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该文针对莆田市兴化湾木兰溪口滨海湿地遭人为因素破坏,红树林、芦苇等湿地系统退化,滨海鸟类觅食和栖息生境萎缩,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建议开展芦苇草滩修复工程、红树林湿地修复工程和黑脸琵鹭栖息地保育工程,以提高兴化湾木兰溪口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木兰溪口周边城镇的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爱民  张璐  甘泓  王浩 《水利学报》2011,42(5):563-571
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区涉及的89个县(市、区)为单元,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根据受水区的生态水文特征,将受水区分为5个生态水文区.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提出调水为受水区生态保育措施、城市绿地与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评估方法,计算出调水能够为受水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总价值量为62.33亿元,其中生态保...  相似文献   

3.
河道的生态功能及水文过程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流生态功能的认识是评价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影响的基础,水文过程足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控制性变量。本文介绍了河流的栖息地、过滤和屏蔽、通道、源汇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流量与频率变化、来水时间、变化的速度、来水时间长短等水文特征变量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4.
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河流作为重要地理要素和生态廊道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功能,以及传统河道建设中存在的影响河道生态功能的问题。通过对近自然河道治理技术、植物措施应用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认为河道植物措施是一种积极的人为干扰,可以通过边缘效应、廊道效应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正面影响。提出河道建设应充分考虑河道生态功能,在河道平面形态、横断面型式等方面适当考虑生物多样性对生境异质性的要求,恢复并维护健康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河流廊道是包括陆地、植物、动物及其内部河流网络的复杂生态系统,它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人类在河流沿岸以各种方式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改变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水文条件和地貌特征,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胁迫作用,破坏了其原有的动态平衡,导致河流水质恶化,季节性淹没区减少,天然湿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文章还介绍并分析了芬兰等西方国家河流生态修复实践的几个典型例子,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开展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河流健康评价、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两大方面回顾了我国河流健康研究现状,重点总结分析了黑龙江省河流健康评价体系,河流上中游水土保持、河岸植被缓冲带和水生生态系统生物生态修复现状,提出了未来研究趋势,为黑龙江省河流生态保育与河长制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分布着较多洲滩型湿地,存在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栖息地破碎等问题。以长江中下游典型江滩湿地——绿水湾湿地为例,针对其湿地生态系统原始风貌与结构完整性受损严重的现状,以近自然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提出以涉禽、游禽为指示物种,在满足长江防洪要求、水文特征的基础上确定生境类型及空间总体布局,采用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文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恢复3项关键技术进行湿地生态系统重构,并提出关键技术方案。提出的湿地生态系统重构思路、关键技术与方案,可应用于南京市江北新区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工程,并为长江中下游洲滩型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8.
根据汾河水库具体工程实际,结合流域内水文、水情等情况,重点讨论了汾河水库的防洪调度、灌溉与供水调度、综合利用调度等各种调度运用方式,提出建立水库调度方式与生态功能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采取配套的工程设施和技术措施保障下游河段的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对水库的调度运用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拉萨拉鲁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拉鲁湿地面积锐减、水文和水质状况恶化、植被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等问题,提出优化设计湿地水生植被、加强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增强保护意识、严格科学管理等5项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在严格管理和科学保护的基础上,拉鲁湿地恢复与重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建新  尹晓科 《人民长江》2009,40(19):12-14
洞庭湖区湿地的生态环境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致使湿地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目前,洞庭湖区湿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湖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珍稀物种濒危;泥沙淤积严重,湖泊萎缩,洪水水位升高,调蓄功能下降;水文环境趋于恶化,洪涝灾害日益频繁;血吸虫病盛行,疫区面积有扩展趋势;湿地生态质量下降,功能衰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切实做好洞庭湖水质监测工作,保护湖区湿地水环境;实施退田还湖和生态防护工程,减少泥沙淤积,确保湖泊蓄洪、分洪功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强化生态保护的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对湿地保护的立法;优化湖区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建立跨区域生态管理模式等对策,以期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河湖健康内涵及全国重要水功能区划管理制度,分析了河湖健康评估与水功能区划的关系,探讨了基于水功能区划的河湖健康内涵,提出了基于水功能区划的河湖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的健康河流、湖泊特征,阐述了基于水功能区划的河湖健康评估原则。基于水功能区划的河湖健康评估,应该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自然属性和主导水体功能类型,确定评估的重点,由此设置不同水功能区评估体系中各属性权重及评估指标,同时评估指标的设置应该体现基于水功能区划的健康河流、湖泊特征,才能够全面反映河流、湖泊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主体功能区划是我国在空间区划领域的一次创新,目的是以国土空间管制引导区域发展。在总结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将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理念与方法引入到新丰江水库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的制订之中。在可持续发展规划原则指导下,确定了新丰江水库的发展严格控制区、引导发展区和集约发展区。新丰江水库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确定了库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适宜西北内陆区地下水功能区划的体系指标属性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北内陆平原区自然湿地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埋藏状况具有强烈依赖性,为增强对地下水"水位-水量"的管控能力,地下水功能区划成为迫切的需求。针对西北内陆各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如何确定地下水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区和可开采资源功能区的需求,基于新创建的"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理论方法",本文详解了适宜西北内陆区地下水功能区划的体系指标属性组成、特征、内涵、区划原则和方法。在石羊河流域应用效验结果,一级功能区划的B1类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60%、B2类面积占12.90%和B3类面积占56.50%;在B1类的一级功能区内地下水规模开采区面积占该功能区总面积的58.84%、适量开采区面积占41.16%,在B2类的一级功能区内自然湿地保护区面积占该功能区总面积的11.20%、天然植被保护区面积占48.39%、泉水水源保护区面积占9.58%以及耕地质量保护区面积占30.83%,结果符合当地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功能状况,有利于最严格水资源"水位-水量"双控管理。  相似文献   

14.
多沙粗沙区生态区划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的动态行为是确立生态区划指标的关键。在详细分析多沙粗沙区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Delphi)建立了该区域生态区划的指标体系,为多沙粗沙区生态区划提供了定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浅层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平原岗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平原岗区因地下水开采出现了水位下降,严重超采地区形成局部降落漏斗,一些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以及地下水被污染。对此地区进行浅层地下水系统功能区划,自上而下构建了由系统层、功能层、属性层、指标层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有19个评价指标。区划结果反映了研究区地下水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6.
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规律、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流域生态水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流域水文学正在从以单一水循环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成以研究水分、能量与物质耦合循环以及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现关于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之间的关系研究多集中于单向作用的研究,如水文过程对植被的影响研究和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而对水文过程与植被之间的反馈机制以及对流域内土壤-植被-大气复杂系统的整体研究不足,缺乏对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机理的全面认识。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流域水文过程和植被生长,气候变化下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是水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水文学需要强化对流域生态水文机理的研究,只有在充分揭示流域生态水文机理的前提下,才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生态最优性原理能够解释植被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被应用于描述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基于生态最优性原理的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已逐渐成为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河流自然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协调发展,维持河流健康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河流功能区划的内涵、分类体系,按禁止开发区、规划保留区、调整修复区和开发治理区对河流功能进行区划,并探讨划分依据与程序,为流域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态水文分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综合分析生态分区、水文分区、综合自然分区与水资源分区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并界定了生态水文分区的概念.根据我国不同流域或区域的生态水文特征,提出了生态水文分区的原则,建立了生态水文分区的指标体系.以水资源三级区为单元,采用定性与定量的ISODATA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全国划分为3个生态水文大区、36个生态水文区,并提出了各生态水文一级区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准则,旨在为合理确定不同流域或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及河道外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和标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湖功能区划是加强流域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对于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较为均一的区域,河流功能难以按其沿河道的空间分异性进行划分.基于这一特点,提出了区域层面河湖功能区划的概念,建立了由因素层、区划层和功能层构成的区域层面河湖功能区划体系,并提出了区划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了太湖流域区域层面河湖功能区划实践,将该区域共划分为3类13个河湖功能区,给出了每一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区域层面河湖功能区划的概念与方法合理可行,为平原河网区的河湖管理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全国主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主要内容、关键环节和技术路线;重点针对水生态分区体系、水生态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体系等规划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