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从黄河"96·8"洪水谈泥沙优化调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96.8"洪水洪峰流量不大,但黄河下游水位高、出险多、灾情重。其原因是主河槽淤积严重,不仅与长期淤积抬高有关,尤其与当年洪水前期的小流量高含沙来水造成主河槽淤积关系密切。提出应开展泥沙的场次洪水和年际间的优化调度,综合考虑水库与河道的泥沙冲淤情况,通过水库的水沙联合优化调度,塑造理想的洪水与泥沙过程,避免出现小水大沙和大水小沙现象,充分利用水流的输沙能力和淤滩刷槽的特点,实现洪水的减淤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不同含沙量洪水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河下游洪水进行分类对比,系统地分析了各类洪水水沙特性、冲淤规律,着重强调了1986年以来水泥冲淤特性。研究了不同含沙量级洪水对河道冲淤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一般洪水对冲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含沙量,高含沙洪水是来沙量,低含沙洪水的来水量。  相似文献   

3.
2010年6月中下旬,闽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该文对该场洪水实时调度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本次防洪调度利用水情测报系统的雨情信息和洪水预报成果,对洪水的不确定性和上下游的防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实时调度,水口水库削峰3 200 m3/s,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水口水库坝前洪水位低于原设计水位,实现了科学调度和优化调度,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黄河不同来源区洪水粗细泥沙的沿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冠卿 《人民黄河》1996,18(9):48-49
  相似文献   

5.
黄河“96.8”洪水洪峰流量不大,但黄河下游水位高、出险多、灾情重。其原因是主河槽淤积严重,不仅与长期淤积抬高有关,尤其与当年洪水前期的小流量高含沙来水造成主河槽淤积关系密切。提出应开展泥沙的场次洪水和年际间的优化调度,综合考虑水库与河道的泥沙冲淤情况,通过水库的水沙联合优化调度,塑造理想的洪水与泥沙过程,避免出现小水大沙和大水小沙现象,充分利用水流的输沙能力和淤滩刷槽的特点,实现洪水的减淤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1986年以来,进入高村以下河道的水量偏少,未发生漫滩洪水,中常洪水也很少,河道主槽不断淤积抬高。黄河的长时间断流又加剧了河道的萎缩,主槽排洪能力由80年代中期的6000m~3/s左右,下降至1996年汛前的2000~3000m~3/s左右。1996年7月,三门峡水库利用小流量排沙,河道淤积又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黄河下游近十二年不同洪水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各级洪峰在下游的冲淤特点,指出了不同来源区洪水含沙量的沿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2008年6月,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西、北江流域普降大到暴雨,致使江河水位迅速上涨,形成了“08·6”西、北江大洪水。通过与历史洪水的对比,对此次暴雨洪水的水文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新的水文情势及河道状况下,在水文勘测、情报预报、安全度汛与防灾减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河“89.7”暴雨洪水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黄河“92.8”洪水来源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光圻  刘龙庆 《人民黄河》1992,(12):8-11,22
  相似文献   

11.
1992年8月16日,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出现6260m~3/s洪峰,相应水位94.33m,为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高水位。与小浪底站相比,洪峰值偏大37%;洪水通过小花间历时22小时,是正常传播时间的2倍。这次洪水未能作出正确预报,致使防汛工作十分被动。据此,本文建议,应加强黄河防汛通讯建设、防汛信息网络建设、小浪底至花园口无控制区的雨情观测以及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的研究,以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人民黄河》2017,(7):11-14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河中游水沙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自2002年起,为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与恢复河槽的过洪能力,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和开展了以小浪底水库运用为主的黄河调水调沙实践活动,三门峡水库参与了多次黄河调水调沙生产运用,在运用过程中科学制定调度方案,通过对枢纽泄流排沙设施的调节与控制,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提供所需水沙量。对三门峡水库运用进行的分析表明,三门峡水库运用在黄河调水调沙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有效控制小浪底水库入库水沙的时空分布过程,有利于小浪底水库库区明流段淤积形态的改善及小浪底水库人工塑造异重流形成与消亡的控制,提升小浪底水库的排沙效率,增加并恢复黄河下游主河槽的过洪能力。同时,有利于三门峡水库自身的排沙减淤与淤积形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蔡彬  张希玉  尚冠华  娄书建 《人民黄河》2012,34(11):15-17,20
2011年黄河发生多年罕见秋汛,支流渭河出现自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过程,伊洛河发生超警戒以上洪水,干流潼关站出现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通过实时调整小浪底、故县、陆浑、三门峡等干支流骨干水库运用方式,拦蓄洪水错峰削峰,有效减轻了下游地区防洪压力,实现了防洪减灾和蓄水兴利多赢的目标。针对防洪调度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洪水风险调度管理与洪水资源化实践和研究、强化河道治理、提高防洪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水文预报和决策支撑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洪水期断面调整对过洪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位表现是水流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客观反映。对于不同的河流二者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一般河流,河床变形不显著,水位主要依赖于流量的大小而变化;而像黄河这样的多沙河流,周界变化迅速,尤其是洪水期,槽冲滩淤,涨冲落淤,断面调整对水位影响很大。文中从定性到定量对中低含沙量的各级洪水,主槽冲刷对过洪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成果对防洪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民黄河》2016,(10):69-73
黄河水沙入海上层径流与底层海流作用形成的切变锋锋面拦阻,是河口拦门沙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黄河口拦门沙地形监测是监控这一动力机制作用变化结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2001年6月—2015年8月多测次黄河口拦门沙水下地形测验,明确了黄河调水调沙以来14 a间黄河口拦门沙464.08 km~2海域淤积量为14.88亿t,占期间利津入海泥沙的75.6%;同期河长最大延伸8 km,造陆61.55 km~2,年均4.40 km2;1 m等深线14 a间淤进面积为54.10 km~2,年均3.86 km~2,最大向外推进8 km;通过勾画4个阶段黄河口拦门沙海域冲淤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河口拦门沙地形测验应改进的问题,最后形成了黄河口拦门沙地形测验站网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促进黄河上游水沙问题的系统解决,从流域系统的角度,结合水沙灾害防治和水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认为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与调控是保障黄河上游防洪安全、用水安全和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具体包括:1风-水-重力侵蚀产沙的耦合过程;2沙漠宽谷河道冲淤过程及河床演变机理;3水库群联动调控水沙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包括:1沙源解析方法与黄河上游泥沙来源;2风-水-重力侵蚀产沙机理与输移过程;3沙漠宽谷河道洪-床-岸作用机理与冲淤效应;4黄河上游水库群调节与河道水沙过程的响应;5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调控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民黄河》2017,(11):63-65
2016年8月17日,黄河西柳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雨强、大雨量、长历时的降雨过程,龙头拐站产生了历史第5大洪峰流量、第2大次洪洪量的洪水过程。与洪峰流量居历史前3位的大洪水相关特征平均值进行对比可知,本次洪水在暴雨中心降雨量偏大102.4%,暴雨中心1 h、2 h降雨量分别偏大61.3%、42.5%的条件下,洪峰流量偏小51.6%,径流系数偏小13.0%,次洪沙量偏小77.8%,平均含沙量偏小88.5%。分析认为,本次洪水洪量、沙量偏小的原因为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黄河调水调沙以来山东引黄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黄河调水调沙以来山东段河道来水及引水条件的分析,认为影响山东省引黄闸引水的主要因素是黄河用水需求量的增大、河道来水量的减少和渠道的淤积,河道刷深也对部分引黄闸引水有影响。提出保障引黄灌溉与供水的对策:在工程措施上,应及时清除闸前和闸后渠道淤积泥沙、稳定河势、建设提水泵站、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平原水库建设;在管理措施上,应加大山东段黄河引水期的下泄流量,实施水量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加强对灌区尾水和其他水资源的利用等;在政策措施上,应出台有关平原水库建设的政策、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法制建设、理顺灌区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19.
黄河洪水的分期调度与分级调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洪水发生的特点,可以在时间上将其分为前、后期洪水,在量级上将其分为大洪水和中常洪水。在防洪调度中应针对洪水发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调度方式。通过分期洪水调度,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处理防洪与水资源的矛盾,使洪水资源化,充分发挥水库的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通过分级洪水调度,可以更加合理地进行防洪工程的优化调度,实现各级洪水调度的相对合理化,减少洪灾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