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基于东方设计学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成为展示东方设计哲学的重要载体之一,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和快速发展,并勾勒出东方设计学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方法 从乡村景观设计的东方设计学角度入手,通过考察典型东方文化性的江南乡村和分析江南乡村的研究文献资料得出,目前乡村景观面临农业景观衰退、外来文化侵蚀和乡村旅游过度商业化等问题.结论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该做到:乡村环境要营造"东方情调",乡村产业要讲好"东方故事",乡村材质要展现"东方风格",乡村产品要反映"东方精神",并相应提出了开门见绿、开窗见田、开垦见趣、产业上墙、文创下乡等具体设计策略.东方设计学指导下的乡村景观设计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趋势,也符合我国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张为民  邓勇 《湖南包装》2023,(6):18-20+26
文章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探究了设计赋能乡村的三重向度:首先分析了环境向度,它主要指向设计从人居环境的实践视角来美化乡村;其次解析了文旅向度,它主要指向设计从文化和旅游的维度来激活乡村产业;最后剖析了村民向度,它主要指向设计从美育视角来涵养村民美感。这三重向度既是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不同现实维度,也是不同的设计实践路向,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们共同推动了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瑞峰  高小勇  古书艇 《湖南包装》2023,(3):187-189+192
在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关注点和实践点。但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逐步提高,对传统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也应进行相应改革。面向新阶段的乡村建设,文章围绕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一系列问题,探讨乡建项目制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武隆区土地乡实战乡建项目分析,总结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融项目于课程、重教学于实践和转成果于收获的实施路径,推进国家对乡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婉姗  季铁  卢世主  赵云彦 《包装工程》2021,42(20):210-217
目的 以设计整合的优势作用带领竞赛参与者深入农村地区,全面介入乡村特色产业,探寻竞赛介入下的乡村振兴,实践农村业态内生性发展路径.方法 从乡村传统、文化、社会、产业4个方向明确设计竞赛在乡村振兴中的路径特征,依据农村地区特征,通过精准农业、文旅融合、非遗文创、生态科技4个主题,将设计创造美好生活,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农村地区未来发展方向,促进乡村非遗传承、农村文化旅游融合、农村产业升级转化和农村生态和谐发展.结论 设计竞赛是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有效手段,通过首届中国(怀化)乡村设计创新大赛实践,验证设计竞赛介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乡村正在对乡村的产业升级、文化振兴、社区治理等发挥驱动引领作用。在艺术振兴乡村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之上,数字化的入场融合为艺术乡建和乡村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数据支撑和全新的思考路径。以浙江宁海县数字化改革“浙里艺术村”的探索实践为例,通过数字化在艺术乡村建设中多跨场景的应用,指出数字技术要素、艺术元素与乡村资源的有效融合,对乡村文化艺术、人才、产业、服务、帮扶等数字化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以期将数字乡村建设与艺术振兴乡村、乡村设计进行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6.
“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概括,是当下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近年来已在多地得到成功实践;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启示也可为三江地区侗族传统村落的乡村发展提供指导。三江县林溪镇高秀村作为第4批国家级传统村落,通过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现阶段发展方向的偏移导致其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亟待解决。该研究以“两山”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为背景,根据村落现状,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分析村落发展需求,决定以乡村博物馆作为设计目标,整合其乡村环境,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乡村旅游,改善自身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为三江侗族地区其他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结合对日本乡村文化景观的分析和对杭州文化景观现状的研究,从乡村建筑形态与环境景观协调性、杭州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人们对乡村环境的期望心理三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力求为杭州今后的乡村文化景观建设提供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并兼顾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保护的新设计思路和参考办法。  相似文献   

8.
薛紫 《包装工程》2023,44(4):390-392, 405
目的 探索乡村公共设施在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大背景下的创新之路。方法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符合农业农村实际,但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乡村公共设施让大部分公共空间失去了活力,闲置的情况很多,这对美丽乡村”创建十分不利。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落脚点,深度整合挖掘地域特色、地理优势、文化内涵,总结当前乡村公共设施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对设计理念中的缺失与设计形式及结构的不合理进行阐述,提出尊重生态、因地制宜、多样性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设计思路,从理论视角进行论述,以实际设计案例加以佐证,旨在对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问题进行纠正,总结具体、有效的改进方法。结论 美丽乡村视角下的乡村公共设施设计对乡村的形象定位、设施配套和旅游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在丰富现有乡村公共设施的基础上,实现了功能与审美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李国兵 《中国标准化》2023,(23):122-126
标准化可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规范、技术、指南,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探讨农村人居环境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科学发展。本研究从农村人居环境标准化建设现状出发,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标准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标准化作用认识、突出技术规程标准、增加标准体系内容、依据地方特色研制标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国内各地的乡村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通过研究设计驱动型创新理论,为目前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提供规划策略方法,给乡村的改革创新注入新的活力。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设计驱动型创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然后对目前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现状及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研。最后,基于设计驱动创新型理论,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策略方法展开讨论。通过设计驱动创新能给乡村振兴战略带来新发展,设计驱动型创新不仅能够通过文旅产品的设计开发来带动乡村经济的建设发展,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创新设计来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能够推动乡村文化的普及,为当地的村民及参观者带来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汪瑞霞  陈凯莉  黄伊涵 《包装工程》2022,43(4):80-94, 119
目的 对百年来国内外乡村文化景观设计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法,分析乡村文化景观设计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乡村文化景观设计原则。结合设计实践案例总结乡村文化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内容,对乡村文化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论 乡村文化景观是一个融合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生态系统,对乡村文化景观设计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整体系统中的自然环境,还要关注因人而居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将个体情感、民族记忆、身份认同都纳入其中,并进一步拓展思维,跨学科开展研究,未来的乡村文化景观设计实质上是一个文化记忆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乡镇的可持续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有关美丽乡村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各学科基于自己的专业视角展开了不同层面的探讨研究。对于设计学科来说,这个命题更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社会价值、民生价值、实践价值的创新方向。乡村的根基在文化,传统村落既是一个生产生活空间,又是一个承载文化脉络的文化空间,在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文化形式。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融入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更容易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通过对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策略的研究,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理论,积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活化传承,探索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转向。  相似文献   

13.
低碳理念下梅山地区乡村旅游纪念品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金阁  邓世维  陈飞虎 《包装工程》2016,37(20):168-171
目的探讨低碳理念下梅山地区乡村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思路,为梅山地区在地文化传播、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形象化的启示与借鉴。方法分析了低碳理念与梅山地区乡村旅游纪念品之间的关联,并结合实例,从在地性的价值体现、功能性的循环适用、历时性的产品更新3方面论述了梅山地区乡村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构想。结论以低碳理念为切入点,为梅山地区乡村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及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实现了低碳理念价值引导、梅山文化传播、梅山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4.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各种现代思潮的影响和对现代化的激进追求下,中国乡土社会的价值取向与评价标准也逐步受到冲击,导致“三农问题”集中爆发,“乡村建设”在20世纪初危机深重的中国本土孕育而生。如何从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渊源来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建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和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系统”成为当前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回溯中国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百年变迁演进过程,阐释乡建文化景观与乡村振兴国家记忆“融合共生”的映射机制;按照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五大目标要求,提出当代乡村乡建文化景观设计的“145”系统构架,并结合影响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经济三大要素,创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生境”“五生融合”的共生机制,完成由传统“设计造物”向“融合共生”文化景观系统的转换与提升,最终为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君梅 《上海包装》2024,(2):193-19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能够作为一种生产力为乡村文化建设赋能,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总结了乡村振兴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意义。结合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教学目标、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组织的策略,以期对推动我国乡村全面进步、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探索设计学科,推进乡村建设的方法策略与设计模型,并依此指导设计实践。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总结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原则,整理相关研究,归纳乡村设计的一般路径,引入社会创新理念,进一步推导基于文化特色的乡村设计模型,并展开基于该原则和模型的乡村设计实践。立足于乡村文化资源的乡村设计原则包含主体性、特征性、系统性、可持续性4个方面,提出“洞察、分析、凝练、规划、应用”的实践途径,并根据该原则和路径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从文化角度介入乡村建设的设计模型更有助于乡村的全面发展,能够为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下,乡村农产品品牌建设在稳步发展与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为优化乡村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一记红”农产品品牌在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下因地制宜进行农产品品牌建设,将党建文化与农产品品牌文化深度融合,创建由高校乡村共同合力打造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化品牌。基于以上“一记红”农产品品牌发展背景,以设计为品牌建设赋能,通过优化品牌标志、产品包装设计、进行品牌IP形象与衍生品设计的创新实践为特色农产品增值赋能,助力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知名度,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邢阎艳  杨亮 《包装工程》2022,(S1):362-365+379
目的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结合双高计划建设的发展契机,积极响应和探索实践乡村振兴与设计扶贫的国家战略。方法 通过对背景环境和政策文件的解读和分析,结合当下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和职能提升的重要现实意义。结果 探讨了艺术类高职院校针对乡村振兴和设计扶贫可采取的措施和各类社会服务功能的实践手段,以及如何搭建乡村振兴与设计扶贫的高职院校功能平台。结论 为“双高计划”背景下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响应乡村振兴与设计扶贫国家战略的示范性建设和未来可持续建设发展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杨建宏 《包装工程》2024,(8):409-415
目的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洛阳县区乡村的现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采用艺术赋能的方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和实践进行探索。方法 组织师生成立“创益援”公益社,采用课程导入的方式和乡镇、企业进行项目对接,结合乡村文化资源与产业,针对乡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规划赋能、设计赋能、文化赋能方面提出改进策略。结果 依托村落改造规划设计课程及“中原乡村振兴研究院”,完成了多个乡村规划、视觉形象设计、乡村农产品的包装和品牌设计项目,以助力乡村发展。公益社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全国铜奖。结论 艺术赋能是乡村建设中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积极参与乡村规划、视觉形象设计以打造村落的品牌形象,通过产品、包装和品牌设计赋能乡村的品质产业,从而挖掘乡村蕴含的发展潜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是中国农业第一大省,2015年率先发布了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对山东省美丽乡村主管部门、基层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为生态宜居乡村标准化建设提供实际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