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协同创新成为湾区城市发展的重点,着力打造创新空间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措施。面向湾区中微观创新空间,总结其空间类型、特征与发展趋势,提出设计策略,包括完善创新服务基质,提供满足创新主体不同成长阶段的多元服务,构建以知识创新单元、技术创新单元和服务创新单元为核心的创新社区,塑造响应企业和创新人群空间需求的第三空间。文章依托佛山三龙湾创新基础和区域资源,在城市设计中提出空间布局优化建议和建筑组团指引,促进创新活动的聚集和创新发生的可能,为湾区中微观创新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洁贞  曾艺元  李颖 《规划师》2021,37(6):68-74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文章以制造业龙头城市佛山为例,提出传统制造业空间更新设计策略,包括构建"制造+服务"的创新产业生态、完善制造业智能生产单元、提供更适宜人才交流互动的空间环境及弹性引导产业空间转型等,为推动佛山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也为大湾区内创新资源与...  相似文献   

3.
4.
从空间形态与空间流动视角,基于LBS大数据与碳排放因子分析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进行多尺度通勤碳排测度与空间结构模式相关分析。空间形态视角下,基于人口密度、职住平衡等分析发现,高密度空间、有效职住平衡、公共交通服务更有利于形成低碳通勤模式;空间流动视角下,基于中心格局、中心等级、流动网络三个维度下的五种空间流动模式分析发现,多中心、扁平化、邻近流动的通勤空间模式,更有利于通勤碳排降低和空间发展平衡。同时,空间结构模式塑造也需考量城市品质与空间活力,耦合中心体系、交通服务等要素,平衡低碳发展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规划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骏 《南方建筑》2019,(5):20-25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目标是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在此过程中,以大湾区大学规划与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大湾区能否实现产业升级并培育原创性科技发展的关键。通过与世界著名的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比较研究,以宏观的大湾区视角为起点,提出高校规划的宏观整体性,应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大学集群规划。同时依托高水平大学集群的发展实现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的统一,在城市空间上形成城校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并提倡大学高效综合的规划发展模式,实现大湾区高校规划地域特色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7.
全球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研究,将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方向。立足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对比和总结归纳,识别当前大湾区区域和城市在创新发展的特征、问题和原因,并对大湾区提升全球创新地位提出建议。分析发现,大湾区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产出和创新服务具有全球竞争力,但仍存在基础创新较弱、创新协作不足、创新服务品质不高等问题。基于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了提升大湾区在全球创新地位的有关建议,包括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多元创新协同、优化创新环境品质等。  相似文献   

8.
9.
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介绍了大湾区在知识经济宏观背景下的创新内涵,提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当前指导和统筹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围绕这一目标,结合大湾区的创新特点与要求,针对产业经济、空间结构、宜居环境、人才环境等4个核心方面,探讨了加强创新导向的产业合作、完善承载创新活动的空间结构、改善和提升创新氛围等重点议题,对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思考,总结了构建大湾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框架结构与核心建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1)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有重要战略意义。从"一带一路"倡议入手,分析了该倡议的国内外影响和粤港澳大湾区与之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同时还从"一带一路"倡议视角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经济基础和现实依据。总结当前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在协调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9)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电商规模逐年增长,区域内双创型跨境电商人才短缺的问题也愈加凸显。通过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双创人才供求情况,探索高校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双创仿真实训建设,从而更好地培养双创型跨境电商人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提炼汇总及逐项解读,对粤港澳三地规范体系中关于风荷载计算方法及其主要影响参数,以及风致位移响应和加速度控制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对比。通过假想案例对三地规范风致位移角控制的宽严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地控制原则存在一定差异,粤规范控制标准居中。基于某突破粤规范限值的真实案例,从结构整体稳定、抗震性能、非结构构件及机电设备需求等方面探讨了风致位移角突破规范限值的可行性;并介绍了由此引起风振加速度偏大时的应对方案,建议视乎项目定位及对舒适度的需求标准,而考虑采用TSD等吸能减振措施改善结构的风振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27):109-110
本文在行政、立法、司法三个方面分析了港澳法律的异同,又对港澳法制与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辨证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也通过了实际案例进行了补充说明,阐述了特区法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总结了特区行政长官及政府、立法会、法院(澳门包括检察院)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昝勤 《风景园林》2009,(5):32-33
作品中可根据不同使用需要进行变形的城市家具,为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特别适合城市空间的小巧、多样、变化丰富且能满足多种城市公共空间人们活动的设计,让我们对"临时"有了新的体会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任超  谭铮  吴恩融 《建筑学报》2012,(9):101-103
介绍近年来香港开展的一系列可持续城市发展与绿色建筑设计探索及教育实践;并以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为例,分析如何将可持续发展与设计的相关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融入到专业教育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6.
郭兰 《南方建筑》2013,(1):16-19
以“日常生活”的视角对香港公屋的室外公共空间进行亲身观察和体验,从城市、场所与设施三个层面分析了香港住区公共空间的特征及其与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对“日常生活”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强调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注意营造“日常生活”,总结并讨论了营造“日常生活”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回归生活、激发交往、公众参与、安全便利、场所认同、生态调节,以期在今后的住区建设中能够高效利用国家土地资源、提高低收入者的室外空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灵珠  崔敏榆   《风景园林》2021,28(4):34-39
城市居民能够方便且平等地享用休憩用地,是评价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休憩用地(开放空间)评价往往将人均绿地面积作为核心指标,忽略其实际分布与使用情况,亦较少结合市民实际步行路线或考虑使用者对步行网络的认知。以香港的休憩用地为例,借助三维空间设计网络分析(3D sDNA)技术,基于认知寻路机制模拟行人路线选择,讨论如何评估休憩用地的实际步行可达性。进一步结合人口密度、老龄人口比例、收入水平等社会特征变量,识别休憩用地不足但人口密度较高或弱势群体较多的区域。这一分析框架可为高密度城市中休憩用地的可达性评估提供精细化的量化方法,为基于人本视角与公平性视角的休憩用地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营造了一个要素高度流动的竞争世界,城市更加关注于如何在流动世界中吸引和粘连各种发展要素,大事件营销成为大都市实现从流动空间到场所提升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北京为实证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大事件营销有可能导致的一些负面效应,对于这种高风险、短期性、外向型的城市增长策略,必须善加把握、谨慎运用,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