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域延伸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组织方式及结构。乡村国土空间治理的对象、主体、技术都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发生了转变。在梳理数字技术介入下乡村发展转型的物质空间特征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剖析了数字化转型下的乡村国土空间治理主体关系,从乡村数字治理的空间底座框架及其关键技术体系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乡村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国土空间数字治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地处大都市边缘地区的乡村由于其特 殊的区位,逐渐成为政策制度、资金等要素交织 影响作用的空间场域,空间异化明显。为引导乡 村空间合理转型,研究以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 证法”作为理论支撑,构建大都市边缘地区乡村 空间转型的研究框架,选取西安市长安区抱龙 村作为案例,实证分析其空间转型的特征及作用 机理,并基于乡村空间生产的协调、可持续提出 相应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在城市消费需求的 驱使下,政府、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了空间 价值的提升、社会网络的“业缘化”和文化构成 的重塑;但同时,多元主体在空间价值关注点、 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空间“商品 化”、乡村社会“分层化”、乡土文化异质化等问 题;因此,在乡村转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资本的增殖行为对乡村空间功能结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构成等方面的影响,并注重发挥权力主体 在要素配置、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能,以营造公正公平的空间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3.
陆明  柳清 《规划师》2019,35(12)
乡村空间重构是人类影响因素与非人类影响因素通过对乡村景观这一实体介质的作用,进而引发乡村空间组织、形态和布局调整的过程。文章基于对葡萄牙、丹麦的具有欧洲典型乡村景观特征的乡村空间变迁系列研究的分析,构建了乡村空间重构多层级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横向轴线、纵向轴线和中心汇合点3个部分。其中,横向轴线表示乡村景观变化影响因子诱发乡村景观重塑,进而引发乡村空间重构;纵向轴线表示乡村景观变化是多层级影响因素跨尺度、交互式作用的结果;中心汇合点表示多层级影响因素与乡村景观发展主体行为决策相关联,且在当地乡村景观利用尺度下,乡村景观管理者与使用者行为决策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乡村景观。  相似文献   

4.
范成贤  陈雳  张谨 《华中建筑》2022,(10):117-122
该文基于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及发展脉络,归纳出乡村公共空间的物质、社会、文化、经济属性,并通过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进行二次关联,论述其与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的具体关联,得出以价值延续和当代阐释利用为核心的活化利用既是乡村遗产保护的目标又是重构公共空间手段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以北京海淀永泰庄东岳庙为例,探究东岳庙活化的基本模式和基于遗产价值延续和阐释的公共空间重构具体策略,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重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2)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的空间结构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断被压缩,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也逐渐被挤压。乡村既失去了传统的样貌,又难以融入城市的发展节奏。于是,如何振兴乡村成为基层治理的社会热点。而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重振乡村精神和乡村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文明支持,为乡村振兴给予文化引领,为乡村基层治理形塑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2)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的空间结构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断被压缩,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也逐渐被挤压。乡村既失去了传统的样貌,又难以融入城市的发展节奏。于是,如何振兴乡村成为基层治理的社会热点。而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重振乡村精神和乡村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文明支持,为乡村振兴给予文化引领,为乡村基层治理形塑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7.
戴智妹  华晨 《城市规划》2023,(12):13-20
从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的角度,对互联网时代的乡村新型发展产物网红村的形成机制、模式演变和其对乡村健康发展的利弊影响进行研究。构建网红村文化资源资本化的分层逻辑框架,包括:基于市场与规划的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乡村符号塑造与传播的虚拟空间;从属于乡村虚拟空间形象塑造的实体空间;新型多元参与主体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消费需求的演变已成为网络时代乡村文化资源资本化的方向指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较强的消费者主体性。因此,为促进文化资源资本化对乡村发展的正向作用,提出基于乡村与村民主体性的发展方式,以此构建乡村各项资本间的平衡与健康。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乡村民间仪式的认同目标出发,利用社会互动的场景框架去切分实态调查的典型乡村仪式个案,描绘出乡村仪式互动的特点,包括多元主体认同、多重角色复杂转换、场景及区域多样化、地点属性多样化等。归纳文本案例,发现民间仪式的一般性场景特征表现为移动场景多、区域隔离弱及地点属性偏。为了有利于乡村仪式的社会互动和认同目标,乡村公共空间应具有适宜的场景形态和场景结构,即各空间单元具备一定的功能可变性和尺度冗余,布局上兼顾空间权力分布。如此,不仅能提高利用率,还能提升场所感,形成新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北方乡村的特征,基于北方乡村公共开放空间以人为本、突显个性、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提出了北方乡村公共空间的选址方法,指出开放空间的合理建立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城市化水平的推进。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发展阶段,黄土沟壑区乡村治理的空间范畴、配置动力、行动主体已发生变化。面向生态安全到生态持续、经济脱贫到经济高效、社会稳定到社会公平的目标变化,针对乡村治理载体、治理动力、治理主体呈现的空间要素分散治理、资本价值诉求冲突、参与治理意愿减弱等问题,基于乡村空间流域化特征,依托次沟流域构建乡村治理单元,文章提出功能协同、价值协调、主体协作3大治理路径,以促进乡村空间要素、资本要素和行动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情感的空间     
《城市环境设计》2013,(9):67-69
在不少项目里,下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上的功夫,决定并且深化了这种对建筑学利害攸关的界面。一座建筑的表皮,通常联系的是高度技术性的议题,但在我这里,更多的是一件关乎仪表衣装的事情,并从这一事实上,获得一种文化价值的意义。立面不再是一道界限的藩篱,而是一条瞬息的轨迹、一个动态的区间,并且若是透明性也加入到立面,它所强调的可视度的概念,就不单单是一种凝视之下的静态秩序。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
<正>Edgelab边界实验建筑工作室项目地址_中国广东建筑面积_200m~2完成时间_2018年10月项目是边界实验工作室的办公空间,原本是一层6米层高的店铺空间。利用钢结构夹层把原有空间分割为一二两层空间使用。一层为T.E.M.P艺术空间,设置了吧台、会议空间、卫生间及展览装置,夹层为Edgelab工作室的日常工作空间。设计的出发点是希望一层T.E.M.P艺术空间具备功能的多样性,可以用作会议、展览、办公、娱乐活动及产品展示的功能。因此,设置了一个玻璃的可移动的会议空间IMeeting box),利用会议空间前后左右的位置移动,产生出多种不同尺度的空间,达到多样的空  相似文献   

13.
刘弘 《建筑创作》2011,(10):104-112
车站"小宇宙"车站大到火车站、小到地铁站、汽车站,总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人们或三三两两,或独行的来来往往、行路匆匆。车站内人与人之间擦肩而过,短促停留后又消失向各自的目的地去。车站的这种特殊感觉与"移动""旅行"有着密切关联,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之复杂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滔 《世界建筑》2007,(8):92-95
城市空间的复杂性来自于我们认知与体验城市的双重性,我们感知局部空间的同时又需要从整体的角度理解城市,借用空间句法的理论与方法,本文从空间网络的角度定量地研究城市空间。揭示了其拓扑。几何与分形特征,它们对应于我们不同的生活与出行方式。同时,不同等级的城市区域或者场所具有模糊的边界,它们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整体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5.
高校社会化的空间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翰卿 《城市规划》2001,25(7):57-59
从高校与社会相关性的层面 ,对我国高校空间形态演进进行了阶段划分 ,然后分别从宏观(空间形态 )、微观 (空间结构 )的角度 ,分析了高校社会化的空间策略问题 ;最后对远程教育及信息化校园提出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场所艺术与空间科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这个庞然巨物由于有了人的活动而变得生机盎然,城市实体和人的活动是如何联系的?俨然有序的城市是如何从人类生活的历史长河中突现的?城市物质形态又是如何与居民的经济、社会以及认知活动相关联的?在宏观的层面上,城市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动作的,而每一个个体又是在另一个层面上体验它的,这样我们就陷入了看似矛盾的两种视角。本文从空间句法出发,希望建立一种城市生长理论,以此来调和上述两极分化的观点。它的立足点就是把城市看成空间网络,并把空间看成物质性城市,体验的城市、社会经济的城市和认知的城市的共同媒介。因此,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作为物体的城市和作为体验的城市就合二为一了? 我们应该如何从空间角度来讨价城市?我将首先解释我研究空间的焦点,那就是空间句法,解释它是如何作为一种空间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在科研和设计实践中的。其次,我将阐述我们如何用空间句法来发现人类理解、体验以及利用空间的理论,我们可以勾画出两个阶段中城市生长的理论,一是人类聚集建筑物的过程是如何形成城市特色空间形态的。二是聚集的建筑物是如何通过影响人类的活动而成为赋有生气的城市的。 总之,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的产品。它们特有的形态和功能反映了人类是什么以及我们能如何生存。这也许就是城市是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潘仪  刘泉 《城市规划》2020,(4):83-89
从历史角度看,城市规划领域的绿地与开放空间用地概念同源,二者的关系界定也曾引起城市规划专业内的争论,但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发展过程中,随着绿地系统规划专业化发展,绿地概念的内涵逐渐缩窄,而开放空间概念较为泛化,绿地与开放空间用地的关系逐渐分离。2012年颁布的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中绿地与广场用地合并形成“开放空间用地”的新举措是对二者关系的再界定。在这一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应该在以绿化要素为主要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8.
港口区域作为城市中最为活跃的空间地块,它的复兴伴随着城市功能的再造或升级,也是城市提升其功能、参与全球城市竞争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从德国汉堡新城城市空间设计入手,分别从城市空间、建筑特色、生态可持续性等方面分析了港口区域复兴与城市空间设计的关系,期待对我国城市空间的塑造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动感和光创造的空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保罗·安德鲁对自己建筑创作思想发展的回顾与总结、建筑师对个性化和风格问题毫不关心,他所追求的是作品内在的连贯性,明晰性及其与外界的关系.他关注空间本身,关注自然光在空间中的演出,关注溶解在光线中的结构形式。他坚信通过与诗、文学、绘画和科学的交流能使建筑更丰富。只有当建筑以谦逊的姿态出现时,它才能获得艺术带来的意外的天赐之福,充满活力,充满无法预知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2001年炎热的盛夏,受朋友之托,我们开始了悠仙美地茶社的新店设计。 案子并不很大,三层楼,六百多个平方,但空间较为复杂、琐碎,好在设计的是个茶社,正好可以利用母空间的这一特点,划分出一个个性格各异、表情不同的子空间来。设计强调以人为本,顾客光顾茶社,对于各个使用空间的物质需求与心理需求,也各有差异。有的要热闹,有的图清静,有的希望展示自我,有的却又追求私密……凡此种种,在我们所设计营造的空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经营空间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表达出某种“场所精神”,以表现一定的精神内容,正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