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章秀丽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0):40-41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High Modulus Asphalt Concrete)能够减少路面结构的变形,延缓车辙的产生,改善路面的疲劳性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目前HMAC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已有相应的规范标准,而我国刚刚起步,针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应进一步研究,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套技术。 相似文献
2.
沥青路面具有噪音低、施工工期短、行车舒适等许多优点,已经广泛的被运用到高速公路建设中。随着交通量的逐年增长和持续恶劣天气,车辙病害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路面病害。本文分析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的影响因素,并从沥青混合料设计和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4.
从施工工艺出发,提出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拌和与成型过程中的控制指标。分别采用静态回弹模量测试、单轴蠕变试验和低温弯曲试验出发,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和低温抗变形能力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结果给出PR和PA两种改性剂的合理掺量,并推荐将低温破坏应变作为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低温抗变形能力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优选三种沥青,两种抗车辙级配,通过大量室内试验,铺筑试验路和试验路跟踪观测,研究了抗车辙柔性基层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半刚性基层相比,抗车辙柔性基层混合料劈裂模量很低,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抗压和劈裂强度大,抗压回弹模量不比半刚性基层材料低,在保证其下卧层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条件下,能够用于重载交通沥青路面。 相似文献
6.
为规范使用汉堡车辙试验(Hamburg wheel-track device,HWTD)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和水稳性能,科学地指导试验操作程序、相关数据处理和评价指标计算等,总结和探讨了HWTD相关的试验条件、圆柱型试件影响因素、车辙深度预测模型、点位选取原则、评价指标的获取与计算方法等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直接影响着混合料的性能评价,其试验温度、评价标准和荷载作用次数等的确定与选取应充分考虑沥青等级和环境气候的差异;并基于圆柱型试件拼接缝对混合料受力特性和车辙深度点位选取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相关评价指标计算模型的引入弥补了现有个别评价指标求取不明确的缺陷,为混合料性能的科学评价和区分提供指导,也为我国相关HWTD规范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8.
道路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施工项目,关系到城市的交通运输。随着道路施工的进行,裂缝成为重点处理对象。道路裂缝不仅影响道路的实际运用,而且影响道路的美化形象。为解决道路裂缝的处理,积极利用沥青混合料,提高道路施工性能。因此,本文通过对道路裂缝及产生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沥青混合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寒冷地区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季节短,为了减少低温条件下压实成型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不利影响,开展掺加低温施工高性能添加剂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研究工作。研究了掺加低温高性能添加剂的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成型工艺,通过室内车辙实验、水稳定性实验和力学性能实验分析其路用性能特点。结果表明,掺加PRLT添加剂的沥青混合料能够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成型,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可压实性,可以延长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季节,适用于寒冷地区的沥青路面建设;该添加剂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并一定程度上改善低温抗裂性能、抗水损害性能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室内成型的沥青混合料与实际路面差异较大,直接对实际路面的混合料芯样进行试验是验证路面抗车辙能力的可行途径。本文采用多轮车辙仪(RLWT)对马歇尔试件或路面芯样进行高温条件下(60℃)的车辙试验,评价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并分析了沥青性能、混合料级配和压实度等内部因素对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同试验条件下,沥青类型对试件的RLWT辙槽深度影响最大:混合料的级配是影响RLWT试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中C型混合料试件的辙槽深度与RN明显小于F型试件:试件的压实度对RLWT试验影响较大。相同条件下击实75次试件的辙槽深度明显小于击实50的试件,且不同压实状态的试件具有相似的辙槽深度发展曲线。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价单纤维及交织化复合纤维对BRA改性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增强作用,并揭示纤维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增柔增韧改性机理。采用半圆针入度试验、直接拉伸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了纤维对高模量沥青柔韧性和剪切性能的影响,通过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纤维BRA高模量沥青的表面形貌特征,并采用车辙试验、贯入剪切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冻融劈裂、浸水马歇尔试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和MMLS1/3加速加载试验评价了纤维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掺加单纤维及交织化复合纤维能显著提高BRA高模量沥青的蠕变柔量和抗剪切强度;纤维的微观形貌差异决定了不同纤维原材料对高模量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改善效果有一定侧重点,采用交织化纤维复配方案恰好实现了不同纤维对BRA改性沥青性能改善效果的叠加作用;m(木质素纤维)∶m(聚酯纤维)∶m(玄武岩纤维)=1∶2∶2组成的交织化纤维,其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各项路用性能有较大提升并且更加均衡,改性效果更佳明显;交织化纤维方案对改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长期高温稳定性和抗疲劳耐久性方面有较好技术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沥青路面由于车辆荷载、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路面可能出现网裂、松散、坑槽,车辙等路面病害。在这些病害中,车辙现象尤其普遍,也最为严重,大大提高路面的修复费用。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材料相比,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具有优异的性能,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逐渐得到广泛重视和普遍使用。本文从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特性出发,探讨了高速公路建设中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薛永江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8)
为了更好地将废旧沥青混合料应用于水泥稳定基层中,本文对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应用的工艺、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根据应用工序的不同,将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的应用分为直接再生及加工后再生两种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福生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8):111
厂拌热再生是将旧沥青路面铣刨后运回拌和厂集中破碎,根据路面不同层次的质量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旧沥青混合料与新沥青、集料在搅拌机中按一定比例搅拌,从而获得新的沥青混和料。 相似文献
16.
李化东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9):70-70
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主要通过其高温车辙、低温抗裂以及抗疲劳性能以及水稳性能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进行分析。通过低温弯曲实验以及浸水马歇尔实验和冻融劈裂实验等测试混凝土材料的路用性,在零下十摄氏度的环境中应力吸收层的抗弯拉强度以及弯拉应变的最大强度应当大于4000με小于6000με,且满足大于12MPa小于14MPa的条件,在强度要求以及形变要求上应当满足吸收层对于反射裂缝的抗性需要。而浸水马歇尔实验以及冻融劈裂实验主要是针对材料水稳性进行分析的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可以总结,沥青加铺层添加应力吸收层具有良好的疲劳抗性。而汉堡车辙实验主要是针对应力吸收层是否能够对加铺层结构对车辙抗性予以提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马威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7):96-96
当前公路交通向着交通密度大、轴载重、渠化交通的方向发展,对道路的使用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沥青混凝土路面作为主要的路面结构形式,要提高其路面使用性能,提高沥青混合料性能是关键,而掺加聚酯纤维是目前工程界较为关注的提高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彩色沥青路面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国家。这种路面不仅可以美化城市道路的环境、增加城市建筑的现代化气息,而且还能有效地疏导各种车流和行人,有利于城市中道路交通的组织和管理,特别适宜在城市的主要街道、建筑物的广场、人行便道,以及旅游风景区、公园和景观线路等路面铺设。一方面彩色沥青路面将不同功能的路段和车道铺成不同颜色,使各种车辆各行其道,可大大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热拌沥青混合料技术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它的施工求较高,需较高的温度才能够进行施工。并且,它对环境的污染严重。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应运而生。温拌沥青技术它对温度的求很少,并且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将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公路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总结并评价了沥青混合料抗剪试验方法、抗剪机理及抗剪设计研究现状,对9种剪切试验方法的分析和评价有助于设计、施工和科研人员正确选用这些试验方法。混合料剪切强度由沥青胶泥的性质、集料和沥青界面的剪切强度和集料之间的嵌挤情况共同决定,为提高混合料抗剪性能指出了方向。抗剪设计在应用于工程前尚需深入研究容许剪应力法中相关系数的确定、基于抗剪性能的车辙预估模型的标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