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松辽盆地发育2套主力生油岩,即青山口组一、二段和嫩江组一、二段泥岩。在2套生油岩之上、之间和之下均发育含油层,由于烃源岩与储层的空间配置关系不同,造成了油气运移方式和成藏模式的差异。通过对见油气显示井及已经发现的油气藏进行油源对比和成藏控制因素分析,把黑帝庙油层的油藏归纳为叠瓦状原生油气藏和串珠状次生油气藏2种成藏模式。叠瓦状原生油气藏受生油凹陷控制,主要分布在古龙凹陷和长岭凹陷及周边地区,油源主要来自凹陷内嫩江组生油岩;串珠状次生油气藏油源来自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藏,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油源主要来自青山口组生油岩。  相似文献   

2.
泌阳凹陷鼻状构造与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泌阳凹陷目前发现的油气藏均围绕生油凹陷呈环状分布,生油凹陷发育了多个放射状的鼻状构造,其规模与油气富集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鼻状构造不仅控制着油气的运聚,也控制着各区油气的富集程度。该构造的脊线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在脊线附近的探井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3.
针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运用测试资料和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富集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油源断层和砂体组成优势输导通道;三肇凹陷发育了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两大类构造,细分为鼻状构造-岩性圈闭、断层-岩性圈闭、低幅背斜-岩性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4个小类,圈闭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水分布,形成了沉积微相控储、油源断层和砂体控运移和圈闭控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研究可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勘探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4.
斜坡背景上叠置了局部背斜或鼻状凸起岩性圈闭,有利于截获从斜坡低部位运移上来的油气而聚集成藏。通常在凹陷的鼻状凸起或横梁斜坡,大型三角洲砂体较为发育,油气聚集受鼻状凸起或脊状构造控制,低幅度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储集层砂体、沟通断裂和不整合面为油气输导的主要通道。葡萄沟—葡北构造带发育的岩性油藏远离生油凹陷区,具有构造隐蔽、单井控制储量小、圈闭落实难度大等特点,正确认识各种成藏要素及其配置关系,对该区岩性油藏的滚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储集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制约了油田高效开发。通过对构造、油藏及储集层发育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研究区油气聚集规律,建立了研究区储集层沉积及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大庆长垣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为寻找更多的后备资源量,在研究了大庆长垣构造演化、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对长垣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成藏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生油岩、古构造和岩性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认为长垣喇-萨-杏-太构造、高台子构造和葡西南构造的扶杨油层油气主要来自西侧的齐家—古龙凹陷,太南、葡萄花和敖包塔构造的扶杨油层油气来自西侧的齐家—古龙凹陷及三肇凹陷两个方向。杏树岗至葡北是近期提交储量的优选区,预计可提交预测储量约1.3×10~8t,长垣北部喇嘛甸、萨尔图地区西侧是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通过地质、地化、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油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条件。根据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其相关参数,将葡萄花油层原油划分为A,B两大类。油源对比表明,长岭凹陷北部查干泡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来自青山口组烃源岩,南部黑帝庙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与嫩一段烃源岩有亲缘关系。分析认为:有效烃源岩厚度、地层剩余压力及断裂活动在平面分布的差异,导致长岭凹陷南北葡萄花油层原油来自不同的油源;查干泡地区青一段烃源岩地层存在巨大的超压,断裂活动与烃源岩生排烃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有利于油气在姚一段成藏;黑帝庙地区青一段原油不具备进入姚一段的运移通道,而嫩一段地层压力足以驱动油气沿断层发生下排。  相似文献   

7.
孙杰 《录井工程》2014,25(3):82-86
从车镇凹陷车西洼陷烃源岩、油气运移、构造及储集层等方面研究了油气成藏规律,应用封存箱理论探讨了构造、烃源岩、沉降中心与油气富集的关系。古近系存在两个油气封存箱,上封存箱油气主要分布在箱底,油气受放射状及环带状构造带控制,形成了现今点、线、面多种油气分布格局,下封存箱油气主要分布在箱顶,受储集层分布控制。洼陷中部砂体、北部近洼砾岩体及盆边下古生界潜山为主要含油气层位,该层位优质储集层富集高产。由于地质构造原因,该凹陷沉积中心不一致,位于沉积中心附近的构造带油气富集。可根据封存箱原理、环带状与放射状构造的发育及相交关系、沉降中心与生油中心的位置关系、烃源层有机质丰度及储集层分布规律,寻找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8.
他拉哈-齐家地区葡萄花油层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岩心、录井、测井资料,通过岩心相——单井相——剖面相——平面相分析,综合油源对比和对已知探井的油气显示情况及试油结果的分析,总结了他拉哈-齐家地区葡萄花油层的烃源岩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盖层特征及油气运移聚集特征。葡萄花油层沉积以三角洲湖泊体系为特征,发育有三角洲和湖泊相,研究区内葡萄花油层成藏受断裂、构造、砂体组合和坡折带等控制,油气从负向构造向正向构造运移,从凹陷轴向两侧运移。研究结果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乌尔逊凹陷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尔逊凹陷的油气分布严格受生油凹陷的限制,主要分布在油源区内或其附近、油源区及其周边的断裂构造带上.凹陷内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乌尔逊凹陷北部生烃洼槽边缘,苏仁诺尔走滑断裂带两侧,有的位于有效生烃灶内,有的位于有效生烃灶边缘;乌尔逊凹陷南部油气发现主要是在巴彦塔拉构造转换带地区.综合利用合氮化合物的多种指标,可以确定油气运移方向,研究油气运移通道,指出断裂和不整合面是凹陷内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两者配合使油气呈现阶梯状运移.  相似文献   

10.
车镇凹陷车西洼陷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车镇凹陷车西洼陷烃源岩、油气运移、构造及储集层等方面研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和聚集规律,探讨了构造、烃源岩、沉降中心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向洼陷边坡侧向运移,呈放射状分布;环绕沉降中心分布的断层、岩现今点、线、面多种油气分布格局;沉降中心及沉积中心不一致,位于沉积中心附近的构造带油气最富集。可依据环带状与放射状构造的发育及相交关系、沉降中心与生油中心的位置关系、烃源层有机质丰度及储集层分布规律,寻找新的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1.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为例,从油气地化特征、流体性质、油气显示、原油物性等方面入手,总结了断陷盆地油气有效输导体系的判识方法,明确了有效输导体系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断陷盆地有效输导体系主要受断层"时空有效性"控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输导断层匹配较好的砂体与其共同组成有效输导体系;油气从生油洼陷沿运移通道呈发散状运移,随着运移层位及距离的改变,逐渐向输导断层较强的优势输导部位聚集成藏;靠近生油洼陷切穿烃源岩的二、三级断层的活动时间较长,活动期与成藏时间匹配较好,多为有效输导断层,控制了该区油气的运聚过程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胡状集-庆祖集断阶带构造位置位于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中部,其主要生油、储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油气以生油洼陷向西部斜坡带运移而主,构造及砂体分布规律控制油气富集,二台阶是油气主要聚集区,该区主要发育构造油藏和岩性油藏,二台阶沙三下亚段-沙四段是目前主要潜力区。  相似文献   

13.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油气运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断裂发育,构造破碎,主要发育一系列断鼻、断块油藏及少数不整合油藏。从该区的油层分布特征来看,油层埋藏浅,隔层较薄,单井油层井段集中;含油层位多,油藏数目多但规模较小,主力油层不突出;油层分布受断层控制明显,单层含油面积小,但平面上能够叠舍连片。从油气控制因素来看,一方面继承性的鼻状构造控制了油气聚集方向和富集程度,油气主要富集在鼻状构造背景上的弧形断层内侧和反向屋脊断块等正向圈闭中;另一方面,断层在油气的运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断层在成藏过程中既起到运移通道作用,又对油气的聚集起到了封堵作用,油气藏含油范围和油气藏高度主要受断层封闭性的控制,油气分布规律受伸展构造所伴生的各种断块群构造型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成藏动力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成藏动力。扶杨油层具有幕式成藏的特点,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并非青一段异常高压,而是断裂的幕式活动及地震泵作用。油柱高度与超压并不具有相关性,扶杨油层幕式成藏几乎总是与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相伴随。毛管压力和浮力作用对油气二次运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扶杨油层具有常规油气藏和深盆油气藏共存的特点。浮力和区域构造演化的有机匹配.使向环凹陷周边斜坡、鼻状构造、背斜等部位的油柱高度明显增加,且储量丰度明显升高;长春岭低超压区也可以成藏,这些均为浮力及油气侧向运移的结果。三肇、齐家一古龙、长岭等凹陷的轴部是深盆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和物性较好而超压较低的东北、东南隆起带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尤其重要的是,杨大城子油层的勘探主要应放在环凹陷周边斜坡、鼻状构造、背斜等部位。而非超压最大的凹陷轴部。  相似文献   

15.
十屋断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高东 《石油物探》2004,43(2):196-201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下部是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上覆沉积为坳陷地层沉积。断陷地层的暗色泥岩是好的油气源岩,最好的储集层是坳陷层的泉头组。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演化、油气的生成、构造圈闭的形成、原生油气藏的破坏及浅部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沉积环境控制了源岩和储层的发育特征、油气分布层位及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嫩末构造运动控制局部构造的油气分布层位及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处于休眠期的断裂作为遮挡,形成断鼻、断块圈闭,能够聚集油气形成油气藏;活动时期的断裂能作为垂向运移通道,并在浅部形成断鼻和断块次牛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在扶余、高台子、葡萄花、黑帝庙等多套油层获工业油流。应用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结合储层的热演化史,探讨了各套油层的油气成藏特征。有机包裹体的类型和特征显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原油向储层中运移主要有3个期次,不同油层经历的成藏期次各异,储层中原油的性质是油气多期成藏的综合反映。包裹体均一温度指示凹陷内油气3个成藏期分别是嫩江组沉积末期、白垩纪末期和老第三纪末,油气成藏期次与盆地构造发展历程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砂体和断层是泌阳凹陷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砂体与断层匹配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砂体单因素输导体系发育于凹陷南部.以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为特征;断层单因素输导体系主要由东、南部边界断层构成.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砂体一断层复合输导体系主要发育于凹陷北部,受断层性质、断面产状、形成时期、以及与砂体和鼻状构造的匹配关系的影响。油气输导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油气藏类型和分布规律.南部以各类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最为发育,南部边界断裂附近是寻找浅层次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北部斜坡带发育复杂的断鼻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18.
在对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岩石物性测试、压汞、恒速压汞、密闭取心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定量、半定量地研究了葡萄花油层低饱和度油藏的成因。研究表明:葡萄花油层孔隙结构差,油气运移毛细管阻力较大,原油驱替水不充分,是低饱和度油藏的主要内因;地层较平缓,构造幅度低,小于油水过渡带的高度,是形成低饱和度油藏的强化因素;油藏构造调整导致早期油藏遭到破坏、晚期油藏分异不充分是低饱和度油藏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留楚油田油气富集规律及开发地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楚构造带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南部 ,是华北油田 1998至 1999年的重点滚动勘探开发区块。该区生储盖层配套 ,纵向上多层系、平面上普遍含油 ,构造两翼含油层位老且单一 ,核部含油层位新且多 ,断层为主要供油通道 ,油层分布垂直断层剖面上呈牙刷状、平面上呈窄条状。据此 ,认为留楚构造带还有较大的增储潜力。主要从 5个方面论述留楚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和成藏机理 :两套生油岩为油藏形成提供了较丰富的油源 ;东抬地层与反向正断层配合形成多个构造圈闭 ;河流相沉积使东营组成为有利储盖组合 ;深切烃源岩的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 ;构造、储集层、油源的有机配合形成留楚复式油气聚集。运用各种地质资料 ,分析储集层分布特征 ,结合油气分布找出滚动开发的有利潜力区 ,并通过已钻潜力区域总结出潜力类型 ,同时提出今后钻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20.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断裂发育,构造破碎,主要发育一系列断鼻、断块油藏及少数不整合油藏。从该区的油层分布特征来看,油层埋藏浅,隔层较薄,单井油层井段集中;含油层位多,油藏数目多但规模较小,主力油层不突出;油层分布受断层控制明显,单层含油面积小,但平面上能够叠合连片。从油气控制因素来看,一方面继承性的鼻状构造控制了油气聚集方向和富集程度,油气主要富集在鼻状构造背景上的弧形断层内侧和反向屋脊断块等正向圈闭中;另一方面,断层在油气的运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断层在成藏过程中既起到运移通道作用,又对油气的聚集起到了封堵作用,油气藏含油范围和油气藏高度主要受断层封闭性的控制,油气分布规律受伸展构造所伴生的各种断块群构造型式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