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取自中国南海西部海槽的深海黏土质沉积物,在不排水升温条件下开展了重塑试样的静动力学试验。探讨了温升作用对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孔压发展规律及临界循环应力比的影响。基于Yao的理论框架给出了不排水升温导致超孔压的表达式,讨论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与临界循环应力比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不排水升温产生的超孔压导致土体的有效应力降低,削弱了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使土体展现出了拟似超固结土的力学特性;对于分级加载的循环剪切工况,累积应变的发展速度随温度的提高显著增加,但在剪切初期,温升作用抑制了累积孔压的发展,甚至导致负累积孔压的产生。以归一化累积孔压产生的分化标准作为判定门槛循环应力比的方法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具有超固结特性的土体。建议综合考虑累积变形及孔压的发展规律讨论土体的界限循环应力比。整体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及临界循环应力比显著降低,在工程中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中土样固结后试件的实测下沉高度与两个经验公式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建立一个更准确的计算试件固结后面积的公式。  相似文献   

3.
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土地基孔压和变形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饱和软粘土地基现场试验测试数据。寻求动荷载作用下饱和软粘土的孔压和变形的发展规律。发现同一深度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与变形具有一致性关系。对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淤泥类软土地基的作用机理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交通荷载作用后粉质黏土不排水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动三轴仪,对京津高速铁路沿线典型的饱和粉质黏土经历交通荷载长期作用前后的强度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排水条件、施工扰动及超固结等因素对土体振后不排水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累积轴向应变和孔压均可作为试样结构破坏程度的表征,且存在临界值.当应变或孔压超过其临界值时,振后强度会发生衰减.若施工扰动破坏了土体天然结构性,两者的临界值均将大大降低,地基振后强度均发生衰减,且衰减程度也比天然地基大.地基中存在良好的排水途径将有效提高正常固结地基振后承载能力;交通荷载的往复作用及排水条件对预压处理后的超固结地基强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结构性土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开展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结构性土、各向同性结构性土及重塑土在25,50,100,200及400 kPa共5种围压下的三轴加卸载试验,并利用二元介质概念对试验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性土在固结应力较低时结构性保持较好,存在明显的结构屈服强度,不同应力循环中平均模量无明显变化;固结应力较高时结构性减弱,表现为与重塑土相似的特性,受结构性减弱及正孔压等因素影响,平均模量随εa增加而减小;结构性土胶结元破损率与摩擦元中土颗粒间距随轴向应变增加而增大,卸载时体缩趋于明显。  相似文献   

6.
循环围压对超固结黏土变形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DS动三轴系统对温州地区典型饱和软黏土进行一系列恒定围压和变围压不排水循环加载试验,重点分析循环偏应力和循环围压耦合作用对超固结饱和软黏土不排水循环累积变形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排水条件下,与围压保持恒定,偏应力单独循环剪切相比,循环围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超固结饱和软黏土永久轴向应变的发展。在平均主应力–广义偏应力(p-q)空间,循环偏应力和循环围压耦合应力路径斜率p/q每增加1,永久轴向应变将降低约20.18%。进一步在试验基础上提出考虑超固结比和循环围压影响的永久轴向应变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7.
饱和度对土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的饱和度对强度的影响较大,在土的三轴抗剪强度试验中,大多数是将加工好的试件,进行抽气饱和,然后做试验,实际上,有些土样的原始状态并非是饱和的,因此,用饱和后的试件做试验,得出的结果就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影响更大,文章对初始状态、自然浸水状态和抽气饱和后3种不同饱和程度的试件,分别做不固结不排水试验,从而找出不同饱和度对土的强度指标的影响规律,为准确测定土的强度指标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景政  彭华 《工业建筑》1999,29(2):62-64,73
1前言总应力强度指标是采用总应力法进行地基或土坡稳定分析的主要参数。尽管与有效应力法相比,总应力分析法无法反映处于部分固结状态下土体的稳定性,而只能反映不排水、完全排水及固结完成后瞬时加荷条件下土体的稳定状况,但由于总应力分析法无须(多数情况下是无法...  相似文献   

9.
10.
抗液化排水刚性桩是一种将刚性桩与竖向排水体相结合的新桩型,可用于提升饱和土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抗液化能力.基于某建筑桩基工程,首次开展了抗液化排水刚性桩和不含排水体的普通刚性桩的沉桩对比现场试验,分析了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及消散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沉桩过程中,抗液化排水刚性桩对桩周超孔压的消散作用对于可液化土层所在的桩侧深部埋深处最明显(试验测点距桩心2倍桩径、埋深-15 m),该处排水桩的超孔压峰值为普通桩的1/4到1/2,排水桩消散70%峰值超孔压所需时间仅为普通桩的1/3;在深部埋深(-15 m),排水桩的最大影响半径为2~4倍桩径,在上中部埋深(-5m、-10 m),排水桩的最大影响半径为4~8倍桩径;在影响范围内,同位置排水桩对深部可液化土层超孔压的消散作用要大于上中部埋深土层.现场试验数据为抗液化排水刚性桩的桩间距选择提供了有力的设计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孙世光  张凤亮 《山西建筑》2010,36(19):121-122
基于静压群桩模型试验,运用孔压计分别量测了单桩、群桩沉桩后的超孔隙水压力,通过量测结果表明:单桩时,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加,超孔隙水压力是不断减小的;群桩压入后,超孔隙水压力在桩身范围内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由于压桩顺序的影响,当桩压入与测点较近时,则该测点处的超孔压值会猛然上升。  相似文献   

12.
对非饱和高庙子膨润土与砂混合物击实样进行常含水率下的不排水等向压缩和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非饱和高庙子膨润土与砂混合物的水力-力学特性,拟模拟深层地质处置工程中缓冲/回填材料在不排水状态下受力时的性状。试验研究表明:在不排水等向压缩和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中,固结应力和剪应力的增大引起非饱和土试样孔隙比减小,饱和度增大,吸力减小;在不排水剪切试验中,应力-应变曲线呈外凸的形状,试样发生体积收缩和侧向膨胀变形,净围压对试样的初始刚度、不排水剪切强度和变形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管桩沉桩过程中,饱和软粘土地基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和超静孔隙水压力,影响地基的使用功能。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地区一典型软土地基为工程背景,对管桩在饱和粘土中沉桩过程中地基超静孔压进行了原位观测,并与Vesic柱形和球形扩张理论解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沉桩过程中地基超静孔压的变化规律及影响范围,可为同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厚荣  汪耀武  张扬 《山西建筑》2010,36(28):93-94
分析了静压桩施工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产生机理,介绍了孔隙水压力测试的监测范围和超孔隙水压力监测方法,并具体阐述了超孔隙水压力的控制措施,以期指导实践,保障静压桩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5.
软土地区桩基施工产生的挤土效应会严重影响成桩质量,孔隙水压力监测作为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对于信息化指导桩基施工意义重大,但目前的孔压监测标准由于未全面地考虑土性的影响,尤其是饱和软粘土中结合水的性质和土体自身强度,故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不甚理想。本文将强结合水视作土体骨架的一部分,对软土中上覆有效应力的计算模式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以单桩沉桩引起桩周土超孔隙水压力理论公式为基础的孔压监测标准,较好地反映了控制沉桩速率和调整打桩区域对孔压变化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某高速公路桥梁工程PHC管桩施工过程中的实测结果,利用各测点产生的超孔压消散曲线,结合孔压计埋设图,分析了超孔隙水压力的大小、分布、变化规律及影响范围,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入土深度的增大,孔隙水压力均有开始减小然后增大的过程;2)测点距离沉桩越近,孔隙水压力影响越大,且孔隙水压力数值变化越明显;3)位于深层的超孔隙水压力随着有效半径的减小明显增大。提出了减弱超孔隙水压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地铁振动荷载下隧道周围饱和软黏土的孔压发展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上海地铁2号线静安寺站-江苏路站区间隧道周围饱和软黏土为研究对象,以现场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室内GDS(多功能循环三轴试验系统)试验仪器,探求地铁隧道周围不同深度饱和软黏土的孔隙水压力发展规律。通过室内GDS试验,提出了振动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中孔隙水压力发展模型,并利用现场实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到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中孔隙水压力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18.
假定土体为饱和多孔黏弹性介质,采用Burgers四元件流变模型来描述,结合建立在Terzaghi-Rendulic固结理论基础上的固结-流变耦合模型,采用复变函数解法,利用复变量将原平面上的研究域保角映射到像平面上的圆环域内,在像平面上求解以超静孔隙水压力为变量的控制方程,进而得到原平面域上软土盾构隧道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解析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衬砌排水边界条件下盾构隧道的孔隙水压力问题以及土体特性对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饱和黏性土在不排水条件下的总应力分析,首先进一步深入阐释泰沙基有效应力原理,指出应注意区分静水压和超静水压,区分含有总水压的平衡总应力和仅含有超静水压的本构总应力.采用总应力法进行饱和土不排水分析时,这"总应力"只能是本构总应力.进而指出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一般不宜直接用于不排水强度计算,直接计算所带来误差的情况与实...  相似文献   

20.
Boom clay formation is a potential natural host rock for geological disposal of high-level nuclear waste in Belgium.Heating pulse tests with controlled power supply(maximum temperature was limited to 85℃) and controlled hydraulic boundary conditions were performed under nearly constant volume condition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rmal loading on the clay formation.Selected test results of intact borehole samples retrieved in horizontal direction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time evolu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changes along heating and cooling paths,i.e.pore pressure build-up during quasi-undrained heating and later dissipation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