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侵染对枸杞果实挥发性化合物释放的影响。方法 以宁杞1号枸杞果实为研究对象,通过损伤接种链格孢菌处理,分析测定接种后果实发病率和病斑面积,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探究接种对果实挥发性成分释放的影响。结果 接种果实发病率和病斑面积均随贮藏时间延长显著增加,5-甲基-2-呋喃甲醇可作为区别损伤和非损伤处理的候选物质,损伤接种链格孢菌处理显著促进了第5 d果实中2,3-二甲基吡嗪、2-正戊基呋喃和二异丁基酮等物质和第1 d后果实中苄醇、2-丁酮、异戊酸乙酯、3-甲硫基丙醛和庚醛等物质的释放,这些物质可能与枸杞黑霉病的发生和严重度有关,可作为鉴定链格孢侵染枸杞果实的候选靶标物质,通过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将不同处理枸杞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有效区分。结论 链格孢侵染可促进枸杞果实香气成分释放,为枸杞黑霉病快速诊断与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彭博  李炳娟  关文强  林琼 《食品科学》2019,40(2):126-132
为从分子水平研究双孢蘑菇多酚氧化酶调控褐变的机理,以采后贮藏第1、7、14天的双孢蘑菇菌盖为材料,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双孢蘑菇菌盖RNA进行测序分析。共获得168?607?212?个高质量的clean reads;贮藏第7天和第1天相比筛选出727?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贮藏第14天和第1天相比筛选出1?524?个DEGs;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Pathway富集分析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归类于180?个代谢途径;从已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得到PPO1、PPO3、PPO5、LAC1和LAC4五个多酚氧化酶相关基因。研究结果为双孢蘑菇功能相关基因挖掘和品质改良提供理论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挥发性代谢特征,从牛乳中分离得到5株凝固酶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31B、0250H、777H、S12-1和S2-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接种这5株菌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ryptic soy broth,TSB)和牛乳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动态测定。结果表明,TSB中5株菌总计检出33个挥发性代谢产物,1-丁醇、乙酸、3-甲基-丁酸和2-丁酮是5株菌共同检出的典型挥发性代谢产物。牛乳中5株菌总计检出28个挥发性代谢产物,2-呋喃甲醇、辛酸和3-甲基-丁酸是5株菌共同检出的典型挥发性代谢产物。无论是在TSB还是牛乳中,3-甲基-丁酸始终是凝固酶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稳定的挥发性代谢产物。不同菌株产生3-甲基-丁酸的强度不相同,同一菌株在TSB和牛乳两种不同基质中3-甲基-丁酸的产生强度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链格孢霉侵染番茄后的产毒机制,本实验将链格孢霉孢子悬液接种于蕃茄上,并分别置于4 ℃和25 ℃下培养,15 d内进行3 次取样。样品经高分辨质谱检测后,使用MZmine、Xcalibur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原质谱数据集经Mzmine软件处理后导入全球天然产物社会分子网络平台,采用基于特征的分子网络(feature-based molecular networking,FBMN)建立真菌毒素及代谢物分子网络,实现对链格孢毒素代谢通路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后番茄在4 ℃下未产生任何毒素,25 ℃下链格孢酚(alternariol,AOH)、链格孢甲基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AME)、细链格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腾毒素(tentoxin,TEN)在5、10、15 d时均被检出,链格孢霉烯(altenuene,ALT)直至15 d时才被检出,3 次取样中TeA含量均最高。利用MZmine软件的碎片诊断过滤功能和Xcalibur软件精确分子质量技术验证了AOH和AME硫酸盐结合的隐蔽型真菌毒素的存在。FBMN分析结果表明3 种毒素(AOH、AME、TeA)有明显的代谢通路,代谢产物的种类较多,而未在番茄中检测到TEN和ALT代谢产物。本研究阐明了链格孢霉毒素在番茄中的产生及代谢机制,可为番茄中链格孢毒素的有效控制及番茄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我国烟草赤星病的2种主要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的碳氮源代谢表型。采用Biolog表型芯片技术分析了2株链格孢菌(中等致病力的CQ1和GZ11)及2株长柄链格孢菌(强致病力的HuN2和弱致病力的YN4)对PM1、PM2微孔板中190种碳源物质和PM3微孔板中95种氮源物质的代谢情况。结果发现,4株赤星病菌均能代谢PM1-PM3微孔板中24.21%的碳源和86.31%的氮源。不同致病力菌株间的碳氮源代谢能力表现出一定差异,长柄链格孢菌的强致病力菌株HuN2比弱致病力菌株YN4对D-甘露糖、D-木糖、D-甘露醇、b-环糊精、L-缬氨酸、D-天门冬酰胺、腺苷和i-赤藓糖醇等物质的代谢更显著;链格孢菌的中等致病力菌株CQ1比GZ11对L-鼠李糖、海带多糖和二羟基丙酮的代谢更好;弱致病力菌株YN4比强致病力菌株HuN2和中等致病力菌株CQ1、GZ11对水杨苷的代谢更明显。表明烟草赤星病菌的不同种群菌株对碳氮源的代谢情况总体趋势一致,但不同致病力菌株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和tef1序列)鉴定产香真菌M6-5,采用平板对扣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的M6-5菌株对库尔勒香梨黑斑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活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分析其挥发性物质,以纯品形式验证并确定有效抑菌成分;使用干燥器分析M6-5菌株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库尔勒香梨果实采后黑斑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菌株M6-5为猬木霉(Trichoderma erinaceum),生长第5天的菌株M6-5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链格孢菌的抑制率达到最大值,为(82.48±1.17)%,且持续期为20 d;从生长第5天的M6-5菌株中共检测出65 个组分,主要为6-戊基-2H-吡喃-2-酮、3-羟基丁酸乙酯、苯乙醇、2-烯丙基呋喃、棕榈酸甲酯等,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40.12%、6.49%、4.38%、4.13%和3.48%。在挥发性物质纯品含量为714.28 μL/L时,6-戊基-2H-吡喃-2-酮、3-羟基丁酸乙酯和苯乙醇对链格孢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1.27±0.60)%、(41.43±2.36)%、(50.23±1.07)%。M6-5菌株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能够显著降低库尔勒香梨果实黑斑病的病斑直径,比对照组降低了42.46%。本研究可为库尔勒香梨采后黑斑病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不同非酿酒酵母对混菌发酵脐橙酒的增香效果,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测定果酒酵母和有孢汉逊酵母及戴尔有孢圆酵母混合发酵脐橙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显示,脐橙酒共鉴定出49种挥发性化合物,非酿酒酵母戴尔有孢圆酵母PL09+果酒酵母DV10发酵酒的3-甲基-1-丁醇、4-甲基-1-戊醇、1-戊烯-3-酮、异丁酸乙酯含量较高,赋予发酵酒突出的苹果、柑橘和桑椹果香;非酿酒酵母有孢汉逊酵母JW14+果酒酵母DV10和非酿酒酵母有孢汉逊酵母DY5+果酒酵母DV10发酵酒的3-羟基-2-丁酮,4-甲基-2-戊酮、丁醛、乙酸乙酯、丙酸乙酯等醛酮类和酯类含量较高,奶油香味、菠萝香等果香浓郁。混菌发酵能新增单菌发酵所没有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有孢汉逊酵母JW14+果酒酵母DV10和有孢汉逊酵母DY5+果酒酵母DV10样品独有的3-羟基-2-丁酮、辛醇、1-戊烯-3-醇和4-甲基-2-戊酮等,戴尔有孢圆酵母PL09+果酒酵母DV10独有的3-甲基丁醛。PCA分析显示有孢汉逊酵母DY5+果酒酵母DV10与有孢汉逊酵母JW14+果酒酵母DV10差异较小,两者与戴尔有孢圆酵母PL09+果酒酵母DV1...  相似文献   

8.
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从实验室保存的酵母菌中筛选对樱桃番茄采后黑斑病具有控制作用的拮抗酵母,考察所筛选的拮抗酵母对樱桃番茄自然腐烂的防治效果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通过拮抗酵母对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菌丝结构的影响,在樱桃番茄伤口处和表面的生长动态,探讨其对病原菌的直接和间接抑制作用。采用RT-qPCR技术测定拮抗酵母对樱桃番茄抗性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其对樱桃番茄果实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菌株中,卡利比克毕赤酵母对樱桃番茄采后黑斑病的控制效果最好,该处理组果实发病率仅为16.25%,显著低于对照组(68.76%),并且该拮抗酵母还可显著降低樱桃番茄采后自然腐烂,缓减果实品质劣变。卡利比克毕赤酵母通过抑制链格孢孢子萌发、菌丝伸长以及寄生于菌丝上直接抑制病原菌生长,还在樱桃番茄伤口处和表面与链格孢竞争营养和空间而间接抑制病原菌生长。卡利比克毕赤酵母还能诱导樱桃番茄抗氧化基因(SOD,CAT和APX)以及病程相关基因(PR基因)(GLU和CHI)的表达。卡利比克毕赤酵母可以显著控制樱桃番茄采后黑斑病和自然腐烂,对果实品质无显著不良影响。该拮抗酵母可以通过抑制病原菌生长...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山西葡萄主产区的巨峰葡萄(Kyoho grapes)和红提葡萄(Redglobe table grapes)上的主要病原真菌(链格孢菌)进行纯化分离、真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链格孢菌产毒能力进行检测分析。研究表明,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侵染山西葡萄具有一定的品种选择性。链格孢菌菌株产生的毒素主要以细交链孢菌酮酸(TEA)为主。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山西葡萄(巨峰葡萄和红提葡萄)中链格孢菌的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伽师瓜和86-1甜瓜为试材,损伤接种链格孢菌,比较两种甜瓜果皮与果肉抗病性差异。甜瓜果实接种链格孢,(7±1)℃、相对湿度85%~90%冷库贮藏,测定病斑直径,观察病斑组织显微结构,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比较CmGLU、CmCHT1、CmCHT2相对表达量,测定几丁质酶(chitinase,CHT)和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GLU)活性。结果表明:链格孢侵染两种甜瓜,伽师瓜病斑直径小于86-1甜瓜,果皮小于果肉,第30天时,86-1甜瓜果皮和果肉病斑直径是伽师瓜的1.28 倍和1.29 倍;观察病斑组织显微结构,发现伽师瓜和86-1甜瓜果皮通过细胞壁增厚抵御链格孢侵染,果肉组织细胞壁抵抗能力较弱,侵染末期果皮与果肉组织细胞壁分层、皱缩,细胞内布满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部分果肉细胞解体,无法辨认细胞结构;伽师瓜CHT和GLU基因始终高于86-1甜瓜,果皮高于果肉,CmCHT1相对表达量在侵染初期至侵染中期较高,CmCHT2相对表达量在侵染中期较高,表明病原菌在侵染初期至侵染中期诱导了CHT基因的表达;CmGLU相对表达量在侵染中期至侵染末期较高,表明病原菌在侵染中期至侵染末期诱导了GLU基因的表达;链格孢侵入伽师瓜和86-1甜瓜后,果皮和果肉组织CHT和GLU活性随贮藏时间延长呈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伽师瓜高于86-1甜瓜,果皮高于果肉。表明伽师瓜更强的抵御能力与CHT、GLU基因与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甘薯采后由病原菌引起的腐烂损失严重,其中由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侵染所导致的黑斑病是甘薯采后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对前期筛选到的对长喙壳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JK和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GK进行抑菌性能分析,同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两株拮抗菌的体外挥发性抑菌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两株拮抗菌JK和GK的菌液熏蒸甘薯果实,延缓了黑斑病发病时间,显著(P<0.05)抑制了病斑的扩展。两株菌所产的挥发性气体成分主要有酮类、烷类、醇类、酯类、醛类等,其中异辛醇(1-Hexanol, 2-ethyl-)、己醛(Hexanal)、2-壬酮(2-Nonanone)和2,2,4-三甲基-1,3-戊二醇二异丁酸酯(2,2,4-Trimethyl-1,3-pentanediol diisobutyrate)对甘薯长喙壳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选择两种安全气体成分己醛和2-壬酮按照1:1比例混合,在200 μL/L时可以完全抑制长喙壳菌的生长。该研究为拮抗微生物在果蔬采后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腐烂桑椹中分离致腐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进行种属鉴定,初步研究桑椹内生酵母对桑椹致腐真菌的体内外拮抗效果。结果表明,从腐烂桑椹中分离得到3 株真菌,分别鉴定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富克尔核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它们对桑椹均有致腐性。体外拮抗实验显示,拟粉红锁掷孢酵母对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和富克尔核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对3 种致腐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体内拮抗实验表明,拟粉红锁掷孢酵母和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对桑椹具有较好的保鲜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5种不同工艺青稞曲中微生物区系特征及微生物与西藏青稞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间的关系,采用高通量测序及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种不同工艺青稞曲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优势细菌属为片球菌属(Pediococc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罗尔斯通氏菌属(Ralstonia)。优势真菌属为覆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和假丝酵母属(Candida)。其中,青稞曲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弧菌属(Vibrio)和覆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与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显著相关,能够对西藏青稞白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浏阳豆豉为研究对象,比较自然晒制、烘箱烘干和微波烘干3 种不同干燥方式对浏阳豆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电子舌,比较3 种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豆豉样品之间差异。结果表明:三者干燥方式理化指标差异不大,自然晒制、烘箱烘干、微波烘干的挥发性成分分别有31、33 种和22 种,自然晒制豆豉主要挥发性成分包括2,3,5,6-四甲基吡嗪(24.10%)、2-甲基丁酸乙酯(19.91%)、2-甲基丁酸(7.82%)、3-甲基-1-丁醇乙酸酯(7.65%)、2,3,5-三甲基吡嗪(7.53%)。烘箱烘干豆豉以乙酸乙酯(3.27%)、2,3-丁二醇(4.23%)、糠基甲基苯丙胺(4.23%)、2-(2-甲基丙基)-3,5,6-三甲基吡嗪(4.13%)、3-辛酮(4.10%)为主。微波烘干豆豉含3-甲基丁酸(27.96%)、2,3,5,6-四甲基吡嗪(13.28%)、2-甲基丁酸(10.55%)、甲酰肼(10.33%)、2,3,5-三甲基吡嗪(6.28%)比例占优。3 种干燥方式后的豆豉味道也有差异,其中自然晒制、烘箱烘干2 种干燥方式处理后豆豉的味道较接近,它们与微波烘干处理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2主成分上,即鲜味、苦味和咸味。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对烟草赤星病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细菌,以链格孢菌(Alteraria alternata)为靶标菌,采用5点取样法在赤星病发生严重地块采集健康烟株根际土壤,通过梯度稀释分离法和平板对峙法筛选得到一株具有生防作用的拮抗菌L249,对链格孢菌抑菌率达72.27%,经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能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和硝酸还原酶等生防相关酶类。利用比浊法测定菌株L249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该菌培养4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4 h后进入稳定生长期。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249发酵液能有效抑制烟草赤星病的发生,相对防效达60.66%,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相对防效差异不显著。枯草芽胞杆菌L249可有效防治烟草赤星病,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明外源CO处理对链格孢菌(Aternaria alternata)浸染过程中的枣果实蛋白组影响,采用同位素标记蛋白组分析技术测定链格孢菌入侵枣果实过程中枣果实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鉴定差异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cology,GO)及基因通路(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共鉴定到蛋白2158个,其中差异蛋总数为1053个,上调差异蛋白443个,下调差异蛋白610个。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液、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器中;蛋白结合、脱落酸结合、类异戊二烯结合、激素结合、乙醇结合、磷酸酶抑制剂活性和单羧酸结合是差异蛋白7种主要的分子功能;单一生物代谢过程、单一生物细胞过程和单一生物过程是差异蛋白3种共有的生物过程。综合GO和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5个功能过程,分别为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氨基酸和脂类代谢、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防御相关蛋白、信号的感知和信号转导、转录和转录后调控。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索CO在枣果实抵御采后病原菌入侵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刘子豪  王笑园  傅娆  温馨  倪元颖 《食品科学》2022,43(20):296-303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e value,OAV)对菇娘果挥发性成分和香气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综合评价单个挥发性组分对整体香气贡献程度,确定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菇娘果中有43 种挥发性组分,其中有10 种主要香气活性物质(OAV>1),主要包括4 种醛酮类化合物(正己醛、甲硫基丙醛、反-2-顺-6-壬二烯醛、1-辛烯-3-酮),其香气分别描述为青草味、薯片味、黄瓜味、蘑菇味;5 种酯类化合物(甲基-2-甲基丙酸酯、丁酸甲酯、2-甲基丁酸甲酯、丁酸甲基乙基酯、癸酸甲酯),其香气分别描述为花香、果香、苹果香、刺激果香、葡萄酒香;1 种呋喃类化合物(2-戊基呋喃),其香气描述为焦糖味。GC-O法中,4 名嗅闻人员主要鉴定出“苹果味”2-甲基丁酸甲酯、“薯片味”甲硫基丙醛和“青草味”己醛。通过香气定性和感官定量描述性分析发现,2-甲基丁酸甲酯、甲硫基丙醛和己醛是菇娘果的主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在湖南醴陵市油菜黑霉病果上经镜检和病种分离检出链格孢(Alternaria spp.),其后检测了36个品种的种子带菌情况,华湘油12号带菌率最高(51%)。镜检结果发现链格孢菌有2种,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分别是芸薹生链格孢(A.brassicicola)和芸薹链格孢(A.brassicae);未检测到萝卜链格孢(A.raphani)。36个品种中芸薹生链格孢分离频率最高的是华湘油12号(66%),且全为芸薹生链格孢,而芸薹链格孢以常油杂61为最高(15%),且全为芸薹链格孢。禾盛油868种子上未检测到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研究8 个产区香椿挥发性成分差异。共鉴定出56 种化合物,醇类和醛类的相对含量较高。基于化学计量学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可以很好区分8 个产区香椿样品。基于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得分对8 个产区香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出12 种(VIP>1)标志挥发性化合物,其中(E)-2-己烯醛-D、乙酸乙酯-D、苯酚、糠醛、苯乙醇是主要的差异代谢物。不同产区香椿挥发性化合物存在较大差异。GC-IMS可以实现对不同产区香椿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化快速分析,为香椿挥发性香气差异研究提供有益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病原菌的种类,对吉林省15个烟区和黑龙江省7个烟区的烟草赤星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共分离获得312株致病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鉴定出4种链格孢属真菌,其中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230株,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78株,鸭梨链格孢(Alternaria yaliinficiens)2株,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2株。其中吉林省烟区鉴定出了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和鸭梨链格孢3种,黑龙江省烟区鉴定出了长柄链格孢、链格孢和细极链格孢3种。两个省区的优势种均为链格孢。此外,本试验利用5种基因序列片段(ITS、GDP、ACT、EF、RPB2)进行烟草赤星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GDP基因仅能鉴定出链格孢和细极链格孢2种,RPB2基因能鉴定出4种链格孢,而ITS、EF、ACT基因序列比较保守,不适合区分这些链格孢种。本研究明确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区引起烟草赤星病的病原菌种类,为下一步的定向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