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设计,已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应用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研究。人工智能可以更加精准地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内容,表达信息理念,更加形象化、细节化、视觉化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方法从人工智能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个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路径研究。结论以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数字创新设计为例,提出人工智能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设计细则,丰富了传统设计的方法,更好地调动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热情,带给观者更好的观赏体验,为中国数字文化遗产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进  张彤彤  钱晓松  胡洁 《包装工程》2023,44(8):1-14, 36
目的 对当下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 详细解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论述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构建、分类检索、创新设计三方面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归纳并阐述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设计的特点;总结并分析了智能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趋势,对未来智能化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结论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占的比例也会逐渐增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并不是对传统技术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传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互补作用,未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遗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分析当前研究的热点与未来趋势。方法 以Webof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遗产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从文献发表数量、学科分布、作者与机构合作、国家与地区分布、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六个方面,以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可视化结果及文献主题进行分析与综述。结果 国内外对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遗产的研究总量较少,但总体研究数量呈增长趋势;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研究多在计算机学科中展开;核心作者与机构之间合作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中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开展了较多研究且影响力较高,研究影响力与学者所在国家的文化遗产丰富程度密切相关;研究热点上,深度学习、知识图谱是该领域内较为热门的应用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处理、信息组织与虚拟修复是较为热门的研究范畴;研究趋势上,文化遗产与人工智能技术将会进一步紧密结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结论研究梳理了文化遗产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现状,探索了未来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方向,在...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案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汪颖 《包装工程》2012,33(12):68-7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概念入手,提出将创新设计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白蛇传传说、十里红妆和常山战鼓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取设计元素,分别进行创新设计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舞蹈3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5.
庄雁芬 《上海包装》2023,(2):144-146
流传于长江上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与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传承阻断、物质资料遗失、传播载体单一等发展局限。为破解当下的发展困境,提出了以包装为载体,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研究,深入了解川江号子传承与保护中应用新的传播方式的必要性,探索包装基于民俗市场设计运用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川江号子民俗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借助包装设计活跃及弥补西南地区民俗文化几乎空白的民俗市场,以期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对民俗文化进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体验设计之间的联系。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并将体验融入非遗文创产品的转化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设计与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保护与传播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婉玉 《包装工程》2017,38(18):136-140
目的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服务的策略设计,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形式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服务价值。方法从服务设计的观点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属性,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的类别及其价值体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设计策略,分析羌族银饰文化服务的用户历程,使用服务蓝图工具研究服务系统中的接触点和相关者利益,构建APP应用框架。结论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建立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体系,挖掘文化作为服务资源的可能性,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的途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满足大众文化提升需求的共赢。  相似文献   

8.
鲁雯  欧达  雅柔 《包装工程》2022,43(4):182-188
目的 研究凤凰蓝印花布互动游戏设计,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以及基于体感技术的互动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模式。方法 基于不同类型体感技术的应用特点,总结体感互动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应用现状,依据其设计理论,以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为案例,从游戏目标架构设计、叙事设计、内容设计和流程设计等四个方面展开。结果 针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设计了以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流程为主线的体感互动游戏。结论 体感技术是实现互动的有效工具,对于提升文化遗产类游戏的体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玩家能在娱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钟子薇 《上海包装》2023,(10):28-29+153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加速,包装设计行业开始深入使用智能绘画技术。阐明了人工智能融入个性化包装设计的研究背景、研究发展动态与目的,基于个性化包装设计基本理论,介绍了智能化包装和个性化设计,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进行梳理与总结,分析当下人工智能对设计流程和设计师的影响,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对设计行业的影响趋势。方法 使用VOSviewer工具和文献计量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创新与应用”的文献进行详细的可视化和聚类分析,深入探讨文献中的核心观点和案例。结果 基于四个主要聚类(AI+技术应用、AI+设计流程、AI+创意协作、AI+影响反思)来展开讨论。特别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的影响,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促进设计创新和提升设计效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设计师的传统角色及设计原创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并重新定义需求。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整合进设计流程,促进设计创新,更加关注人工智能的原创性、责任边界问题,探讨人工智能与设计师合作的新模式。结论 通过对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应用的全面综述,为未来设计创新与人工智能融合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陶瓷研究是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传统优势方向之一。2008年2月,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设立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基地主任罗宏杰研究员。基地致力于整合研究资源,制定文化遗产检测规范,解决硅酸盐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领域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目前基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在文化遗产的科学认知、文化遗产的损毁机理、文化遗产保护材料制备科学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设计研究范畴、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和设计表达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经成为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为了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设计变革,思考设计师发展的未来,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设计行业的融合,构建智能化设计应用体系,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和设计发展的历史,对比研究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对专家系统、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主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探索人工智能在设计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最终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行业的应用边界正不断拓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正逐渐转向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用于辅助设计师的程序性工作方面,虽然降低了专业门槛,但是其无法取代设计师创造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中国少数民族五大织锦之一,现存120余种纹样。复杂的纹样和艳丽的色彩搭配使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民族织锦中独树一帜。然而当下的土家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多偏向保护与复原,设计应用缺乏创新。数字勘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种新手段,文章通过矢量绘图软件提取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纹样及图元,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分析土家织锦经典色彩搭配,结合原创设计尝试创新方法,试图为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文化视野下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   总被引:18,自引:16,他引:2  
张婕  钟蕾 《包装工程》2014,35(14):110-113
目的研究在天津文化视野下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设计创新保护的应用途径。方法分析天津600年历史文化,通过对文化以及衍生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分析,与具体产品设计结合贯彻创新保护思维,研究本地区特有的文化产品设计形式与地域文化保护途径。结论通过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分析,衍生出了新的产品创新设计资源,丰满了产品设计创新背景,延展了产品的概念性,强化了设计的地域标签,保护了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李稳 《上海包装》2023,(7):82-84
徽州古村落是安徽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徽州古村落保护、开发工作中,还存在保护与传承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从物质要素(自然环境、建筑肌理)和非物质要素(文化资源、传统工艺)两个层面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地区古村保护与传承方法,以期为古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6.
银宇堃  陈洪  赵海英 《包装工程》2020,41(6):252-261
目的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设计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数字需求越发庞大的今天,面向智能化且用户体验更舒适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论证在理念与工具创新的促进下,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的结合可以为未来的艺术设计提供更为智能化、风格化和商业化的发展途径。方法通过研究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的共通点与差异性,探寻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的结合点,并以人工智能在颜色和风格两个设计要素中的应用作为实例,分析智能化设计带来的新型设计模式。结论人工智能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艺术设计工具的优化、设计效率的提高;同时还使得艺术设计方式更加多样化,促使艺术设计理念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得到新突破。论文的应用案例进一步印证了未来人工智能与设计结合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应用及当前数字化保护面临的问题。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提出了全方位、多角度、全流程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应用,为佛山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在保护民族文化多样,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兰玉琪  刘松洋  王婧 《包装工程》2019,40(16):14-21
目的 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的认知与研究,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交互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发现人工智能给产品交互设计带来的革新、产生的新交互方式,以及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交互设计领域中的发展趋势。方法 以AI净饮机为主,小米智能家居和“小飞鱼”驾驶助手等设计案例为辅,全面剖析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思考与表现。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在产品交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结论 根据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在各行各业中的现状,经过调研及分析其应用的技术手段,总结出人工智能如何驱动产品交互设计的发展。另外,在产品交互设计流程和方法中,通过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提高产品交互设计的效率与用户体验。最终提出对传统产品交互设计的方式、方法、界面及信息构架等多维度的产品设计概念的重新定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19.
王超 《上海包装》2024,(1):26-2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包装设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应用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对包装设计进行自动化优化,能够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概述人工智能技术的内涵和原理,总结了人工智能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优势,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包装设计中面临的挑战和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作了展望,以期对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越来越多,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关键问题。本文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分析了内蒙古非遗文化佛教建筑形态保护的必要性。通过收集内蒙古非遗归纳了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共性特征数据,系统整理和归档内蒙古非遗文化资料,为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为后续建立开放、互动、娱乐的数据库,采用科学有效的数保护方法,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