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迷失-追寻-回归为主线,从认知视角解读《千与千寻》中概念隐喻的构建过程.导演宫崎骏首先通过一系列微喻构建油屋是欲望概念隐喻来描写人在欲望中迷失自我;其次借助一个十岁少女千寻在油屋里解救父母、河神、白龙、无脸怪、汤婆婆、坊宝宝的行为构建人性是善概念隐喻,以此展开追寻自我;最后以返回人类世界、恢复干净、找...  相似文献   

2.
论《简·爱》中“火”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自问世以来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在这部小说中,火在不同的章节中以不同形式多次出现,给这部小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火是温暖、幸福的象征,是仁爱、友谊的象征,它是与生命力相联系的。火也是欲求的象征、是考验爱情之火。它同时也代表着截然相反的意象,它代表着反叛的性格,又具有可怕的毁灭性。  相似文献   

3.
从隐喻的角度研究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绿阴山强盗》,分析在生活困顿、梦幻游离和戏剧性回归过程中主人公赫克的活动时间、思维中的意象和活动场景的深刻寓意,展现生活的真实,揭示其焦虑的必然性和夜幕下回归的虚幻性,凸现作家对郊区既批评又为之辩护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柏油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论文指出正是通过人物和环境的隐喻功能,小说编织起复杂而丰富的意义之网,为揭示黑人传统价值观与白人主流价值观、现代与传统、奴役与反抗等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深广的想象时空。  相似文献   

5.
《搜神记》作为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描述了各类神仙鬼怪的故事,有相当多的故事涉及到各类动物。关于狐的故事虽然不是最多,但是狐的形象类型比较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未卜先知的狐、学识渊博的狐、凶狠残暴的狐、媚惑淫邪的狐几乎涵盖了狐形象的各个方面。狐形象的多面性对后世传奇、志怪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隐晦地反映了作者对魏晋时期政治现状、社会百态的思考与认识,具有一定的史传色彩。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及认知的普遍方式,是人类构建起概念系统的重要工具。《哈姆雷特》中大量的隐喻系统对于作品主题的深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用认知隐喻学的方法对哈剧中疾病、植物隐喻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其中的认知构建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7.
田瑛的小说集《大太阳》从民间视角出发,以一种东方式魔幻的手法将古老的民间传说与隐喻化的现代思维融合在一块,在原初神话般的讲述、奇谲的情节设置与张扬奇诡的想象下,袒露出其记忆原乡——湘西边地,这一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空间,展示出湘西边民强悍野性、愚钝蛮拗的生命品性,以及他们在蒙昧与文明之间演绎出的种种生存景象。田瑛以一种隐喻的方式,突显出匍匐于灰色大地上的生命存在的惨烈感与卑微感,从某种意义上深刻地表现出了我们的民族性内涵,呈现出凝聚着复杂的生存伦理和文化纠葛的乡土中国。  相似文献   

8.
选取刘禹锡的《竹枝词其一》《竹枝词(之六)》《竹枝词(之七)》及其英译本,集中探讨其关于“人心”的隐喻内涵,以及其英译本如何体现原诗中“景语”与“人心”的哲学思辨。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观照,挖掘《竹枝词》的英译处理,为学界进一步探讨刘禹锡诗作的隐喻英译提供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其小说《金字塔》表现了深刻的宗教隐喻。金十字架项链暗示了斯城众人的犯罪以及救赎的可能性;“天堂即音乐”的破灭象征了人类精神信仰的失落;面对这样的生存境况,戈尔丁借卷首引语给出了救世良方——精神之爱。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现代电影常用的表现手法,电影《无极》中的隐喻使用颇多.电影中五个极具隐喻象征意义的人物架构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从男性视角抒写了男性个体的不同的精神层面和需求,是个体面对现实、面对困境、面对选择、面对理想时真实的抒写.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分析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的主人公谢德所写长诗中的身体和家庭两个容器意象.主要根据Mark Johnson描述的容器图示隐喻蕴涵,分析了身体和家庭对于谢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际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两次演说,可以发现通过人际隐喻的使用,小说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被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从人物、动物、方向和地点方面对美国荒诞派剧作家爱得华·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中的隐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所反映的在极度工业化的社会中,人类变得虚伪、疏远、无动于衷。人与人之间已无法沟通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人际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两次演说,可以发现通过人际隐喻的使用,小说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被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南昌水专学报》2019,(2):66-71
怀德曼的《躲藏之处》是一部以主人公持枪抢劫和逃离躲藏为主线追溯家族历史的小说。将小说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特殊政治背景进行解读会发现其关键的伦理选择充斥着丰富的政治内涵。主人公托米持枪抢劫的对象是以经济形式长期剥削黑人民众的白人商店主,这是黑人以主观暴力对抗白人客观暴力的体现,本质上是黑人民族"以暴制暴"的政治隐喻。托米的逃离躲藏暗含的是弱小民族对严重失公的专制法制的拒绝和抗议,揭示了黑人民众对公平正义法制伦理的期待。怀德曼以普通黑人的个人经历为视角反映了黑人民族从"以暴制暴"到建立法制伦理的民族出路探寻,认为公平正义的法制伦理才是美国黑人民族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隐喻的触发机制就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对于"生活"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因而创造了各种隐喻。本文结合关于"生活"的语料,试探讨隐喻的本质和触发机制,隐喻的体验性、主体性和隐喻相似性及认知突显的关系,旨在说明不同认知主体对"生活"这一目标域会创造不同始源域,而来自不同文化的认知主体对"生活"这一目标域具有跨文化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隐喻相似性原则的认知过程,运用隐喻相似性原则中的形状相似性、功能相似性及心理相似性功能剖析汉语“花”中存在的语义微系统,并发现人们对于因“花”而衍生的隐喻形象相似性原则也遵循空间隐喻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8.
《雅歌》是《圣经》中经典的一部分。《雅歌》的中心意象是园,在其描述中用隐喻法连结了自我与他者、人类与自然。成功地建立起人的自我实现及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梦想,从中展示人们重归伊甸园、追求自由和真爱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9.
电影《蒂凡尼早餐》是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美国经典爱情电影,影片中霍莉这个外表世俗而内心坚强的交际花形象,令观众印象深刻。对于这一丰满的舞台形象的塑造,影片中多次运用了隐喻手法。本文从隐喻视角来分析影片中出现的蒂凡尼、无名猫和月亮河等喻体及其象征意义,解读隐喻在霍莉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技英语中大量存在词素、词汇、短语,句子层面的隐喻现象。本文尝试性地探讨了科技英语中的隐喻现象和隐喻认知机制对《英语科技文选》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