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联系已成为城际要素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流动空间理论,利用可表征互联网搜索量的"百度指数"来模拟城际信息流联系,分析成渝城市群2012年、2015年、2018年三个时段的区域城市网络演化特征,并比较其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空间结构目标的契合度,进而讨论基于信息流视...  相似文献   

2.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多元流的相互影响逐步成为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动力。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城市群内的联系情况,研究基于“多元流”的发展视角,选定哈长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11个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特征,以网络爬取的开放大数据与传统静态数据为基础,选取资金流、交通流、物流、信息流等“多元流”要素,分析城市群的“点-线-面”的空间结构特征,形成相关驱动因素和机制,得出哈长城市群发展弊端和规划建议,以期为后续合理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跨城出行联系测算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区域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首先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内居民跨城出行联系。不同时段跨城出行联系表达了城市群内部不同类型的功能联系。随后,综合运用5种方法测算了跨城出行联系表达的城市等级。与基于人口规模等级结构相比,基于功能联系的城市群等级结构更具有扁平化特征,基于功能联系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等级结构也具有时间维度特征。上海依然是核心城市,杭州市区的等级显著提升,昆山市等城市在跨城功能联系网络中的地位也较高。对照已有城市群相关规划,功能联系维度下高等级的城市主要是部分传统中心城市和部分苏南地区的经济发达的中小城市,一些传统地区中心城市的等级降低。城市等级结构具有空间不平衡特征。  相似文献   

4.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多元流的相互影响逐步成为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动力。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城市群内的联系情况,研究基于“多元流”的发展视角,选定哈长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11个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特征,以网络爬取的开放大数据与传统静态数据为基础,选取资金流、交通流、物流、信息流等“多元流”要素,分析城市群的“点-线-面”的空间结构特征,形成相关驱动因素和机制,得出哈长城市群发展弊端和规划建议,以期为后续合理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流动空间”及“全球城市区域”等理论概念的指引下,运用城市网络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各县市单元以企业分支机构空间数据为支撑的网络联系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获得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组织特征与演变趋势的认知.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关系呈现出不断强化的网络化特征.在演变进程中,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巩固,网络能力不断提升;以上海为中心的跨省域近域都市圈也已形成且不断发育;而南京、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其各自省域范围内的中心功能和核心功能腹地亦很显见.在省会以下层面的地级城市则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专业化节点的功能特征,其本级城市和直接腹地空间则受到了多个强中心的辐射而同时融入了不同都市圈;总体而言,在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力下,长三角区域空间的网络化格局日趋显著.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我国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要义、趋势和取向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6.
使用长三角16个城市的手机信令数据,从中识别上海与近沪城市之间在普通工作日的一日往返、跨城通勤两类城际出行,并用两类城际出行来认识上海与近沪城市之间功能联系。在同城化视角下,跨城通勤反映城市之间"居住—工作"功能联系,频繁一日往返出行反映城市之间"工作—工作"功能联系。都市圈内部高频次一日往返范围形成了跨城功能联系紧密一日交流圈。随着高速交通体系的完善,未来跨城功能联系形成的上海中心城区的跨城通勤范围和紧密一日往返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跨城功能联系形成的紧密一日交流圈可以作为认识和界定上海都市圈的标准之一。都市圈和城市群规划要认识到上海与近沪城市之间不同类型跨城功能联系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1)
本文基于2014年、2017年百度指数数据,从信息流视角对环鄱阳湖城市群10个城市的信息流变化、城市网络层级、城市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2017年环鄱阳湖城市群信息流总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各城市之间信息交流日益紧密;城市网络层级分别呈现"1+1+8"、"1+4+5"三级分布,南昌始终在第一层级,城市网络呈现非均衡化特征,但非均衡化趋势有所减弱;城市网络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网络主干由极核式转变为网络式结构,城市网络骨架由"Y"字型转变为"米"字型结构。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性,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关联性,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在全球、国家、地区三个空间层面上,揭示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级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地区作为区域性城市群的主要异同所在,解析两个城市群在全球和国家体系中的网络关联格局、以及城市群内部的网络关联格局。  相似文献   

9.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14年A股上市公司总部-子公司组织网络数据,采用GIS、Ucinet等网络分析工具,构建了中国286个地级市以上城市网络,并进行综合测度,揭示了企业组织视角下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特征。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总部的区位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及中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西部的成渝经济区等六大城市群内;基于城市网络节点的总联系量对节点进行分级,北京、上海和深圳是全国性的网络中心;城市网络联系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密西疏、东强西弱的空间梯度格局,其中在高值联系流上又凸显出一个三棱锥体的"钻石"结构,京津、上海、深广和成渝分别为其4个顶点;不同等级的网络联系具有不同的空间异质性,网络的空间组织以核心节点的中心辐射连接与局部地区的近邻交互连接为主;整个网络符合无标度网络特性,并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城市网络结构的认知与测度一直是城市区域研究的重点相对"中心"或"核心",中心性(centrality)、控制力(power)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深对城市网络的认识研究选取2001年、2009年长三角企业分支机构的数据,试图通过分析企业联系网络来研究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区域空间组织特征结果显示由200l-2009年,长三角大部分城市的中心性提升,尤其是与上海市区联系强度较高的城市提升更快,表明长三角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网络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控制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城市的控制力也是上升的,但控制力较高的城市仍是地级市以上层级的城市,尤其是上海市区、杭州市、南京市综合对长三角城市网络的中心性和控制力的认识,认为由200l-2009年长三角域市网络整体上呈现扁平化、均匀化发展态势,但控制性城市仍为地级市及以上层级城市其中,浙江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增强较为明显,尤其是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  相似文献   

11.
在“流动空间”理论指导下,采用 “百度指数”模拟城市间以民众关注度为主 的信息流数据,并以此构建成渝城市群城市 网络模型。在模型基础上,分析成渝城市群 空间组织特征,同时对指导空间组织的《成 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进行 探讨。研究表明成渝城市群空间组织呈现: 一、高度双核集聚化;二、发展不均衡,“马 太”分级化;三、初步网络化,腹地争夺化 三点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规划中提 出的核心城市作用、双核城市关系、成渝主 轴建设、次级城市发展4个议题进行深入解 读,总结反思规划提出的“一轴两带、双核 三区”的空间格局,并为后续规划提供新的 依据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区域内部可达性的增强使得对区域系统的研究从方法上更强调流动视角下的网络模型应用,内容上则集中在地域组织结构演化的探讨。缺少连续、稳定的观测数据是长期以来研究的瓶颈所在。社交网络位置数据作为网络技术发展下的一类新型数据源,它为实现区域流动空间的观测创造了机会。通过采集社交网络上的位置数据来模拟区域内的人流情况,构造了以城市节点和人流构成的区域流动空间模型,并对其结构特征展开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流动空间具有流动强度层级结构明显、城市牵引力规模依赖、空间形态的多中心、行政区划限制区域流动等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尽管局部上表现出了网络特征,但是在区域尺度上,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流动空间仍然受中心地范式的主导。  相似文献   

13.
探索了近代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化进程中内部空间组织特征、演变趋势和发展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以近代工业遗产建筑元素传播为视角,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进行解构,研究该元素出现的来龙去脉以及在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工业建筑中的演变过程,以辅助证明长三角城市群近代工业发展模式。经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上海、南京为核心城市,无锡、南通、宁波等为二级城市,嘉兴、常州等为三级城市的逐级辐射圈。各城市原有基础、开埠的外力入侵、交通网络以及建造者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镇化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正发生着结构性转型--由个体城市向城市群体的跨越,展开城市群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基于对城市作为区域主体的假设,以分工与博弈理论为基础,首先给出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的两个认知主线:①一种专业分工的生产网络:②一种竞合博弈的关系图式.继而研究选择长三角、京津冀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城市群产业经济空间演变实证案例,采用制造业区位商作为刻画城市基础产业部门与区域分工的基本变量,借助Excel与Suffer软件,进行1997、1999、2001、2003、2005共5个年份的定量化与图形化演变信息分析,初步发现:①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态差异明显,显示出城市群发育程度差距;②城市群内部的制造业分工地位不断变化,重组明显;③制造业分工空间关联密切,核心组团空间连续格局明显等两个重要特征.以期通过研究工作有助于拓展与丰富的城市群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客运交通流的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取长江三角洲城市间每日公路长途客运班次和高速铁路每日经停班次作为城市间客运交通流的替代数据,从联系强度和节点关系两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解析。认为在长三角城市区域层面,南北两翼的城市间联系网络相对独立,两翼城市与上海的联系以及两翼内部城市间的联系均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现象,这一现象与南、北两翼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升级路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枢纽,南京、杭州、宁波作为长三角次级枢纽的格局较为清晰,苏州、南通和无锡作为上海大都市区的直接腹地甚至通勤区的态势进一步显现。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完善,长三角城市区域"等级+网络"的演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上海的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整个区域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发展将呈现出进一步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生态空间不仅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 障,也兼具重要的游憩服务功能,若孤立处理2种功能的关 系,必然会导致过度开发或被动保护。揭示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及空间格局,对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空间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总体格 局、省级层次供需特征、市县级层次供需关系3个层次,对区 域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供需平衡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空间资源较高,但生态空间游憩服务 的供需错位现象突出。不同出行半径范围内生态空间游憩服 务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南 北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依赖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扩大 生态空间服务半径,北部城市的供需失衡现象会更加恶化。 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县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生态游憩服务 跨区域供需协同网络:南部生态资源富足区应延展其游憩服 务辐射范围,填补供应空白;城市近郊区应关注连续性游憩 廊道建设,整体提升供应水平;北部连片供给失衡区则应进 一步挖掘农林复合空间的生态游憩潜力。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性,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关联性,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在全球、国家和地区3个空间层面上,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的主要异同所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既是全国的核心城市,也分别是3个地区的“门户城市”,发挥向外连接全球经济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3个地区的门户城市、主要城市和一般城市在各个层面的关联网络中都形成明显的梯度格局。在地区层面上,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以两个核心和单一层级(省域)为特征,显然不同于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以单一核心和两个层级(区域和省域)为特征。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与区域发展模式及空间结构的变化。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城市的高级形态,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及城市形态,智慧城市战略也在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展开。长江三角洲地区具备建设智慧区域的优越条件,有潜力建设成为国家首个智慧区域。在智慧区域的建设和发展中,应重点考虑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知识与创新网络的建设;通过流动空间加速区域一体化建设;科学规划、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建立2012年、2017年百度指数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对数离差均值揭示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网络联系的结构、类型、空间均衡性等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城际网络联系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有明显增强;(2)城市网络联系层级由"1+5+9+12"分布演变为"3+3+11+10"的格局,上海、武汉、南京成为网络结构中的极核;(3)区域中六成以上城市还属于低点入度、低点出度的Ⅲ型城市,强化区域内城际联系任重道远;(4)城际网络联系强度在空间非均衡性上要远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增长幅度上又远大于后者;这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进而影响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