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а�����������ؿ���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四川中坝气田须二气藏边水的水侵特点以及活动规律,认为该气藏水侵主要沿裂缝方向侵入气藏,边水能量小,属弹性能量有限的封闭水体,对气藏生产有一定影响;对排水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气藏采取排水降压释放封闭气,增产潜力很大,目前水侵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排水采气成功的主要经验是:①正确选定排水方式;②正确确定排水规模;③正确选择排水井点;④正确选择、完善排水工艺  相似文献   

2.
中坝气田须二气藏是一个边水气藏,在气藏生产受地层水影响日益严重的情况下,1988年进行了排水采气方案地质论证,并付储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气藏生产稳定,可采储量增加,展示了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
须二气藏为一非均质性较强的边水气藏.边水气藏开发过程中,因井底压力和产气量低,气井携液能力变差,井筒积液不断增多,导致部分产水气井间歇生产甚至水淹停产,严重降低了气井产能及气藏的采收率.快速有效地排液生产是保障该类气藏持续、高效生产的关键.文中对中坝气田须二气藏的出水井现状及产水机理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气藏采用的各种排水采气工艺措施,并对措施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坝气田须二段气藏地质特征复杂,其储集层具有明显的低孔低渗特征,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程度差异较大,裂缝发育情况大致分为3个区,基本上呈带状分布.气藏由于存在局部边水活跃,致使边水沿大裂缝窜入气藏,使气井产量大幅降低并出现水淹现象.本文着力于应用裂缝水窜数值模拟新技术,对各气井的出水情况进行了全面拟合,取得了过去常规数值模拟无法取得的拟合效果.在此拟合的基础上,对气藏今后的排水采气进行了研究,利用裂缝水窜数值模拟技术对气藏的排水部位、排水量进行了优化,并对排水采气动态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气藏在不同的排水规模下可提高气藏采收率8.05%~11.07%,其中以150 m3/d的排水规模在中35井实施工艺强排水是相对比较合理的方式,可以提高气藏采收率10.87%.  相似文献   

5.
�żҳ�������ˮ�������ռ����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家场石炭系气藏储集空间主要是孔隙,裂缝是渗流的通道,且全部连通。北区连通性好,南区连通性差。气藏存在边水,且为封闭的边水。气藏从1981年开始试采,1995年初全面递减,至1999年初,石炭系气藏累计采气 39.849×108m3,采出程度 59.12%,生产井口油压一般在 1.30~2.65 MPa之间。目前,15口生产井中已有10口井明显见水,但产水量不大,只要措施得当,即可排水。由于气井产水量小,地层压力较低,井筒中的凝析水与地层水不断增加,使得气井带液生产困难。加之油管为复合结构,给积液造…  相似文献   

6.
杨鉴  姚江  周斌  朱民 《天然气工业》2000,20(5):91-91
1 .通过排水 ,水区和主产区地层压力趋于平衡 ,边水的侵入得到控制在气藏开采早期 ,气藏北部高渗透区形成了一个压降漏斗。北部水区地层水在压差作用下 ,沿裂缝窜 ,封闭基岩中的天然气 ,降低气藏产量和采收率。 1 992年 1月 ,气藏实施 50 0m3/d的联合排水方案 ,通过强化排水 ,水区和气藏北区的地层压力差减小到 0 .6MPa左右 ,气藏北区和南区的地层压力差减小到 1~ 1 .5MPa。 1 996年气藏实施 30 0m3/d的排水调整方案后 ,气藏地层压力趋于平衡 ,水区和气藏北区的地层压力差减小到 0 .2MPa以下 ,气藏北区和南区的地层压力差减小…  相似文献   

7.
邛西构造须二气藏,是继川西中坝、平落坝须二气藏后发现的又一中丰度整装气藏。气井产量分布不均、生产受地层水影响较大。对不同射开程度和不同完井方式的4口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表明:气藏裂缝水窜不可避免,水窜严重影响气井产能;气藏水体能量有限;同时射开气水层,变气水两相渗流为气水单相渗流加两相管流,降低了水侵对气体渗流的影响。通过气水合采机理分析,结合气藏气水分布特征,提出采用多井同时射开气水层排水采气,有利于提高气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多数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属有水气藏。在气藏水侵过程中,天然气渗流经过的孔隙、裂缝和溶洞都会产生水封,造成水锁。实验研究表明,对同一块岩心,含水饱和度增大,气体突破压差增加,而且增幅加快,气相渗透率降低;对不同岩心,绝对渗透率越小,气体突破压差越大,气相渗透率也越低;无裂缝岩心的突破压差比有裂缝岩心的增加更大,气相渗透率下降幅度更快。由于在气驱水过程中存在巨大能量损失,水驱气的气相相渗比气驱水高得多,而两种条件下水相相渗几乎相同,说明用气挤水很困难,封闭气解封阻力较大。无裂缝岩心水驱气效率比有裂缝岩心的高,说明水驱气过程中岩心越均质有利于水的均匀推进,防止水窜,减少水封气。因此,当边水和底水进入储层发生水淹后,气相渗透率将极大降低,存在较强的水锁效应。降压解封方法可以减小水锁效应,封闭气解封首先出现在裂缝和溶洞系统,采出基质中的气需要更大的解封压差。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有水气藏提高采收率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夏崇双 《天然气工业》2002,22(Z1):73-77
四川盆地有水气藏大多数已出地层水,裂缝水窜引起的气藏水侵严重影响了气藏的生产,导致气藏采收率降低.本文针对有水气藏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总结四川有水气藏出水特征,提出有水气藏可分为裂缝-孔隙型边水气藏、裂缝-孔洞型底水气藏、缝洞发育型多裂缝系统有水气藏3种主要类型.论述了有水气藏影响采收率主要因素裂缝水窜卡断、绕流等方式形成封闭气,裂缝水窜封隔各气区形成死气区,地层水堵塞气通道降低储层渗透率,水侵降低生产压差提高了废弃压力.在此基础上文中结合实例气藏论述了水侵不活跃气藏采用控制边部区域气井生产压差,裂缝-孔隙型边水活跃气藏早期边部排水,裂缝-孔洞型底水气藏早期高渗区气水界面以下层段排水,缝洞发育型多裂缝系统水侵活跃气藏早期低部位区域排水和高部位控制开采速度,不同类型有水气藏提高采收率的不同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四川盆地有水气藏储渗特征及出水特征分析,将有水气藏划分为裂缝-孔隙型边水气藏、裂缝-孔洞型底水气藏,缝洞发育型多裂缝系统有水气藏三种主要类型,中文结合实例气藏排水采气的经验教训,论述了不同类型有水气藏提高采收率的不同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裂缝-孔隙型有水气藏开采过程中,边水或底水容易沿裂缝通道向生产井窜流,形成气水两相流,增加渗流阻力,封闭并分隔部分气区,降低井产量和气藏采收率,对采气危害很大。针对裂缝型产水气藏的储集层特征,建立了水驱气渗流的物理实验模型,通过实验,从微观机理上揭示了裂缝型气藏发生水侵时天然气主要以绕流封闭气、卡断封闭气和水锁封闭气的形式存在。气藏水侵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低渗透岩块水侵、气藏水侵和关井复压“反向水侵”,其结果是水对气区进行封闭、封隔和水淹,堵塞部分气区的渗流通道,使可动气变成“死气”。结合气藏水侵机理研究了K6井裂缝系统的水侵规律,为该气藏开发调整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提高边水气藏采收率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藏开发实践表明,边水气藏的采收率要比定容气藏低得多。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边水气藏的采收率一直是气藏开发领域的一大难点。为此,从目前边水气藏的采收率普遍较低的现状分析出发,通过对边水气藏气、水两相渗流特征及影响水驱气藏采收率机理的分析发现,气藏的废弃压力和水侵波及系数是控制气藏一次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为提高边水驱气藏的采收率,目前传统的做法是控制气藏开采速度、保持气藏能量、尽可能地延长气藏的无水采气期和控制边水的入侵速度,这种开采方式最终造成边水气藏水淹时的废弃压力很高,而采收率较低的局面。由此建立了加快边水气藏开采速度、降低气藏废弃压力、增大水侵体积系数可以有效地提高边水气藏采收率的观点,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该思路的可行性,并以实际边水气藏为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说明了本思路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须二气藏是ZC气田的主产气藏之一。该气藏是一个背斜和断层遮挡组成的复合圈闭气藏,也是裂缝~孔隙型边水气藏,从1973年8月投入试采至今已开采近41年。该气藏从1978年开始产地层水,截至2013年底共有7口工艺排水井,均不同程度生产出现异常,造成产量波动递减,因此开展排水采气工艺效果跟踪评价及优化是延缓气藏产能递减的关键。通过对ZC气田须二气藏有水气井出水情况分析及治水效果评价,同时开展排水采气工艺井的跟踪分析,掌握现有排水采气工艺在该气田的应用情况,并根据工艺的适应性分析,对重点工艺井目前使用的排水采气工艺进行优化,适时调整工艺参数及配套技术,有效提高了ZC气田须二气藏气井的生产能力,延长了气井寿命,提高了气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气水两相渗流及封闭气的形成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四川盆地天然气藏多数属于有水气藏.随着气藏的不断开发,地层压力不断下降,导致了边水推进和底水上升,严重影响了天然气的产量和气藏的采收率.四川盆地天然气藏地质情况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水侵形式多种多样,开发难度极大.本文根据四川盆地有水气藏的实际情况, 以铁山2井3号样品和卧116井114号样品的铸体薄片所代表的孔隙结构为背景,利用现代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了均质孔隙和裂缝-孔隙模型地层的气水两相可视化人工物理模型.开展了气水两相渗流及封闭气形成机理试验,研究了两种模型中的水驱气机理,水沿裂缝的推进和变化规律,封闭气的形成方式,气水两相的微观分布关系以及尽量采出封闭气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川西地区新场须二气藏开发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地区新场气田须二气藏2000年因新851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而发现,但通过多年的勘探开发评价,天然气产量仍处于徘徊阶段。通过对须二气藏地质特征和气藏动态特征等分析研究认为,须二气藏主要受裂缝控制,气水关系复杂,不同裂缝系统具有不同气水界面;气井一旦见水,产量和压力将快速下降。为此,提出开发此类气藏措施和办法,加强储层研究,勘探开发一体化,合理配产以及出水后排水采气等,提高气藏采收率和开发经济效益,为类似气藏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是国内最为典型的规模最大的多层边水疏松砂岩气藏,气田开发过程中,受出水、出砂影响,采收率偏低,提高采收率工作始终贯穿于该气田开发的全过程,但仍然存在瓶颈问题和不适应性。为此,在系统梳理涩北气田试采、建产、稳产、调整阶段开发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影响气藏采收率的关键因素,围绕“层间储量均衡动用、平面边水均衡推进、降低井筒压损与废弃压力”思路,提出了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并在评价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采收率的因素是储层强敏感性使渗流通道闭塞、边水非均衡指进式侵入、划分单元与开发井网对储量动用控制差、排采与集输工艺不适宜导致气藏废弃压力高等;(2)低丰度剩余气挖潜、人工干预边水侵入、细分加密提高储量动用、积液积砂助排清堵降阻、增压外输是提高采收率主体技术;(3)调补建产、内控外排、砂水同治、三级增压等取得显著效果,持续精细挖潜、精准治水和井网重构、注剂驱替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结论认为,形成的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高效支撑了涩北气田实现了年产天然气超过50×108 m3,连续稳...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层裂缝性致密气藏边底水发育,断裂、裂缝成为水侵的“高速公路”,产生“水封气”效应,降低了气藏采收率,但目前缺乏有效评价方法。为此,在分析气藏水侵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考虑裂缝发育规模、外围水体强度两因素的裂缝性气藏水封气动态评价方法,并应用于库车坳陷3个已开发的超深层区块,静动态结合对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气藏采收率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裂缝非均匀水侵受构造部位、裂缝发育程度和缝网组合方式共同控制,可划分为3种水侵模式:核部边水沿大裂缝窜进型、翼部边底水沿裂缝侵入型、低部位底水沿裂缝/小断层快速暴性水淹型;②3个典型区块水侵替换系数在0.2~0.3之间,均为次活跃水体气藏,但水封气发生的严重程度差异大,水封气越严重,气藏采收率越低;③对于方向性贯穿大裂缝型气藏,应开展堵水现场实践;对于裂缝密度高的缝网型气藏,温和开采可以控水,早期排水可以减弱水侵的影响,从而提高气藏采收率。结论认为:水封气动态评价新方法可以为库车坳陷超深层气藏裂缝非均匀水侵动态评价和气藏提高采收率提供可靠依据并支撑库车坳陷超深层气田群控水治水政策制定和经济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8.
裂缝性有水气藏开采技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川东 《天然气工业》2003,23(Z1):123-126
四川气藏大都属于裂缝性封闭有水气藏,多数已受到地层水的影响,若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治水措施,气藏必将受到地层水的严重危害,大大降低采收率.鉴于此,四川气田在多年开发实践中,针对不同气藏特征,开展了地质机理、油藏工程、生产动态的研究和开发实践总结,摸索出了一套裂缝性有水气藏的开采方法和开采工艺.文章在系统分析四川裂缝性有水气藏储层特征、渗流特征和水侵危害基础上,分析总结了适于不同类型裂缝性有水气藏的开采方法和排水采气工艺技术,这对有水气藏的科学开发、综合治水和提高气藏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南气田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三段、石炭系上统两气藏投入全面开发十余年,采出压降储量的11.5%~23%。目前北高点石炭系气藏出现了边水不均匀推进现象,影响正常采气。控水,防水、严格控制采速、提高采收率是当务之急。尽快开发长兴气藏,强化开采孤立裂缝系统气井,缓解石炭系气藏供需矛盾,达到长期稳定,提高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新场气田须二气藏气水分布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场须二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气藏气水分布复杂,无统一的气水界面,且分布于不同层位.研究表明,该气藏是一个边水气藏,由于储层强非均质性及成岩后生作用导致“残留地层水”的形成,而“残留地层水”杂乱无序的分布结果使得气藏呈现复杂的气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