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耿佳  赵民 《室内设计》2018,(4):41-47
在面向新时代的征程中,成渝肩负 着探索并引领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在 竞争与合作中实现转型与创新发展的重要 历史使命。本文以成都与重庆为比较研究对 象,分析成渝的发展路径特征。首先探究两 市1986—2016年间需求侧“三架马车”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然后引入供给侧多增长要素 解析城市经济增长的显著贡献要素及其贡献 度;进而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背景 及政策导向,辨析成渝两市发展路径特征与 变化趋势。最后基于比较研究,探讨面向新 时代的城市经济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珠三角与港澳之间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逐渐淡出,珠三角以往基于廉价土地、劳动力和大规模资本投入的要素推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也发生巨大变化。从供给侧角度切入,比较分析珠三角及内部各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及演化特征,进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讨论新时代的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问题。提出珠三角依赖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要素投入的发展路径已经难以为继;在国内外发展和竞争态势快速变化的今天,以及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珠三角应当正视自身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主动谋求经济转型发展,以新的驱动力来推进区域分工合作及空间发展。  相似文献   

3.
过去单纯依靠需求侧刺激的经济增长方式一定程度地导致小城镇在城乡要素流动中“被跨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体制机制、生产要素、产品与服务三个层面助力小城镇走出发展困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内涵在于:在城乡差异化的整体框架中寻求基于自身特色的区域立足点,依托特色构建“城-镇-村”的要素流动纽带.这包含对内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与配置、对外建立面向城市和乡村的输出机制.小城镇实现特色化发展应遵循“改革制度供给,释放要素流动-要素资源重组,内部结构优化-输出稀缺价值,实现有效供给”的路径.论文以长三角地区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认为其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及现状特征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7,(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重要战略,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及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与经济发展态势相对应,城镇化进程也步入增速趋缓、品质提升的新时期,城乡规划作为空间资源的供给手段,存在供给规模增长上的不可持续、供给品质上的粗放及供给类型上的错位等多方面不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应主要从优化空间要素供给结构、改革空间供给与管理制度和探索空间规划技术三方面着手。针对不同规模城乡单元的差异性需求与发展导向,超大城市应强化功能疏解与品质提升,大中城市应关注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村镇地区应强调特色营造和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28)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房地产供给侧改革中房地产去库存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过快、过热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而中小城市还深陷泥潭未做出大的改变。本文将以广元市为例对我国中小城市房地产行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从供给、消费、商品和政策几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来探索我国中小城市房地产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分析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经济本质,对其发展机制进行理论解析和实证推论;认为制度变迁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制度变迁的方向应对称于当期的禀赋条件,制度有效性将影响制度变迁的效果。基于我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禀赋条件,"新常态"阶段将是一个经济发展中枢下移的阶段,传统的"需求侧"强刺激增长路径难以为继,必须转向适度扩大内需和提高长期供给能力的新发展模式。长期供给能力来自于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制度创新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因此,从重视物质资本积累转向注重人力资本积累,从过于依赖土地等资源投入转向"存量规划"和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等,构成了新的发展战略指向。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已成为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驱动力,但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化之间的量化关系研究却不多见。通过定量分析,发现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大城市发展具有如下主要特点:①大城市规模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明显;②大城市增长的重点区域转向亚、非和拉美等新型工业化国家;③非正规城市区域的扩大成为发展中国家大城市扩张的主导城市形态;④巨型城市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典型的二元化城市格局;⑤单极城市化、都市区化与网络城市化并存发展。并从世界和中国两个层面上,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与大城市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了"全球化导致了更大的城市发展"的观点同时,还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与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关系,结果表明:世界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总体上要小于经济要素流动的波动性;而中国经济要素流动的波动性与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均较大  相似文献   

8.
将房地产投资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为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利用索罗的经济增长模型,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房地产投资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建模验证。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城市之间由于房地产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房地产投资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有所不同;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方式与贡献程度存在差异;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相对于以往从需求端经济刺激政策的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强调技术进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其说是经济刺激措施不如说是一种深层次的改革,这是通过结构性改革为激活经济所开的长效处方,目的是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形成产业新结构。2015年12月18-2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认识、适应和引导经  相似文献   

10.
正去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同时部署了四项措施,从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入手,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其中涉及到房地产行业的是"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而今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供给侧改革"效果如何?房地产行业都有什么反应?对于各房地产企业来说又带来了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11.
张京祥  唐爽  何鹤鸣 《城市规划》2021,45(1):9-19,29
创新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空间生长、利用的基本逻辑.面对创新型经济形态的新需求及城市空间发展的新逻辑,通过空间供给体系和治理方式的改革来促进创新活动与功能的蓬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创新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本文解析了创新企业、创新网络、创新人才三类创新要素对城市空间的新需求特征,进而结合近年来的典型地方实践探索,提出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探索适应创新不确定性的分层控规体系,鼓励促进功能混合的用地管控方式,完善吸引创新项目的土地精准供给方式,支持促进持续创新的存量空间盘活方式,建构促进创新交往的共享空间营建方式,为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及创新空间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经济转型和制度革新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的重要政策调控工具,将有力地支撑国家的转型发展。本文认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成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国土空间规划应在优化配置供给侧要素、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实现全要素管理自然资源等三个方面落实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点应包括城乡空间发展、城市品质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从上海当前所处的发展背景和形势出发,分析判断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面临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对城市转型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框架,认为上海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与国家要求、时代趋势以及城市今后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并按照"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的路径和方法,建立基于"创新驱动、生态优先、交通引导、文化引领、社会包容、空间协同"等六6个维度的上海城市睿智发展新模式。最后,详细阐述了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这6个维度方面进行的城市转型发展探索。  相似文献   

14.
“区域竞次”“非正规经济”、“不完全城市化”等三个关键词,分别表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劳动用工方式和城市化模式,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的关联,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模式”的整体制度设计和安排。文章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劳动用工方式和城市化模式形成的背景、主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指出其既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巨大绩效,也带来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长期负面影响;从中梳理和提出了可供规划工作者思考的三个方面的启示,就城市规划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地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模式,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转变城镇化和城市治理模式、加强城镇化的社会引导等问题提出了有关意见。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及城镇化中后期的规划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城镇化中后期,宏观发展条件和中微观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发展速度的转变使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不稳定性增加,人口城镇化将从"变局"转向"稳局"。本文提出,应争取有利时机,系统研究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挑战和应对,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保持社会发展活力,实现增长向发展的转变。具体而言,在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要尽早完成人口城镇化的动能接续,强化城镇化的社会发展效应,继续带动社会流动。同时,要抓紧中高速增长的发展良机,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遗留问题,探索持续推进高质量人口城镇化的新道路。其中,在城镇化道路上,要超越城乡二元分立,建立从城市到乡村的现代化空间统一体,稳固城市发展道路,建设对城镇化支撑作用更强、更有效率的乡村空间。在人口治理上,探索促进社会流动的人口空间治理术,消解"存量"人口城镇化任务,更有效地响应人民生活和发展需要。在城镇化载体上,建构具有发展梯度的"城市群-都市圈-一般城市-县镇村"的多层级人口城镇化载体,创造更为公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发达地区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变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海贤 《城市规划》2006,30(11):36-40
结合发达地区县(市)域①开展的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区域一体化进程等背景变化是规划变革的主要动因,规划必须应对这些背景变化提出适应性的变革要求;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战略问题、规模问题和外来人口问题是发达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变革的主要驱动力;针对发达地区县(市)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要求,认为发达县(市)城镇体系规划重点将转向突出发展战略研究及空间管制规划,弱化“三个结构规划”,强化片区规划组织,从新的视角研究区域支撑系统规划,并提出了乡镇联盟、规划垂直管理、跨区域增长管理等相应的实施机制,增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效力。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的演进历程深受人口结构、经济模式和制度安排的影响。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概览性考察,指出人口结构在未来10年内将发生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和“人口拐点”来临两大结构性转变,经济模式正从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和内需驱动。结合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在回顾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上,指出从双轨渐进改革下的“自下而上城镇化”,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流动城镇化”,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下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壁垒逐渐被打破,城乡居民权利不断趋于均等化,异质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向同质的城乡一元结构演进;进而指出,中国城镇化进程未来有陷入“流动中的停滞”状态的趋势,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筵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是城市增长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并不总是同步的,其增长的相对差异会体现为不同的城市增长型式。以中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划分中国城市的增长类型,并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的增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增长类型的城市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初期,以显著的经济增长为特征,工业发展和地方专业化是城市经济增长的核心,而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不断吸引人口迁入和增长,人口和经济增长逐步实现良性互动,城市增长的正反馈机制形成。当城市达到较大规模时,城市经济的驱动逐步由工业转向服务业,城市经济转型,从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变,经济的多样化和地方品质的提升成为驱动城市增长的核心。基于人口一经济增长同步性划分的城市增长类型有助于理解我国城市增长的路径,不同增长类型的城市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边缘城市是美国郊区化的产物,产业园区是我国拉动经济和拓展城市空间最重要的载体,两者都是新形势下城市发展演进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对美国边缘城市的现象观察及其与我国产业园区的比较研究,从城市、区域、网络三视角,提出产城融合化、功能复合化、环境品质化、城镇体系化、数字智慧化等基于边缘城市理论的产业园区规划策略,并以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将边缘城市理论运用于城乡规划实践。同时,立足"边缘城市=边缘+城市"解构,提出边缘城市的核心在于"城市"——立足职住平衡的城市功能中心化;活力在于"边缘"——立足网络协同的多中心城市区域形态格局建构,并指出边缘城市依托规模互借协同效应,促进城市形态沿单中心-多中心-城市群演替、空间结构沿等级化-(扁平化)网络化-一体化演化,已成为城市区域走向多中心网络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兴生长点或战略性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