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院民居也叫"院落"式民居或"天井"式民居,主要包括庭院、正房、厢房、倒座等。它以庭院为中心,房屋则建造在庭院四边,正房的方向通常是坐北朝南,耳房则东西都有配列,倒座通常面朝正房,这样在总体上呈现出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空间特色。云南的合院民居有自身的特点,从汉文化传播发展而来,并在汉民族建筑文化与少数民族建筑相互交融及彼此渗透中不断发展,独具特色。而且由于云南地区各地存在不同的丈化历史和实际情况,其合院式民居就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点,像昆明、丽江、大理、建水、石屏的合院民居的空间特色就各不相同,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2.
白族民居是独立封闭式的住宅。院落主要由大门、照壁、正房、左右厢房、两坊一耳(即两幢楼交接处建有耳房)组成。三坊当中以西房为正房,正房对面砌有一堵照壁,照壁左前侧开有大门,房和照壁围成的院心称为天井。正房厢房、门楼及照壁相互搭配、映衬、对比,使整个庭院显得富有层次。白族民居装饰绚丽,其中又以门楼和照壁最为讲究。  相似文献   

3.
王晶  唐文 《华中建筑》2012,(12):168-170
普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从普米族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等出发,研究普米族传统民居的布局,主要为正房、厢房和其他用房,还分析了根据普米族传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划分的传统民居中的各个空间,包括正房内部空间以及院落空间。普米族传统民居中最为主要的建筑形式为木楞房,井干式结构的壁体以及“闪片”屋顶体现出普米族传统民居质朴、粗犷、原生态等特点。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提出普米族传统民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建筑与文化》2009,(12):22-22
金陵历史文化风尚街区内传统民居,多为清朝中晚期至解放前建造的住宅,其中有些是南京现存典型江南民居风格的代表。平面布局一般为多进穿堂式封闭庭院,少则二进,以三、四进者居多,依纵轴线布置门厅、大厅、正房,再后为楼厅或附属用房,两侧为厢房。建筑除一路(一条纵轴线)还有二路,三路或更多的组合形式,多为家族四合院住宅组团。东西院落之间以腰门相连。  相似文献   

5.
民居北京四合院 ,有正房 (北房 )、倒座 (南房 )、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 ,形成一个口字形 ,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 ,故称为“四合院”。四合院规模不同 ,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 ,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由四面房屋围合起一个庭院 ,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 ,称一进四合院 ,两个院落为两进四合院 ,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 ,依此类推。有资料显示 ,北京旧城内昔日数也数不清的四合院 ,现仅存300多万平方米。青砖灰瓦 ,玉阶丹楹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 ,自元代正式建都、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就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冷泉古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村内现存建筑遗产丰富,其中传统民居院落40余座。古村的传统民居以合院式为主,且大部分的正房为窑洞,厢房和倒座房为向内单坡的瓦房建筑,每个院落单元具有很强的围合感,体现了村落的防御性。村中传统民居格局规整、形式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该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测绘、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对古村的民居特色、院落形制和民居建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建筑师的视角,从建筑创作层面来研究晋中民居。首先找出晋中民居的基本模式,然后对影响晋中民居基本模式的保温节能及安全防范两个主要因素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并对晋中民居中别具一格的纵深庭院加以辨析,还论述了晋商大院与晋中民居的关系,及晋中民居的艺术特色等问题。最后提出我们从民居建筑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居》2011,(1):72-73
四合院是老北京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民居由正房、倒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住宅大门多设在东南角上,象征风水八卦上的"巽门"方位,附会"紫气东来"的吉祥。  相似文献   

9.
三、古朴别致的民居院落“远山莽苍苍,近水何悠扬,万家坡陀下,绝胜小苏杭。”③表征着和顺乡村落整体风貌和乡土文化的众多居民院落,作为地方居民生活的容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对真理的不同外在表现”④,而且在对地形的处理,对地方材料的运用上有独到的认识。和顺乡现存民居院落大多数是晚清和民国时期所建,其平面格局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制。1.门字型的一正两厢房:三开间正房,居中为堂屋,前后各向内凹进。堂屋正面六扇雕花格子门,后设凹龛式家堂供台(左为流芳堂,中为五福堂,右为奏善堂),前置香案、八仙桌…  相似文献   

10.
从大同古城传统民居的正房、厢房、南房、墙体形式、屋顶形式、台基地面及隔扇门风门、支摘窗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同古城传统民居四合院建筑的主要特征,对研究大同民居艺术、民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与气候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海霞  张三明 《华中建筑》2008,26(12):210-214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民居都采用了院落式布局方式。不同地域的民居院落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其中气候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该文通过我国不同气候区的6个典型民居院落,分析庭院面积、庭院形状、庭院周围建筑外墙、开窗、屋顶形式与气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元大都规划的制约北京虽早在纪元前1045年的周初已经建立城市,但建在今日北京城区位置的城市则始自元代的大都。元大都以“规划整齐”、“街道有如棋盘”著称于世。它的街道布局已经考古查明,是以南北走向的街为干道,在干道两侧等距离地布置平行排列的东西走向的胡同。街宽约为25m、胡同宽约6—7m。今天北京城区的许多街巷仍保存着元大都街道布置的旧迹。北京四合院住宅基地的深度、主轴线的朝向等均受元大都的胡同的间距与走向的制约,限定了四合院落的进数与主要房屋坐北朝南的基本平面布局。格局与类型北京四合院住宅发展到明末清初形成的格局是:有一条南北中轴线,正房居中轴线上,正房前左右对称布置正面相对的东西厢房,正房朝南,正房对面布置朝北的倒座房。四座朝向不同的房屋共同朝向一个庭院,组成一座四合院。通向胡同的大门通常开在基地的左前方,而不开在轴线上。大型的住宅由多院落组成。因受胡同间距的限制,一般不超过五进院。更  相似文献   

13.
张捷 《云南建筑》2005,(6):8-11
合院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大类别。也称为官室式或庭院式住宅,是中原汉民族传统的居住形式。其以庭院为中心;在庭院四边布置房屋,正房基本都坐北朝南,厢房配列东西;倒座居南朝北。形成一个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向心方整的平面型制。这种居住模式的普遍采用,与中因封建社会儒家学说的礼制秩序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在自身特定的地域环境和众多的民族文化条件下,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居住形式,如井干式的'术.楞房、杆栏式的竹楼以及土掌房等,合院式民居是中原文化传播并影响到云南各地而出现的居住形式。就云南合院式民居的分布来看。主要在云南腹部地区的城镇和汉族地区。如滇中昆明及附近通海一带的“一颗印”民居、滇南片汉族聚居的建水、石屏地区的“三间六耳下花厅”、“四马推车”合院式民居;其次分布在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白、纳西、彝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如大理白族地区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台院民居、丽江,纳西民居等,这些民居都秉承了中原合院民居的特质。但由于各地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地的合院式民居在平面组合、空间形态和立面造型上有很大的不同。呈现出多样的形式。本文下面所述的腾冲和顺合院式民居便是滇西汉族聚居地区的一枝独秀。这里采用比较法,通过把已普遍被大家认知、熟悉的云南“一颗印”民居、大理民居、建水民居与腾冲和顺民居相比较.归纳总结出和顺民居的特点。把腾冲和顺民居完整清晰地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4.
"两甩袖"民居是冀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不仅在形式和空间上较普通民居更加优化,而且在物理环境方面尤其是光环境方面也有质的飞跃。冀南民居多坐北朝南,具体朝向因地制宜,所以本研究朝向为单一变量,研究朝向对"两甩袖"民居室内光环境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当民居朝向是南偏东12。时,正房和东西厢房三者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光环境。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民居一般是堂屋居高,厢房较低。解放前的里弄住宅也是南向正房较高,而厨房等房间较低,并集中在北侧布置(图1)。在这种民居中,厨房及其上部的“亭子间”净高都在2.1米左右,面积为6~10平方米。最上面是一个小型的晒台。这样就充分利用了空间。利用层高较低的小面积房间作为辅助房间、层高较高的大面积房间作为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心。这就是我  相似文献   

16.
北京四合院:是最能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民居。标准四合院坐北朝南,前院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后院的布局如前院。院里栽花植树.结构方整。一颗印:流行于云南,安徽、陕西,形如印鉴,云南的“一颗印”最具代表性。其布局是:前有厅房,后有正房,两侧有厦房。正房与厦房大小高低富于变化,屋面连接处构成四  相似文献   

17.
院落——中国传统的空间形态,曾经在中国的居住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院落空间逐渐消失了。当人们开始对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产生厌倦的时候,我们向往农村那种家家有庭院、家家都相识的邻里生活。我们开始反思:现代生活是否还需要院落空间?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有没有必要重新引入院落空间?为此,作者浅谈看法以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8.
阮仪三 《城市规划》2006,30(4):97-98
<正>1.基本概况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县城西南4km处,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古镇景观宜人,生态环境优美,四周被大小火山锥包围,古镇民居环山而建,渐次递升。和顺古镇历史悠久,境内名胜古迹众多,镇内有八大祠堂、九座寺观、中国首屈一指的乡村图书馆及一大批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和顺的景观环境空间构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耕读”的居住模式,2002年被命名为云南省“文化生态村”。2.城市格局与街巷体系和顺古镇位于一个马褂形小盆地中,依南部的黑龙山而建,因此坐南朝北。乡前坝子呈星月形,与自东北而来的大盈江相融合,形成一种城水相依的格局。古镇的街巷体系由沿古镇边缘的半环行道加上南面山腰向北面山脚延伸的放射网道路系统组成。一条环镇道沿古镇边缘与和顺河陌水并行,同时将整个古镇环绕,成为古镇内的主要交通线路。环镇道与镇中另一条横穿村巷的街道组成东西向主干道,宽4-5m,全为火山石铺砌。两条东西向主干道之间,则以李家巷、大石巷、寸家巷、尹家巷等四条纵向大巷沟通,成曲梯形干道网状,各纵向巷口皆设闾门,形式殊异,各具特色。3.民居分布及特点和顺古镇民居以清末民初建筑为主,多为白族工匠营造,“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为其主要的建筑形制。民居大多以院廊围绕主体建筑的手法,以正房、厢房、照壁、门等组成封闭空间,并通过不同的空间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寸氏民居“寸氏民居”是标准的兰坊一照壁的形制,建筑主体由几列楸木制成的柱子支撑,由于楸木质地坚固而且防腐蚀,迄今为止建筑仍然坚固如初。正房正中一间为中堂,用于供奉天地祖宗的牌位或接待客人,中堂两侧是卧室,与中堂相连。内院两侧是左右厢房。正房对面是照壁,形制是“三叠水式”。“寸氏民居”以其精美的木雕而闻名。门窗、门枋、插枋、吊柱、垂花等位置均刻有透雕或者浮雕,雕刻花纹十分丰富。中堂的门窗是方格纹眼演变而来的漏雕,中有刻字,十分精致。两侧厢房的门窗花饰也十分精美,上有花卉的漏雕并且所刻花卉形态各异。四扇门的裙板上刻有梅、兰、竹、萄的浮雕,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窗户的装饰多为连续图案或条形窗棂,其格式有“丁字花”、“双钱”、“梅花”、“冰凌”等。二层的窗户来自缅甸,由铸铁制成,花饰精美。  相似文献   

19.
湘西民居院落空间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湘东  陈伟志 《江苏建筑》2007,(1):15-16,30
在我国传统民族建筑群中,湘西民居是有其地方特色的,其中的院落空间是其基本特点之一.文章从实际调查出发,分析了湘西民居中庭院、天井、晒坝、抱厅三种院落空间类型,并探讨了选择性的继承中国古老村落的空间特点,以创造新的未来的地域民居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20.
北洸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其传统民居形态多样、历史悠久,是晋中民居的典型代表。现存明清时期民居院落29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2年,北洸村被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该文以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为基础,从空间形态特征、院落组织、典型民居等方面出发进行分析,旨在解读晋中地区的民居空间形态与模式,对于建筑修缮与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