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征在于不断涌现杰出学术人才,杰出学术人才培育评价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培育质量评价。以培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文社科)的教师与校友数量等中国特色评价指标为基础,构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杰出学术人才培育评价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此评价体系构建整体有效,"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区域布局上持续分化,在院校发展上实力悬殊,马太效应尤其明显。基于评价结果,我们认为未来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要重视"三个平衡,三个充分"建设:学科布局平衡,学科发展充分;学术生态平衡,质量保障充分;发展结构平衡,动态调整充分。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双一流",是对好的政策思路的延续坚守,对项目固化问题的有效规避,对大学环境变化的适时应对。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建设"一流大学",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扩大开放交流,加强大学和学科生态建设,重视组织模式变革,择时将一流大学建设经费纳入基本支出。要在实施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中建设"一流学科",应以新科技改造传统学科,培养和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加强学科群建设,建设一流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2月23-24日,《现代大学教育》30周年"双一流"建设学术研讨会在长沙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现代大学教育》编辑部承办。研讨会主题为贯彻落实《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研究探讨新时期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方略、新举措,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科学构建"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是促进"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最近几年,围绕"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学界大多从多视角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分析了评价体系现存的困境、指标的构建与大学排行榜的利弊,但存在着评价本体理论基础薄弱、评价过程不科学、评价对象不明确等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本体理论;探索科学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模式;形成以国家、社会需求为价值导向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引擎,理清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问题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一流大学运用大师成就大学、师资管理观念匹配办学理念、用一流人才吸引一流的人等观念构建师资队伍结构;在将学术型博士作为基本入职条件的基础上,注重博士学位的"含金量",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比例合理,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为占比较少的教师服务;一流大学的师资招聘具有复杂、公开、程序化的特点,教师考核体现大学共治原则,重视校外中立第三方,多层面协同促进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8年以来,"金课"作为一种高质量课程的代名词正式进入政府支持、院校为主体进行建设的发展轨道。在2018年立项的690门本科线上"金课"中,高级职称教师依然是线上"金课"的主要开发者,但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的参与比例有待提高;"双一流"建设院校依然是线上"金课"开发的主力军,但一流大学建设院校的参与份额明显下降;在校大学生数越多,其所在学科的线上"金课"数也较多,不同院校在校大学生拥有的线上"金课"学习机会差异较大;线上"金课"数与所在学科的学科排名有一定关系但相关度不高,但与所在大学的大学排名有较高相关度;不是所有学科或知识领域都适合开发和建设成为线上"金课"。分析线上"金课"开发者及所属院校等方面的基本分布情况不仅有助于判断"双一流"建设院校在一流人才培养及一流专业与课程建设上的贡献与作为,也可为"双一流"建设院校更好培养一流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视野中的世界一流大学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衍生的方法论原则有四个:有机性和内在关联原则;整体性原则;共生互动与自我生长原则;具体性原则.要认清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体系,就必须通过"大学-教育、大学-经济、大学-社会、大学-国家、大学-精神、大学-文明"等构成的生态体系来考察.我们致力的"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是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壤、稳步推进基础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前提下、科学契合中国经济生态发展阶段、引领中国国家生态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弘扬21世纪中华文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唯此,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才是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流大学建设,才是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才是人民满意的一流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8.
自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以来,境外媒体对中国高等教育界这一重大举措给予了一定关注。认为:该方案有重要战略意义,具有超越国界面向世界的意义,认可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顶尖大学的崛起,肯定方案建设目标的可达到性,认为该方案的实施有可能使"中国的人才外流要结束了",该方案具备很多"中国特色"。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质疑,主要认为:该方案的区域布局仍不均衡影响教育公平;学科重理轻文,资金投入仍不足以充分支持顶尖科研环境;学术自由和高校自主权限制将是计划成功的关键,希望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具备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更高程度的国际化,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等。以境外媒体的反响为镜鉴,在"双一流"建设中,可能要更多地考量以学生为中心;可能要更多地打造多样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警惕"近亲繁殖"现象;可能要更加重视培养批判和怀疑精神;可能要更多维度地把国际化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在根本目标上,要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9.
一流的经济要由一流的大学来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就是一流经济.在一流大学里建设大学科技因是发展一流经济的必然选择.大学科技园是进行一流经济的孵化场.因此,建设一流大学,发展科技园区必须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0.
以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为内容的清单管理模式,是当前我国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释放企业等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双一流"建设可借鉴政府清单管理的经验,以部分一流大学为试点,运用权力清单界定政府管理的权力边界,扩大并落实一流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运用负面清单为一流大学松绑,增强一流大学的权力和办学活力;运用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放权后和大学接权后各自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一流大学的评判标准论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称,21世纪是一个教育的世纪,是一个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激烈竞争的世纪。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竞争,而大学则是高层次人才的“生产工厂”。“是否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1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讲话中也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因此,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评判标准的研究和探幽,不仅能给我国大学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而且…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要素。而要建成一支一流大学教师队伍 ,需要让“明白何为一流”的人来管理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地构筑人才高地 ,实行优胜劣汰的完全聘任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实施开放化的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3.
使一批大学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大主题。大学教师体面劳动是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基石。由于制度性不信任,当前大学教师体面劳动感低下,集中体现在薪酬偏低且同工不同酬、忽视学生学习主体责任、以复制率检测代替同行评议、科研经费报销有罪推定等。"双一流"建设中,应坚持"以劳动者为本"理念,以制度信任为基础,保证教师在薪酬、教学评价、学术评价、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尊严体验。  相似文献   

14.
一流的经济要由一流的大学来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就是一流经济,在一汉大学里建设大学科技是发展一流经济的必然选择,大学科技园是进行一流经济的孵化场,因此,建设一流大学,发展科技园区必须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5.
优化调整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促进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有序竞争、错位发展,增进高校多样性,是省域高校分化政策的重要目标。当前,在"双一流"建设和普及化的双重压力下,省域高校分化政策的冲突不断,相关政策倾向于建成一流大学而非打造一流体系,体系设计重分层轻分类,在引入市场机制促进院校分化的同时又加强政府干预。应对这些政策悖论,地方政府应从建设一流体系的角度出发,以高校分类标准建设为突破口,正确处理高校分类与分层的关系,通过政府职能转型和分类管理制度建设,提升高校分化政策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位居中西部前沿,户籍人口全国第一,经济总量全国第五,但人均收入很低,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一定意义上是中国教育的缩影。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时代,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河南省来说,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居民受高等教育比重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受高考招生政策影响大、高等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等问题。河南省"双一流"建设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有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需要主动争取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实施非均衡式的重点建设策略,积极引进培养用好高层次人才,实施高等教育创新驱动战略,整合多学科资源打造一流学科,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由各国政府主导的"世界一流大学运动"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性潮流。德国政府于2005年启动旨在创建德国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德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卓越计划"。在对德国"卓越计划"的出台背景、行动路径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审视"卓越计划"对德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影响,进而提出"卓越计划"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加强高校核心生产要素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鼓励高校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然人共同组成了社会,有学识的一群社会人共同组成了大学这个"学术社会",大学与教师在其中相携而行,共同成长。努力完成追赶世界一流大学任务的高校改变了原来的发展轨道,使得部分教师跟不上学校快速转型发展的节奏,无法完成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模式的转型,成了与高层次"领跑型"人才相对应的角色——"跟跑型"教师。本文以Z大学的5位教师为案例,借用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理论,分析"跟跑型"教师所面临的高校工作环境及个人工作表现,认为大学快速转型的工作要求及偏重物质性的工作资源,影响了教师的实际表现,即大学对案例教师沦为"跟跑者"难免其责。  相似文献   

19.
大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大学亦历来是学术重镇,传承学术、发展学术,通过学术锻造新人,培育新民学术精神、批判思想、社会担当等均是大学本义之所在,概言之,尊重学者、崇尚学术是大学核心文化的灵魂。然而,现实中大学自我批判精神式微,学术信仰滑坡,屡屡以学术之名,尊重学者和崇尚学术成为官话和套话,学术资本主义泛滥、学术投机此起彼伏,缺失深厚的学术文化涵育使得大学失去了根和魂。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我国大学更加需要文化自觉,克服冲动,不被名利掩埋,坚守学术信仰、光大学术之道,构建大学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中国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8个核心变量,通过对5类项目人才履历的追踪进行实证研究。回归结果显示,机构声望、学术环境、学术绩效、收入水平、性别、年龄、地域和海外经历对我国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流动的影响与西方已有结论存在部分差异。性别影响的弱化意味着西方学界所主张的性别收入惩罚、家庭责任制约等观点并非我国大学女性高层次青年人才流动性偏低的主因;机构声望、地域等因素间的抵消效应为普通高校和不发达地区利用补偿策略吸引高端人才提供了思路;可适度强调我国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流动中存在的资历惩罚现象,以此作为驱动学术人才流动的新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