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死者》中死亡意象刻画与乔伊斯的创作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弥漫在<死者>中的死亡意象,揭示了死亡意象的刻画与乔伊斯的创作主旨的关系.乔伊斯通过对无所不在的死亡意象的刻画,揭露了20世纪初都柏林人精神麻木、死气沉沉的生活状态,希望以此唤醒国人,激起民族斗志.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分析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的主人公谢德所写长诗中的"身体"和"家庭"两个"容器意象".主要根据Mark Johnson描述的容器图示隐喻蕴涵,分析了"身体"和"家庭"对于谢德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南方年画的代表,历史悠久,也是我国江南地区关于"年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意象,具有深厚精神底蕴和艺术价值。通过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题材风格,解读其多层次的文化意象,发掘其美学意义和多元性,将桃花坞木刻年画与时俱进,探索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装饰语言并得到合理的应用,让年画重返生活。  相似文献   

4.
《荒原》运用众多繁杂典故,制造纷繁细碎意象,来回穿梭于古今时空,再加上全诗笼罩着阴森恐怖的死亡气氛,无疑给读者留下一座望而生畏的可怖迷宫。《荒原》反映的是一战后欧洲衰败的客观景象和人们行尸走肉的生活状态,故诗歌中充斥着消极灰暗的死亡意象,对这一部分的解读比比皆是,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同时,诗中也不乏色调明亮的积极意象。相比前者,这一部分少有人问津。而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意象看似矛盾却又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理解和分析这些积极意象不仅能消解对《荒原》中死亡意象的过分解读,也可体会出艾略特在"荒原"背后寄予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从意象图式视角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探讨概念隐喻时提出。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论文以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的词《一剪梅》为例,尝试揭示这首词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新视角赏析宋词并验证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夜”经常出现在陈毅诗词中。在陈毅诗词中,由于创作时代背景和诗人创作心理,“夜”不仅是时空概念,更赋予了紧张战斗、自由思想、欢乐工作的丰富内涵,具有独特的表现特征和审美价值。通过对陈毅诗词夜意象的探析,可以探究陈毅诗词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维诗歌的意象,唯美而清新,思想内涵丰富。试图从其诗歌意象的主要代表:"明月"、"白云"和"空山"三个具体意象来分析王维诗歌的精神内涵,并进一步分析王维诗歌的思想本源,力图说明其诗歌是儒释道思想的交融产物。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王维诗歌的具体意象选取。主要从三个主要意象来分析王维诗歌的特征;第二部分,探索王维诗歌的思想本源,分析儒释道思想对王维创作的影响;第三部分,结语。总结王维诗歌的精神内涵,提出王维诗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影《山樱》中的“山樱”是一个蕴含丰富的文学意象,是电影情节中唯美的支撑架,在整部作品中“山樱”意象具有推动情节发展、象征爱情、品格和希望以及氛围暗示和心理暗示的重要作用。“山樱”意象让整个故事如解冻的溪流新鲜顺畅、如樱花清新温雅,丰满了人物性格,突出了电影主题;“樱花”意象的运用不仅使观众更深刻、全面、形象地理解作品主题,同时也让观众获得了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9.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威廉姆·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的诗歌意象丰富,寓意深远,在意象的营造和运用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专家。本文通过解读布莱克《老虎》中的意象,分析、总结诗人的情感和隐含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人爱莲、赏莲、咏莲,莲因此成为宋词中的一大景观,成为宋人生活的见证。本文以宋代咏莲词为窗口,通过捕捉、分析莲意象中所流露的词人的种种情感,从而从一个侧面对宋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旨趣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葡萄酒酒评语篇是酒评者对葡萄酒的抽象认知的具体化语言表达,隐喻有助于酒评者用有限的词汇系统来表达无限的语义,并运用源域的知识结构来表达目标域的抽象概念。以认知隐喻学为基础,分析定量范围内的国外葡萄酒酒评语料,挖掘其中的隐喻蕴含,着重阐释了以"身体""男性""女性"为源域的葡萄酒语言中的隐喻意象群,分类归纳葡萄酒酒评语言中与"人"相关的隐喻表达用语,对葡萄酒酒评语篇的研究对中国白酒外宣的语言和意象选择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尼采美学的非理性特征入手,探讨了理性主义存在的弊病,借用尼采的酒神精神重点探讨了尼采的审美思想,介绍了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尼采主张用艺术拯救人生,赞颂艺术给人生带来的美化,使生命从痛苦之中解救出来,认为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期,中国面临被外国列强瓜分的危险,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积极地寻找新的理论,尼采哲学在这时来到中国。尼采影响了鲁迅对人类的看法,其思想是鲁迅关于个性解放和思想革命的看法的真正源泉,尼采反传统的批判精神也影响了鲁迅。鲁迅受其影响,先后创作了《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但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鲁迅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尼采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正处于快速转型和创新的时期,创新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求的,也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所应当追求和培养的。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现代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把"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打倒偶像"作为他的哲学的出发点,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摆脱传统的、当代的种种精神束缚。我们本着有所继承,有所批判的态度,来审视他的思想,对我们开展价值观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意象,是中外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理解它的审美构成组合方式对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都大有裨益。那么,如何使诗歌的意象结构达到“象外之象”——境的延展呢?如何使诗歌意象结构做到“味外之旨”———意的流转呢?我们说只有审美构成的意象结构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意象结构的审美组合,指依据艺术感觉中的情理逻辑,具有定向流动性质的意象与意象的粘合,即情感结构的有序化的物化形态。它可以改变意象线性流所带来的平面感,产生立体交叉而复合的状态。下边,我们介绍几种意象结构的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于方位的认知是通过"空间隐喻"实现的,哲学上把这种空间隐喻叫做"意象图式",这是"自然意象图式"。除了"自然意象图式"外,还有个"心理意象图式",这是客观方位认知在人类头脑中的"镜像"反映,它是人类在方位问题上的一个更高级、更深入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与一个民族的习俗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笔者经过分析可知,汉语心理方位词"上"和"下"除了表示具体方位以外,它们的指称意还有更丰富的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主情是舞蹈的表质特征.魏晋时期是艺术自觉的时代,这个时期的舞蹈改变了在汉代被溶于"百戏"的综合形式,而向独立的艺术形式过渡.根据有关诗歌对这时期舞蹈的描述,认为魏晋舞蹈表达倾慕自然和旷达洒脱的情怀,表现生命易逝的哀叹,创造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象外有象"的审美特征,使舞蹈具有了意境美.  相似文献   

18.
意象能够揭示作者的思维形式和意念的真实表达,通过剖析意象,可以揭示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和本质。在莎士比亚的作品《第十二夜》中,"丑角"意象贯穿全剧,通过分析丑角意象的概念和特点,论述了丑角意象表达人生清醒、狂欢、恐惧、孤独、悲剧等状态的真实作用,深度诠释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公认的美国文学“现代经典”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一个倍受评论家关注的形象。生活在分裂的两个世界中的他 ,厌恶现实社会的“假模假式” ,希望能返回理想世界寻求庇护。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错乱与崩溃。作者利用象征的手法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象征建构了纵横两个系统 ,纵向系统包含了环境、人物、意象三大体系 ,横向系统借助二项对立关系营造了氛围。本文将按照这种纵横系统 ,通过考察环境、人物、意象的象征意义来指向霍尔顿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唐诗僧皎然的送别诗有200首之多,约占其全部诗歌的五分之二.皎然送别诗中意象众多,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具有古代文人隐士情怀的意象,主要包括时令性意象、隐士意象、归人意象;另一类是充满禅意的美学意象,主要包括禅者的明月意象、佛家的灯烛意象、禅隐者的"山岳"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