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拉拉落凼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及叠瓦状产出,主要赋存于中部沉积变质岩段(Pt1h43)火山凝灰岩中。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及矿化富集严格受构造、岩浆岩、地层及蚀变作用控制,矿区地表负地形、铜草、矿化露头及矿区标志层(Pt1h43)为有利找矿标志,提出落凼东界Pt1h43含矿层、Pt1h41含矿层及Pt1h6、Pt1h2含矿层具有较好的“拉拉式”铜矿找矿前景,对矿山今后进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拉拉铜矿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露天铜矿山,从发现至今经过数十年开采,面临资源枯竭,亟需开展深部找矿工作,以提高矿山资源储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method,CSAMT)是一种在音频大地电磁法(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AMT)和大地电磁法(Magnetotelluric method,MT)基础上发而来的人工源频率域探测方法,近年来在深部找矿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实现拉拉铜矿深部和外围找矿突破,结合矿区地质特征,采用CSAMT法进行深部勘查,共布设了13条测线,500个测点,在同一测点分别进行了高频和低频观测。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以及系列图件处理,结合矿区岩石电性特征与已知矿体分布情况的对比分析结果,优选出-5#、15#线进行典型剖面异常推断解译,并对推断解译剖面进行了钻探验证,在R3、R12异常附近均不同程度地见到铜矿体,品位为0.42%~0.74%、厚度为1.25~19.16 m,赋存标高为1 440~1 570 m。研究表明:钻孔见矿情况与异常解译推断成果吻合度较高,矿化区或蚀变带主要集中于视电阻率低阻条带上部或下部,低阻区中心或高阻区存在矿化蚀变的可能性较小,矿区内主要的含矿层位为天生坝组(Pt_1t)与落凼组(Pt_1n),当该2类地层中出现中高阻或中低阻接触带时,附近存在矿化蚀变带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杨金富  周仕雄  薛力鹏 《现代矿业》2016,(4):131-134,140
通过对羊拉矿区路农铜矿床地质特征及不同矿(化)体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1矿体赋矿围岩主要为泥盆系江边组(D1j)及里农组(D2+3l)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相对富集Cu、Pb、Zn等成矿元素;2矿体明显受控于断裂构造,层间裂隙及破碎带与铜矿化关系密切,伴有钾化、硅化及碳酸盐化等;3激电异常及磁异常总体围绕中—上泥盆统里农组(D2+3l1+2)大理岩及其周边接触带的矿化蚀变带及铜矿化矽卡岩带分布;4矿石S、Pb同位素揭示硫化物以幔源为主,成矿流体伴有壳源硫、铅的参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从地层、构造、矿化、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总结了找矿标志,认为羊拉矿区路农铜矿床东矿段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后山铜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和物探、化探异常分析,认为后山铜矿区与邻近的铜矿峪铜矿床属同一地质成矿带,具有与铜矿峪铜矿类似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含矿层位、构造、斑岩体是控制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对工程揭露的矿体赋存部位、矿体形态、产状、矿石特征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寻找隐伏矿的思路,对今后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淌塘铜矿为四川会理—会东铜多金属矿集区内的层控型矿床之一,发育典型的"东川(淌塘)式"铜矿。为进一步指导淌塘铜矿床深、边部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并依据淌塘铜矿床的最新地质勘查结果,深入分析了矿体产出特征、矿物组构特征、蚀变特征等,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讨论,对找矿标志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1)矿区出露的地层以前震旦系会理群淌塘组(Pt_2t)变质岩系为主,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及白云质大理岩;(2)矿体均赋存于淌塘组中亚组第二段中层(Pt_2t_2~(2-2))内,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产出,矿体厚度及品位变化较均匀;(3)矿床内的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发育浸染状、条带状、网脉状矿石构造,显示沉积及热液成矿特征;(4)赋矿围岩作为初始矿源层,在后期热液作用下进一步活化迁移,沿断裂及破碎带充填叠加,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改造型铜矿床;(5)矿区地层、构造、蚀变及地球化学异常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香格里拉雪鸡坪铜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矿区Ⅲ、Ⅳ矿体补充勘探获得的成果和认识,分析总结了雪鸡坪矿区成矿特征:成矿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并与斑岩体特征、围岩性质及热液蚀变作用关系密切;总体矿化弱,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矿体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稳定性和连续性较差;Cu品位低,具斑岩型铜矿典型特征。指出了矿区(矿床)找矿目标和方向:蚀变齐全的中—中酸性超浅成-浅成斑岩体为找矿目标;矿体露头、铁帽、孔雀石、铜兰、铅华、钼华等标型矿物及氧化淋漓带为找矿标志;矿床中深部和边缘为主要找矿方向,Mo、Se等有益组分的研究和综合利用也是"找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岗讲铜钼矿床为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段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为寻求岗讲矿区找矿突破,加快区内探矿工作步伐,基于区内地质工作成果,详细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并采用EH-4大地电磁测深手段开展了深部找矿预测工作。研究表明:1矿体水平投影呈开口向西的U形展布特征,二长花岗斑岩为主要的赋矿岩石,后期花岗闪长斑岩、流纹斑岩、英云闪长玢岩等对矿体起到破坏、进一步改造富集的作用。2矿体品位具有单峰分布特征,Cu品位多集中于0.2%~0.4%,Mo品位多集中于0.01%~0.03%,北段矿体厚度明显大于南段矿体,南段矿体品位略高于北段矿体。3结合矿区已有的探矿工程资料,对EH-4测量反演成果进行了地质解译,圈定出了A类高阻电性体(视电阻率1 800~3 600Ω·m)、B类中阻电性体(400~1 800Ω·m)以及C类低阻电性体(视电阻率小于400Ω·m),其中,C_2低阻异常呈长轴状分布于近地表附近,标高4 800 m以浅,可能为氧化矿(化)体所致,C_1低阻异常规模较大,向深部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推测为深部原生矿(化)体所致;1∶10 000激电中梯测量验证表明,C_1、C_2异常为矿致异常的可能性较大,深部找矿前景较好。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直接找矿标志(矿化露头)和间接找矿标志(蚀变、构造、物探异常等),对于区内进一步进行深部找矿预测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普朗铜多金属矿床矿化类型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朗铜矿是位于三江成矿带南段的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继首采区矿段特征揭露后,外围找矿工作的开展揭露了矿区外围的地质情况,并将普朗铜矿划分为首采区、矿区东部、矿区北部及矿区外围北部四个矿段。通过对四个矿段的矿体特征、矿化特征、围岩蚀变等地质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首采区深部及矿区北段产出矿体均属于典型的斑岩型铜矿,矿体受蚀变控制作用明显,矿(化)体常产于钾化、硅化带、绢英岩化及其叠加部位,矿化强度与蚀变强度呈正相关;矿区外围东部大脉状矿体及矿区外围北部铅锌矿(化)体属热液脉性矿体,主要受构造控制,多产于近东西向的节理裂隙中。通过对各矿段找矿标志的总结,提出首采区的近地表、构造交汇部位及矿区北侧深部均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白旭晖 《金属矿山》2018,47(10):146-150
为明确新疆阿舍勒铜矿区的找矿前景,详细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基于三维地质建模成矿预测理论,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利用Surpac软件构建了三维矿化域数字模型。根据块体模型Cu品位平面(XY)、纵剖面(XZ)、横剖面(YZ)投影等值线图,对铜矿化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铜矿化呈SSE-NNW走向,高品位矿化的连续性相对于低品位矿化差,高品位矿化呈不规则状、透镜状分布;铜矿化主要分布于760~840 m标高,高品位铜矿化具有缓倾性分布特征;矿区铜矿化由北向南具有向深部延伸的特点。根据上述分析,圈定了3处找矿靶区,通过对矿区进行1∶2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发现了一条走向118°、长3.15 km、宽300~400 m的铜异常带,该异常带伴有锑、砷、金、银异常,多个异常区域呈串珠状分布,与所圈定的找矿靶区吻合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位于查盖—拉斯克赫成矿带,产于近EW向Saindak断裂(F1)及SN向Amalaf(FA)断裂之间。结合该矿区地质勘探成果,对矿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控矿因素、矿床成因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1矿体主要赋存于云英闪长斑岩岩体的绢英岩化带内,多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厚度稳定,矿化均匀;2矿石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等为主,矿石组构以结晶结构、交代结构及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3矿区蚀变作用强烈,绢云母化、硅化与矿化关系密切,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钾化硅化带(Kp)、绢英岩化带(Phl)、青磐岩化带(Prl);4矿床主要受岩浆岩、构造、围岩蚀变及围岩控制,矿体受山达克闪长玢岩、云英闪长玢岩及云英闪长斑岩复式岩体的控制作用明显,属浅成岩浆热液型矿床。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构造、岩浆岩、蚀变、矿化露头等方面总结了矿区找矿标志,综合控矿特征及矿化特征分析认为,构造交汇部位、蚀变(分带)地段及矿化露头可作为寻找同类斑岩型矿床的有利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