩增出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伤寒沙门氏菌,而25株其他血清型沙门氏菌以及13株非沙门氏菌均未见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显示,该体系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48 pg/mL(ompC)、560 pg/mL(sdf)、530 pg/mL(STM4495)、35 pg/mL(STY2021)。结论该方法特异好、灵敏高、能够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并鉴定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伤寒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因食炒孵化鸭蛋引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系因鸭蛋在孵化过程中引起鼠伤寒菌大量繁殖,炒食方法虽使蛋白质凝固,但达不到杀菌温度。对这起中毒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统计,细菌培养,因子血清凝集,生化试验和病人血清凝集效价测定等证实是鸭蛋中有鼠伤寒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实时荧光PCR法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方法。方法 基于鼠伤寒沙门氏菌II型限制酶基因, 设计引物及Taqman探针, 利用实时荧光PCR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及模拟样品的检测实验。结果 特异性探针可从25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共49株)及11株阴性对照菌株中检测出全部的1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以鼠伤寒沙门氏菌梯度稀释菌液DNA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PCR实验, 菌株模板浓度与Ct值呈良好线性关系, 线性系数(R2)为0.998, 扩增效率90%, 最低检测浓度300 cfu/mL。对已接种鼠伤寒沙门氏菌的4种模拟样品同时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和传统方法鉴定, 两者结果一致。结论 此方法特异、灵敏、准确, 适于食品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鲍星  蔡俊鹏 《食品科技》2012,(2):304-308,312
为了有效控制香瓜片等生食水果携带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采用物理(超高压)、生物(蛭弧菌BDM01)2种方法对香瓜片上接种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消除控制并比较杀菌效果及处理后的香瓜片感官状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种方法对香瓜片鼠伤寒沙门氏菌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p<0.05);蛭弧菌控制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效果可维持24 h,且在9 h(宿主菌:BD=1:1)和12h(宿主菌:BD=1:10)出现明显的致病菌数目的下降,同时其感官状态在12 h内一直保持良好。超高压杀菌效果在最初非常明显,但在随后的储存实验中,致病菌数目迅速增长,且香瓜片在经过超高压作用后,其感官状态逐步下降。结果揭示,蛭弧菌BDM01可有效控制鲜切香瓜片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制均匀稳定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标准物质。方法 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含量为1.5-2.0×103 CFU /样品的菌球, 参照CNAS—GL29: 2010《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 随机抽取22件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将样品分别于-20、4、25、37 ℃条件下保藏, 对其储藏稳定性和运输稳定性进行评价, 并组织3家实验室进行协同标定, 再使用45件食品作为基质, 按照国标法检验鼠伤寒沙门氏菌标准物质的适用性。结果 对22件标准物质的均匀性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F=1.986, 符合标准物质的要求。标准物质在?20 ℃保藏28 d, 复苏率为103.1%; 在4 ℃保藏28 d, 复苏率为102.0%; 在25 ℃保藏14 d或者37℃保藏7 d, 样品中菌含量仍保持在103 CFU/样品的水平, 说明样品的短期储藏稳定性、长期储藏稳定性和运输稳定性都符合要求。经3家实验室协同标定, 样品活菌含量均在103 CFU/样品水平, 生化鉴定结果均符合沙门氏菌的特征; 标准物质加入到45种食品基质中, 均可以检出沙门氏菌。结论 本研究所制备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标准物质的均匀性、储藏稳定性和运输稳定性均符合要求, 适用性良好, 可用于食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结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孙博  刘悦欣  陈萍 《食品科技》2021,(6):307-312
以核酸适配体为特异性识别元件,利用金纳米粒子变色效应,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比色法检测.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金纳米粒子,通过优化氯化钠浓度、核酸适配体浓度,建立核酸适配体比色法进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定量检测.体系最优条件下各种浓度为:氯化钠浓度0.2 mol/L,核酸适配体浓度0.15 mmol/L.在最优条件下,线性...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种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ompc的基因序列,设计和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并优化了反应条件,检测了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成功扩增出了鼠伤寒沙门氏菌470 bp的ompc特异性基因片段,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志贺氏菌4 种食品中常见的病原菌均未扩增出相应片段。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检测到最低1 pg/μL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玻璃表面生物菌膜(BF)的生长特性和乙醇作用方式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形成的影响以及乙醇适应处理对浮游菌与菌膜耐致死胁迫的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观察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的形成,用酶标仪测量波长570 nm处不同条件下生物菌膜的生物量,用平板菌落计数衡量乙醇适应处理对浮游菌及菌膜耐致死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晶紫染色可清晰观察到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玻璃表面形成的生物菌膜,菌膜形成的紧密网状结构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乙醇作用方式对菌膜形成有显著影响,加入不同含量的乙醇后培养48 h,乙醇对菌膜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预先培养菌24 h后加入5%的乙醇,能显著促进菌膜的生长。菌膜形成过程中,当营养条件为1/10 TSB,5%乙醇适应能增加菌体对苹果酸的耐受性,增加浮游菌对12%的乙醇及5 mg/mL苹果酸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GMCC 1.1190为试材,研究酸胁迫处理对其抗酸性的影响.方法:研究CGMCC 1.1190菌株经4种有机酸(柠檬酸、乳酸、醋酸和苹果酸)胁迫培养过程中其生长情况和形态的变化;对经4种有机酸胁迫培养至稳定期获得的耐酸性CGMCC 1.1190菌株在pH 2.5的强酸性基质中进行抗酸性分析;分...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3252℃条件下,热处理以及热-超声波联合处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杀菌效果,分析了温度对热-超声波联合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252℃热处理杀菌效果远远达不到卫生标准;而热-超声波联合作用杀菌效果显著增强,在52℃下,190、380、570W分别处理40、30min和30min即可达到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限;在热-超声波联合处理中,较低温度(3247℃)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杀菌效果贡献较小,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超声波作用;而致死温度(52℃)体现协同杀菌效应,增强杀菌效果,提高杀菌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pH响应聚合物构建一种用于检测牛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比色传感器。方法 通过溶剂诱导法,使用酚酞、适配体、牛血清白蛋白制备pH响应聚合物,基于适配体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特异性结合与pH响应聚合物遇碱释放酚酞的比色反应建立鼠伤寒沙门氏菌比色检测方法,优化反应条件,并将其用于检测牛奶。结果 该传感器在鼠伤寒沙门氏菌菌液浓度102~107 CFU/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系数为0.982,检出限可达52 CFU/mL。将此法用于牛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83.2%~102.0%。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视化,为牛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32~52℃条件下,热处理以及热-超声波联合处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杀菌效果,分析了温度对热-超声波联合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2~52℃热处理杀菌效果远远达不到卫生标准;而热-超声波联合作用杀菌效果显著增强,在52℃下,190、380、570W分别处理40、30min和30min即可达到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限;在热-超声波联合处理中,较低温度(32~47℃)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杀菌效果贡献较小,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超声波作用;而致死温度(52℃)体现协同杀菌效应,增强杀菌效果,提高杀菌速率。  相似文献   

14.
以绿豆为作用载体,研究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14028在不同发芽阶段的绿豆芽中的内化定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紫外照射和化学消毒剂处理两种方法对定殖在绿豆芽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消毒处理,探索消除绿豆芽中定殖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在绿豆发芽前期的4个不同的时段(0~48 h内):吸胀期(G_1,0 h)、萌动期(G_2,0~12 h)、发芽初期(G_3,12~24 h)、发芽期(G_4,24~48 h),分别接种不同浓度的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14028(10~2、10~4、10~6、10~8 CFU/m L),鼠伤寒沙门氏菌在豆芽中的内化定殖能力不同,但在绿豆发芽的生长周期(约为144 h)结束时,4个不同接种时段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内化量趋于相同。对绿豆芽中内化定殖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消毒处理结果表明,紫外照射消毒处理对内化定殖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而次氯酸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浸泡处理对内化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孙博  陈萍 《现代食品科技》2021,37(12):294-300
该研究探讨了基于核酸适配体特异性识别机制和杂交链式反应(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HCR)扩增策略,以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颜色变化为比色信号,设计了一种无标记、无酶、灵敏的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S. typhimurium)比色检测法。根据鼠伤寒沙门氏菌核酸适配体设计引发链和两个发夹探针,核酸适配体捕获鼠伤寒沙门氏菌,触发引发链打开发夹探针,发生杂交链式反应,在实现目标菌信号放大同时,利用反应前发夹探针粘性末端以及反应后形成的杂交长链对金纳米粒子结合差异性,产生比色信号,实现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通过对杂交链式反应时间、发夹探针与金纳米粒子结合时间以及发夹探针浓度等实验参数进行优化,提高实验灵敏度。在最优实验条件下,鼠伤寒沙门氏菌浓度对数值与紫外吸光比值(A630/525)在103~107 CFU/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6.3×101 CFU/mL,在牛奶样品中加标回收率为90.05%~109.97%。本比色法操作方便,无需要化学修饰以及复杂仪器且实验结果可视,为鼠伤寒沙门氏菌监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测雾化液态植物(芥末、肉桂、牛至和百里香)精油对樱桃番茄表面和茎端的抑菌效果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将樱桃番茄的表面和茎端分别接种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 53467和ATCC 5 3468菌种),晾干之后放到包装盒中,采用加湿器来雾化液态的植物精油,然后通过一根PE管导入到装有已经接种了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樱桃番茄的包装盒中。处理后的果实存放在10℃的冰箱中3个星期,存放期间每隔1个星期进行微生物指标测定,不接菌种的果实用来测定果实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雾化的植物精油能够显著的抑制樱桃番茄表面和茎端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表面及茎端菌落分别降低2.00 log CFU/fruit和1.00 log CFU/fruit左右)。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菌落总数也随之降低,这证明其抑菌效果仍然有效。雾化植物精油杀菌处理对果实硬度,颜色,VC等品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雾化是一种方便有效的可用于储存或运输果蔬产品消毒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福尔马林灭活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雌性日本大耳兔,制备抗沙门氏菌的多克隆抗体。分别通过辛酸-硫酸铵沉淀法、磁珠偶联抗原吸附法纯化抗体,所制备的抗体效价为3.2×105,纯度较高,但交叉反应现象较严重。本实验以杂菌抗原反向吸附法纯化抗体,有效消除了抗体与杂菌的交叉反应,初步建立了一种高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肖小丽  蔡俊鹏 《现代食品科技》2011,27(11):1414-1418
本文对化学( H2O2)、生物(蛭弧菌BDFM05)方法对香瓜片鼠伤寒沙门氏菌消除和控制效果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感官评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方法均能很好控制香瓜片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且蛭弧菌控制方法优于化学方法;两种浓度蛭弧菌方法比较,则高浓度组优于低浓度组.通过蛭弧菌BDFM05和H2O2对比分析,前者能...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过氧化氢的有效杀菌浓度,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目标微生物,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究过氧化氢对自来水中鼠伤寒沙门氏菌活性和可培养性的影响及其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较低过氧化氢浓度(0~15 mmol/lL)处理可达到部分杀菌的效果,1 mol/L以上过氧化氢可完全灭菌。而15 mmol/L过氧化氢处理导致4.08 lg(CFU/mL)鼠伤寒沙门氏菌全部进入VBNC状态。该状态的沙门氏菌形态和结构改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几乎完全被钝化,处理中产生的自由基强度在0~30 min内与VBNC发生系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GMCC 1.1190为对象,研究柠檬酸反复胁迫处理对其抗酸性、细胞膜及其膜蛋白的影响。方法:将CGMCC 1.1190分别在经柠檬酸调节到pH值为3.0、2.7、2.5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中胁迫处理并转接12 次培养后,获得3 株CGMCC 1.1190的抗酸性菌株,测定了这3 株抗酸性菌株的D值、菌落形态、个体形态、膜通透性、膜流动性和膜蛋白的变化。结果:这3 株抗酸性菌株的D值随着酸处理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大,酸胁迫的pH值越低,D值越大,菌落形态与个体形态变化越明显;与原始对照菌株相比,当这3 株抗酸性菌株置于pH 2.0的强酸环境下时,其碘化丙啶染色区域的死菌比例显著降低(P<0.05),表明酸胁迫pH值越低,这3 株抗酸性菌株的细胞膜对H+通透性越低;随着酸胁迫pH值的降低,CGMCC 1.1190抗酸性菌株细胞膜磷脂的熔点升高,表明细胞膜磷脂的相变温度升高,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这3 株抗酸性菌株分子质量35~180 kDa范围内的细胞膜蛋白表达量增加,在135 kDa和180 kDa处均增加了特异条带。结论:随着酸胁迫pH值的降低,CGMCC 1.1190抗酸性增加,菌落变小,个体形态变长,细胞膜通透性和流动性均降低,部分膜蛋白表达量和表达种类增加,这些变化有利于其适应在酸胁迫环境下生长,提高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