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生态系统环境服务和文化服务的耦合可表征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生态和社会的双重价值需求,对国土空间可持续规划和管理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以珠江河口区为例,采用InVEST和MaxEnt模型分别进行环境服务和文化服务的量化评估与空间制图,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热点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空间耦合协调关系和集聚特征。【结果】1)两者整体耦合协调度为0.36,处于失调到协调的过渡阶段,其中香港、澳门等区域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2)环境服务和文化服务的热-热区零星分布在澳门、深圳、香港、淇澳岛等地,湾区中部虎门等地也有少量热点分布,冷-热区主要分布在深圳、东莞等地,热-冷区主要分布在香港、珠海等地;3)基于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及热点分布结果,提出研究区可分为生态涵养区、生态修复区、一般保护区3类,指出分别应以生态保育和限制开发、生态修复和优化文化服务水平、综合保护和适度挖掘自然文化资源为主。【结论】研究表明以生态优先为底线思维的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向着社会-生态功能统筹的维度迈进,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国土空间可持续规划和管理的可视化工具。  相似文献   

2.
面对现有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方法跨尺度研究较少、生态系统服务(以下简称"ESs")评价阈值设置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生态空间管控政策有待明确等问题,以川西北省级次区域为例,在测度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4项ESs供应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空间供应ESs的累计功能特征,提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级的评价方法,进行ESs重要性的单项和集成评价,识别四级生态优先区和两级生态廊道,构建符合生态战略一致性检验的区域生态空间格局,进而提出生态空间的分区管控政策。以期为跨尺度、跨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成果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和城镇做出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其中生态空间是保障和维护区域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同时,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多规合一",而在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前,住建、环保、国土等部门,在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红线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业规划中对生态类空间已有安排并已落地实施。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了生态空间多规协同方法,目的是整合各部门对生态类空间的安排,实现对生态空间管理的一致性,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内容可落地。  相似文献   

4.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有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工程视角下的单体矿山修复项目,或是纯生态视角下的修复优先级研究,少有体现国土空间尺度下矿山生态修复的统筹决策思路。以典型的矿山城市江西省丰城市为例,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下的生态本底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社会发展诉求,判定矿山中生态–社会复合效益最大化的重点投入区及其他分区,并提出不同区域的修复策略。结果表明:丰城市采矿用地面积大、分布广;具有生态重要性的矿山占比达一半,但其中需要高投入进行修复的区域仅为十分之一;位于自然恢复区与低投入修复区的矿山占比最高,印证了国土空间尺度下基于自然途径的生态修复合理性。研究补充了矿山生态修复在宏观尺度决策的不足,摈弃均匀做功的生态修复模式,根据空间差异选择区域与策略,兼具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双重视角,实现矿山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也使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能更好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江苏省徐州市96个乡镇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地域多功能的指标体系,研究乡村农业功能、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休闲文化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识别各乡镇主导功能类型。结果表明:(1)农业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微山湖、骆马湖沿岸与睢宁南部;经济功能高值区多分布在工矿业发展较好、经济辐射较强的乡镇;社会保障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区周边;休闲文化功能高值区主要沿大运河、大沙河分布;生态服务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微山湖西岸、京杭大运河与黄河故道沿岸。(2)全市地域类型组合多样,包括均衡发展型、单功能主导型、综合发展型3个大类,以及5个亚类,即农业主导型、经济主导型、社会保障主导型、休闲文化主导型、生态服务主导型,在揭示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型的地域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乡镇未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都市圈协同发展成为提高我国城市系统可持续性的重要战略。作为国土空间合理配置与区域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措施,国土综合整治有助于优化城市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合理性并减轻城市化负面影响。文章以中国29个都市圈为例,面向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格局、发展过程、生态效应等特征与问题,提出时空动态结合的都市圈多维度国土综合整治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魔方空间关联法划定城市空间规划提升、低效用地利用提效、生态功能服务改良、规划—利用提质、规划—服务协同、利用—服务改善、综合整治优化、协调发展稳固8个都市圈整治分区,并按照问题优先等级针对规划、利用和服务方面提出相应的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邱悦  文晨  戴菲 《中国园林》2023,39(6):88-94
为推动城市河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性发展,该研究 在长江生态大保护规划背景下选取武汉段作为研究对象,引 入生态系统服务(ES)理论,基于ArcGIS软件和InVEST模型 工具集,筛选计算了代表研究区综合特征的5个模块(生物多样 性、微气候调节、水净化、审美质量、休闲与娱乐),并通过 可达性评估了其高值与人口之间的耦合度。结果显示区域ES 与人口的空间匹配较为失衡,呈现区段梯度变化趋势。根据耦 合度结果,建议划分4类优先区域,提出优化蓝绿空间格局和 构建蓝绿空间网络的建议,目的为均衡区域的ES存量和激活 ES流量。本研究的存量和流量测定评估体系能有效识别ES转 化的薄弱区,助力区域综合效益提升,为城市河流廊道的空间 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态空间网络是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同与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相关研究和实践很少 同时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和需求,难以充分发挥生态空 间网络的生态与社会效益。以上海大都市区为例,测度生态 系统服务的供需水平,通过热点分析识别生态源地和供需失 配区,运用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形成面向生态系统 服务供需协同的生态空间网络。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 出分级分类规划管控指引,以期为大都市区生态空间的规划 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系统评价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双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敏感脆弱性评价来确定并持续发展中重点保护的地区.文章以淄博市"双评价"为例,识别评估区域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和关键生态问题,进而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推进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0.
童潇  林蔚  李晖 《园林》2023,(3):84-9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维护典型区域生态安全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北部生态屏障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电流密度判断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以确定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1)共识别出54处生态源地1973 km^(2),呈现“东北部多,西南部少”的特点,94条生态廊道,共379.43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25条。(2)识别待修复关键区域包括16处生态“夹点”、9处主要生态障碍点、34处次要生态障碍点和55处生态断裂点,主要位于流域下游的城市建设区域和相邻源地之间。根据各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关系和土地利用现状提出核心保护类、诊断提升类、重点修复类、调整重塑类和源地贯通区5种修复类型并提出相应策略,为流域型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相  花叶  黄厚 《城市勘测》2015,(6):25-27
地下管线事故的频发对综合地下管线的管理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浦东新区通过管线普查,结合自身特点以及业务需求,采用行业领先的WebGIS技术,搭建综合管线数据库,构建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实现了地下管线从检测、入库、管理到共享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管线管理单位、职能单位、权属单位提供了丰富实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
罗彦  蒋国翔  陈少杰  刘菁 《城市规划》2022,46(1):7-17,52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即"双评价")、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已基本形成共识。本文提出"双评价+"概念,探索"双评价"在统筹三线划定、生态系统修复、全域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拓展性应用,有效发挥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提出发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引领作用,加强其与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协同实施,强化其对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配套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双评价"和主体功能区开展认知评判并提出优化应用建议,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编制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引发新一轮地域空间重组,城市群作为重要的地域空间组织单元其制度一体化的评估缺乏完善的评估理论框架与实证方法。现阶段,我国城市群制度建设多元化的情况下,建立一套完善的理论到实践的评估方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研究发现,后福特制下,制度通过重塑治理模式实现国家空间的尺度重构。因此,本研究认为制度一体化的治理表征是形成多层级治理模式。进而,以多层级治理为理论框架,构建"三组关系"与"两个层次"的评估理论框架,即在宏观层次的城市群治理结构与微观层次个案型制度安排上检验层级政府间的科层关系、跨市区域合作关系与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三方关系。并构建评估实证框架,宏观层次上以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桌面分析及半结构访谈识别城市群治理结构;微观层次以政策网络分析及焦点小组、深度访谈识别基于个案的制度安排。最终证明,简单构建评估指标忽视了制度特征与演化,可实证的理论评估与实践实证框架的建立有助于深度揭示城市群的制度一体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杨涛 《城市规划》2021,45(3):21-23,45
论述了理想国土空间建构的重大背景和意义,综合交通运输与理想国土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编制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主要思路、技术路线与组织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土空间的自然价值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的 整体性。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探析国土区域文化遗 产时空格局及其自然环境的关联特征,对于文化遗产的系统 性、整体性保护及传承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理空间 分析法,将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与区域地形、水文数据相结 合,归纳其整体与各时期的文化遗产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浙江省文化遗产由杭嘉湖平原的点状核心逐渐向浙西、浙南 丘陵线性发散,其时空格局受到自然山水环境的高度制约, 但限制程度随着农业水利技术的发展而逐步降低,并在空间 上呈现出包括8个核心与4条廊道在内的井字形聚集结构。研 究对未来浙江省文化遗产及其自然环境的统筹发展与系统活 化提供针对性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形成客观、公平、实用的代建单位绩效综合评价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引入功能系数与均衡系数构造评价函数,形成具有动态性和激励性的代建单位绩效综合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可根据需要增减评价指标、模拟权重系数、调整评价函数,从而提高了评价的动态适应性,实现了评价的激励作用,且计算量较小。  相似文献   

17.
张瑛 《城市规划》2012,(8):57-62
从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的产业基地和传统工业区转型发展着手,进行枢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群的发展研究。首先,论证虹桥枢纽地区的战略地位。其次,借鉴国际空港枢纽地区的发展经验,构建虹桥枢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群生态化群落式的布局模型,通过在功能结构划分和产业规划两个方面的研究,提出实施集聚群战略发展的保障措施。最后,归纳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Dispersed urbanisation promotes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ral areas and the urban fringe, with emerging new functions for peri-urban agriculture (PUA). Although PUA is a type of productive farming of interest for urban planning due to its recognised functions, comparative analyses are needed to relate farm dynamics to fringe landscape modifications in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contexts. Given the current limitation of specific methodologies to analyse PUA dynamic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profiling farm types and the related landscape structure in an expanding urban regio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Barcelona, is propos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PUA is based on five typologies with different territorial values, as a consequence of diverse economic relevance, socio-environmental weight and landscape prominence.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 conservation strategy aimed at preserving the residual PUA landscape is proposed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a polycentric functional network of farming with natural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formulation of a research design for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a federal-provincial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upon the Interlake Area of Manitoba. The evaluation process is approached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social accounts formulated after the two-region input-output model. The system of social accounts includes both current and capital accounts for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and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dynamic model of the economy. The accounts also have special provisions for relating the development program expenditures to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of the two regions.A dynamic mathematical model is outlined that will simulate the growth of the Interlake Area and province over time as the basis for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the programs of the development plan. To the extent that the research goal can be accomplished, progress will be made in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programs, in promo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n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Funds for the support of this research were provided by the Manitoba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相似文献   

20.
地域轴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其政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域轴的理论与政策作为联结城市空间体系理论研究与国土规划 ,国土政策的结晶 ,已经在日本的新国土综合整治规划中得到成功的应用。本文通过地域轴概念体系的解说 ,从联合城市圈到地域轴划分方法的说明 ,以及地域轴的空间形成过程与政策效应分析等 ,力图把地域轴的理论与政策介绍到中国的城市研究与国土规划及区域政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