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切果蔬中4 种病原微生物多重PCR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发可同时检测鲜切果蔬中的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根据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inlA基因、鼠伤寒沙门菌invA基因、大肠杆菌O157:H7 wzy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设计及筛选出4?对引物。对多重PCR体系及条件进行优化。该方法对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检出限分别为3.5×106、1.6×105、2.4×105、4.8×105?CFU/mL。将优化的多重PCR方法对不同接种量富集后验证,结果表明,经过9?h富集后,该方法检出限为1?CFU/mL。该方法在鲜切莴苣、鲜切黄瓜、鲜切木瓜、鲜切哈密瓜中应用同样可扩增出4?条目标菌。因此,利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鲜切果蔬中侵染的病原菌检出限可达到1?CFU/g。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培养检测方法具有节约大量的劳力、试剂、时间等优点,检测时间也由原来的5~7?d缩短至9~11?h,对于企业或分析检验中心大批量样品的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鲜切果蔬因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再加上较大的切割表面,极易引起病原微生物污染。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鲜切果蔬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鲜切果蔬上市前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能够保障鲜切果蔬食用的安全性。本文概述了鲜切果蔬中常见的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志贺氏杆菌的生长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并介绍了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鲜切果蔬产业中的应用,包括聚合酶链反应法、酶联免疫法、ATP生物发光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3.
通用引物多重PCR技术检测3种病原微生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找快速且准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在普通多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通用引物多重PCR(universal primers-multiplex PCR,UP-M-PCR)技术。利用该技术对食品中主要的3种致病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进行同时检测,经过单重PCR验证、二重以及三重UP-PCR反应条件和体系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5pg目标DNA,复合引物和通用引物的加入量分别为2nmol/L和300nmol/L。此方法检测灵敏度高、病原菌检测限低,可在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多重PCR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阐述了多重PCR技术原理,并就其近年来在人类、动物疾病、农作物病害、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多重PCR技术更好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多重PCR法检测鲜切哈密瓜中3种食源性致病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可同时检测鲜切哈密瓜中的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根据单增李斯特菌inl A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inv A基因、大肠杆菌O157:H7的wzy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对多重PCR反应体系中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Mg2+浓度、d NTP浓度进行了优化,并确定适宜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结果表明:25μL反应体系,10×PCR buffer为2.5μL,Mg Cl2(25 mmol/L)为3.5μL,d NTPs(2.5 mmol/L)为2μL,inl A基因上下游引物(5μmol/L)为1μL,inv A基因上下游引物(5μmol/L)为1μL,wzy基因上下游引物(5μmol/L)为2μL,单增李斯特菌DNA模板为1μL,鼠伤寒沙门氏菌DNA模板为1μL,大肠杆菌O157:H7 DNA模板为1μL,ex Taq DNA聚合酶(5 U/L)为0.3μL,加dd H2O补足25μL。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3 min;94℃变性30 s,53.9℃退火30 s,72℃延伸30 s,32个循环;72℃延伸10 min。鲜切哈密瓜中人工接种的目标菌的灵敏度为单增李斯特菌2.7×104 CFU/g,大肠杆菌O157:H7 3.3×104 CFU/g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3.8×104 CFU/g。该技术可为快速检测鲜切哈密瓜中病原菌污染度及其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鲜切果蔬中微生物及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是影响鲜切果蔬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对鲜切果蔬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鲜切果蔬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长情况,着重介绍了抑制鲜切果蔬中微生物生长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鲜切果蔬由于失去外部表皮组织的保护而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致腐微生物引起鲜切产品变质腐烂,致病微生物危害人类健康。目前由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鲜切果蔬中常见的致病微生物种类及其PCR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鲜切果蔬病原微生物侵染及其生物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不但影响鲜切果蔬的质量安全,还会危害人类健康。本文概述了新型鲜活农产品-鲜切果蔬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污染源、感染率、生长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控制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9.
鲜切果蔬加工与微生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切果蔬极易腐烂变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浸染所致。微生物来源有两方面:加工前污染和加工后污染。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病从口入。由此能够看出食品卫生与人体健康有着紧密联系,应当选择有效的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检测,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本文就多重PCR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文章的探讨能够让人们对此项检测技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将其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中,从而提升食品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11.
鲜切果蔬因失去外层组织保护,再加上微生物侵害,品质不易保持。适当的包装可以从改善鲜切果蔬周围环境、减少微生物数量、延长货架期和维持鲜切果蔬品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结合鲜切果蔬保鲜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特点,对国内外鲜切果蔬包装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了研究,系统总结和分析了气调包装、涂膜包装、真空包装等不同包装技术的保鲜原理与研究进展,归纳了适合鲜切果蔬的包装技术参数;同时,结合鲜切果蔬包装的技术要求,提出了鲜切果蔬包装的研究趋势。该文为鲜切果蔬包装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乳制品是人类营养的重要来源,但原料乳品在制备过程中会被有害微生物污染。生鲜牛乳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患乳房炎病牛本身带菌的污染或在牛乳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等。生鲜牛乳是乳制品的主要来源,原料乳品的污染会造成乳制品的污染,从而危害消费者的健康。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污染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人体后会引起食物中毒,因此,采用多重PCR检测原料乳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主要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基因、耐热核酸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BLAZ)基因3个毒力基因,以控制原料乳品的微生物污染,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郭倩倩  陶妍  谢晶 《食品科学》2011,32(10):148-152
根据沙门氏菌的侵染上皮细胞表面蛋白基因(invA)、单增李斯特菌的侵入关联蛋白基因(iap)、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nuc)和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分别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并以细菌16S rRNA基因的部分保守序列为内标,通过对退火温度、引物浓度等反应参数的调整和优化,建立的多重PCR方法为10×PCR buffer 2.0μL(含Mg2+)、dNTP 200μmol/L、DNA模板1μL、Taq DNA聚合酶2.5U,引物浓度分别为16S rRNA 200nmol/L、tdh 250nmol/L、nuc 300nmol/L、iap 350nmol/L、invA 250nmol/L,加无菌水至总体积为20μL;反应条件:94℃预变性4min、94℃变性30s、57℃退火40s、72℃延伸1min、72℃延伸10min,反应共进行30个循环。为检验该方法的可行性,进一步对人工接种上述4种病原菌的南美白对虾进行多重PCR检测。结果表明:对污染样品直接提取DNA和预增菌后提取DNA再进行多重PCR检测,均能有效扩增出各个目的片段;但预增菌处理后可使检测限明显降低,进而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本多重PCR方法可作为食品包括水产品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灵敏和高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低温在鲜切果蔬保鲜技术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影响鲜切果蔬品质的因素、鲜切果蔬贮藏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变化以及国内外对于低温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正鲜切果蔬作为一种"快捷、健康、营养、安全"的消费食品,正在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鲜切果蔬的发展现状,阐述了鲜切蔬菜的加工过程、原料来源及选择、清洗、去皮、切分、护色、包装和贮藏等各项技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鲜切加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鲜切果蔬常见的保鲜技术及存在  相似文献   

16.
多重PCR技术在食源性病原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一平  成炜  陈福生 《食品科学》2007,28(2):355-359
食品中污染的病原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快速检测食品中病原细菌是及时有效预防病原细菌传播及食物中毒的重要前提。多重PCR作为一种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细菌的方法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介绍了多重PCR技术在食源性病原细菌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多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0157、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多重荧光PCR方法。[方法]分别以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0157、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fimY、rfbE、ToxR和hly作为靶基因,将上下游引物采用同源加尾的方式,构建四重荧光PCR体系,分析该体系的特异性、灵敏度,并进行模拟污染实验,将该方法与国家标准检测方法进行方法比对实验。[结果]该体系成功地检测出了四种目标致病菌。初始菌浓度分别为2、3、8、1CFU/m1的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0157、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增菌液,在增菌18h后均被检出。[结论]采用同源加尾的方法成功构建了同时检测四种致病菌的多重荧光PCR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8.
清洗是鲜切果蔬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清洗不仅可以减少微生物数量,还可以去除果蔬经切分后流出的组织汁液,减缓褐变反应,降低营养成分损失,提高食用品质。本文综述了物理清洗、化学清洗和生物清洗技术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破坏微生物细胞壁、细胞膜和DNA等而导致其死亡的杀菌机理及其对鲜切果蔬中PPO和POD等褐变相关酶活的抑制作用以及这些技术对鲜切果蔬中VC、叶绿素和固形物含量等营养物质的维持效果,同时还归纳了适合不同种类鲜切果蔬的清洗技术条件,提出了鲜切果蔬清洗技术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研究不同清洗技术对鲜切果蔬微生物与品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鲜切果蔬食用与烹饪加工便捷,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在鲜切加工过程中,损伤诱导果蔬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其容易出现软化、变色、腐败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鲜切果蔬的质量与食用安全性。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的研发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物理保鲜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阐述了近年来关于鲜切果蔬物理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低温、热处理和气调等常用保鲜技术,以及电子束辐照、紫外光照射、超高压处理和低温等离子体等具有物理杀菌作用的新技术,总结了各种物理保鲜方法的特点及机制,最后,对鲜切果蔬保鲜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收入的增加,鲜切果蔬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制约该类食品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切分会损害果蔬,导致组织细胞液流出,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若不对果蔬进行杀菌,不仅会给其口感和品质造成影响,还会致使果蔬货架期大幅缩短。由此可见,以鲜切果蔬较为常见的微生物为切入点,结合不同类型微生物特征,对其所适用的杀菌技术进行分析很有必要,这样做既能够解决果蔬保质期短的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该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