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兴通讯技术》2020,(3):56-60
5G R16标准已经发布,使得5G预期解决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的标准初步完备。以网络融合为主线,从固定移动融合、空天地一体化融合、通信技术(CT)/运营技术(OT)融合这3个角度,分析5G架构在网络融合的深度及广度上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了5G面向R17的关键演进方向。认为网络融合技术的复杂性和融合的深度有关,不能因为网络融合复杂而放弃技术和应用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卫星广播电视是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重要手段和渠道,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广播电视卫星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关键时期,5G技术将逐步商用成熟和加强技术演进,6G技术也将加快研究布局。卫星广播电视将如何与5G技术实现深度融合,最终成为6G技术在空间维度实现“陆海空天”一体化全位置接入必不可少的一环,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3.
朱峥  吴蒙 《世界电信》2007,20(9):18-21
随着各种通信网络的发展,网络融合技术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尤其在3G时代,将AdHoc网络与第三代移动3G蜂窝网络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已成为改善网络性能,节约网络资源的有效方法。由此,应用于融合网络的移动终端也逐渐成为当前开发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首先介绍了5G网络的发展现状,概述了5G网络融合卫星通信的必要性;然后从网络架构方面总结了5G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针对卫星通信与5G网络融合所做的研究,详细阐述了支持目前卫星通信和5G网络融合所需增强的网络技术,主要包括移动性管理技术增强、QoS控制和策略控制增强以及NAS协议适配.根据目前卫星通信与5G网络融合的研...  相似文献   

5.
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6G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针对6G通信与感知在空口层面进行融合的必要性分析,指出通感空口融合不仅可以提升6G系统服务能力,还可以有效提升无线频谱的利用率。提出一种面向6G的通感空口融合无线电接入网方案,包括无线电接入网整体框架、无线感知与通信信号复用方式、一体化信道/信号设计等,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参考。对通感空口融合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指出通感空口融合将对6G空口协议栈设计造成重要影响,需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6.
卫星遥感是人类实现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已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安全的重要组成。6G追求通信遥感计算深度融合,通信遥感一体化成为其重要的特征。回顾了国内外卫星遥感的发展历程,概述了卫星遥感系统现有的体系结构和6G时代通信遥感一体化体系架构,阐述了人工智能驱动的典型卫星遥感技术和最新研究进展。针对6G时代卫星通信遥感一体化的趋势,探讨了实现“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智能服务”组合型发展的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换代升级.三网融合进程的提速以及准4G时代的迎面而来,视频通信技术获得了更加自由与开阔的发展空间,融合通信、无线通信、行业细分应用,已成为视讯行业不可阻挡的市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现今社会,随着5 G技术的不断更新,5 G时代已然临近。5 G技术和媒体技术的融合在立体与深度以及多层次融合上都获得了创新性发展,这一融合也标志着科学技术越来越成熟并日臻完善。因此,从5 G技术与媒体的融合入手,分析5 G技术与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5 G技术与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钟东 《移动信息》2023,45(11):16-18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其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一直采用固定的数据传播方式和播放模式,则无法满足主流媒体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违背了时代发展的浪潮,难以进行有效的传播。基于此,文中研究了5G通信技术的优势以及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探讨了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融合的策略,以期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尧 《电视技术》2021,45(11):20-22,29
5G技术的诞生与普及为媒介融合工作的推进提供了积极动力,先进的5G技术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变得可行且便捷.基于此,以5G技术和5G背景下的媒体融合为出发点,从媒介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发展趋势与挑战以及创新策略等对融合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几个方面对5G时代的媒体融合进行探讨,以期为5G时代背景下的媒体融合工作提供思路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1.引言。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加速转变,5G已成为新的竞争高地和经济增长点,5G的发展为跨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基础设施,将充分发挥数字化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呈现出极高的价值。2019年6月6日,中国政府向中国移动等4家通信运营企业颁发了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5G商用时代,各大通信企业也加快扩大5G网络覆盖范围的大规模建设,随着5G的建设,既有网络发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无线电工程》2018,(3):167-172
5G移动通信旨在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与2G/3G/4G网络相比,用更多维度的指标去描述,全新的生态系统,成为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国家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项目的推进,低轨移动通信星座备受关注。主要从体系架构融合和地面5G技术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低轨移动通信星座系统的网络架构、协议设计以及空口传输体制,对我国未来要建设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人类社会进入5 G时代,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以5 G技术作为支撑,媒体融合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通过理论层面,针对5 G时代媒体融合发展与创新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6G做为未来新一代通信,其架构和关键技术都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和演进,其中多种技术或多种应用集成在同一设备或系统的融合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目前,较为主流的融合业务技术表现为两项业务的融合,如通信和感知融合技术、通信和无线传能的融合。基于此,从6G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首先从两个维度进行介绍6G通信-感知-传能融合的应用场景,然后阐述6G通信-感知-传能融合的典型技术,最后对6G通感传算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我国卫星通信军民融合历史和融合模式,介绍了我国民用卫星通信系统空间资源现况和规划及其军民融合发展状况;详介了我国在建的军民融合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已列入规划的军民融合"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已有方案的军民融合天地一体化通信遥感导航网络.  相似文献   

16.
通信感知一体化具有丰富的技术内涵和应用场景,已成为当前6G研究热点。分析了通信与雷达技术特征的异同,并从网络感知角度探讨了通感一体化面临的理论、技术与工程挑战。给出了语义视角下的一体化研究建议,以及未来网络部署运营在频谱、产品形态和感知专网等方面的建议。认为在5G增强版和6G系统中开展通感一体化标准化工作,必将推动通信产业与雷达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高度融合.5G时代的到来开启了移动通信的全新空间.5G通信技术具有多种优势,是4G技术的全面升级.在物联网发展背景下,5G通信技术的应用呈现出全方位的发展状态,因此围绕5G通信技术应用,展开了对5G通信网络及关键技术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巨大成功为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建立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电视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广播-宽带融合型交互电视技术的技术、背景和发展现状,并比较了不同交互技术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5G时代已悄然来临。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和5G技术有效结合,将带动广播电视事业迈向新的台阶。为提升技术应用效果,有必要明确5G技术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形式以及发展前景。县级融媒体中心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限制,其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发展潜力不断被禁锢。为此,将5G技术引入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应用场景之中,已成为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天地一体化无线网络是网络强国的重要标志,是信息时代的战略性基础设施。通过天地一体化无线网络,将以地面信息网络为主的网络边界,扩张到太空、空中、海洋等自然空间。雾计算(Fog Computing)技术是天地一体化无线网络的重要技术之一,可满足6G原生人工智能(AI)、通感算一体化、泛在连接、原生可信等需求。相比云计算技术,雾计算采用分布式计算模型,将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从云端扩展到边缘,提供低时延、高可靠、高灵活性的服务。卫星通信凭借广覆盖、强算力、高带宽、低成本等特点成为6G的关键要素,卫星高移动性、分布式算力的特点深度契合雾计算技术特征。介绍了6G雾计算当前国内外研究背景及现状,提出面向卫星通信的6G雾计算架构,探讨其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卫星雾计算通信网络通过与地面网络优势互补、互相耦合,能够提供更大规模的覆盖面积、支持更多样化的业务服务,实现更智能化的网络管理,在应急通信保障、赋能AI卫星网络、赋能算力网络、手机直连卫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