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借助RS、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以空间相关指数为量化指标,对南京主城区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演变关系进行分时段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区绿地、居住用地消长对比突出,但峰值时段不同步;中心城区绿地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加大分布逐渐增多,居住用地分布则较为均衡,绿地的"漏斗状"分布格局与居住用地"平底锅状"格局矛盾突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受居住用地带动快速增加、填充,与居住空间关联程度愈发紧密;山体水系破碎化加剧,农田急剧消退,山水田园景观与居住空间日渐疏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区域生态本底为着眼加强建设用地边界控制、以有机疏散为发展导向合理布置中心区域城市功能、以开放式街区为策略高效利用各类绿地资源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城市规划及绿地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山水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08—2019年中国土地市场网的杭州市土地出让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杭州市居住用地出让的规模、均价和开发强度等要素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杭州市居住用地出让的时空演变特征,梳理出杭州市的居住用地出让的区位选择模式以及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①总体上,居住用地出让的区位选择上表现出凝聚性空间分布的状...  相似文献   

3.
研究基于"生产型社会"到"消费型社会"演进的视角,从制度安排、社会主体和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建立社会转型与城乡空间变迁相关联的分析框架,剖析苏州工业园区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及其机制。随着"生产型社会"到"消费型社会"的转型,苏州工业园区空间表现出消费空间扩张、部分工业空间被置换,消费空间类型多元、布局上集中与分散并存,城市空间成为消费对象等特征。基于此,研究认为"权力—资本—社会"的互动是推动城乡空间演变的最根本动力,这也是未来苏州工业园区空间变革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5,(Z2)
文章以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上冶镇为例,从建设性、生态性和刚性三个方面出发,建立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组合的方法,借助空间信息技术空间分析的优势,开展上冶镇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上冶镇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紫荆河西岸,呈南北向长条状,是未来城镇建设的主要区域。以此为基础,提出"居住用地重点南下、东跨,工业用地重点向西发展,北面控制建设"的上冶镇城镇用地扩展思路,并明确北部宜居老区、南部现代新区、东部滨水新区、西部生态住区、高速北传统产业提升区和高速南新兴产业培育区等功能区布局及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沛  徐其华 《规划师》2012,28(4):41-45
2007年济南市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工作,针对编制基础薄弱、规模大、缺乏技术规范等难题,制定了统一、完备的组织流程和技术准备,将编制分为概念性规划研究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编制两个阶段,按照"片区—街坊—地块"三级管理单元进行规划控制和引导,突出土地使用控制和"六线"控制两个核心,此外,还通过编写《济南市控制性规划管理通则》和搭建"一张蓝图"规划信息系统,加强规划管理,保障规划的时效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和探索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调整优化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6.
夏朝旭  蔡新冬 《新建筑》2010,(5):126-129
在分析吉林市城市空间扩展需求与约束的基础上,探讨了以"沿江、带状、双核、多组团"为空间结构和以"一主、两次"为功能布局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并提出城市空间扩展的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6,(5)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作为网络化、虚拟的新型经济活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塑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乡村电子商务产业与空间集聚的实体形态—淘宝村,并促成了农村空间及产业形态的重构,为"互联网+"时代下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路径。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里仁洞村为例,探索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村庄的空间变迁与重构的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发现,里仁洞村经历了"工业化发展期—商业转型期—电商升级期"的空间变迁历程,其空间结构呈现出"核心—边缘"特征,且边缘区不断扩展。另外,原有单一、混乱的空间形态向更加多元化、集聚化、立体化的新垂直和水平空间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产业加速了空间重构的过程,自组织模式下的同乡社会网络成为空间变迁的触发器,以政府为主导的空间改造推动了村庄空间的良性发展和有机更新。这为我国村庄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建设要求,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本文以时间变迁的角度,分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省安吉县新村村民自建住宅设计变迁的过程,从平面形态布局和平面功能布局两个方面进行深度对比,结合调研中住宅功能空间的变化和居住者生活实态的保留,总结自建住宅的发展变迁规律,以期挖掘该地区农民对住宅的需求,为安吉"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居住用地作为城市用地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它深刻地影响着其他用地的布局,因而,在用地分类体系中如何对居住用地实施有效的控制、全面考虑居住用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然而当前我国的居住用地中类的划分在实际规划中却面临着只有二类居住用地的窘境,这样在规划中就难以对居住用地提出不同的管理控制要求。通过对相关国家地区居住用地分类方法的研究,论文认为开发强度的分类方法对我国居住用地分类的改进更有借鉴意义,它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增长的管理、提高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并塑造和引导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居住用地分类提出改进建议,提出可在原有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以高度控制和容积率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以实现对城市用地发展及其结构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MODIS遥感影像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以及Landsat TM/ETH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标准城市用地复合指数NUACI,提取2000、2005和2010年三个节点年份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建成区范围,分析长江中游环鄂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和演变特征。从总体来看,2000—2010年之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速度不断加快,其中武汉城市圈城市建成区面积空间分布最广且城市建成区分布单中心圈层空间格局显著,但随着扩散效应的加强,逐步形成以"鄂州—黄石—黄冈"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副中心:环长株潭城市群由单城市星状空间分布向多中心网络状空间分布格局发展,"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集群发展更为显著;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展速度最快,空间分布格局放射轴向特征显著,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扩展与交通要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利用QGIS平台重构地图技术,结合RS和GIS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从1870年以来武汉市建成区扩展演变趋势,并与对应时期各版城市总体规划相比较,挖掘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从建成区的扩展演变来看,1950—1970和1995—2010两个时期扩展最为迅速,主要是工业区的发展和经济开发区的带动。整体的扩展模式是从初始的三镇独立沿江发展,逐渐形成空间"十字"发展模式,后期呈圈层向外推进和沿主要交通道路的"外延式"扩展。各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明显,尤其是对工业区和经济开发区的规划,而对居住区的规划指导作用相对偏弱。城市的实际发展规模与规划在每一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偏差。目前武汉市在实际发展规模、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等要素上与2010版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耦合度较高,绿地规模距规划目标差距较大。本文主要在两个方面具有创新:(1)利用地图重构的技术方法将历史追溯到1870年,结合遥感影像数据探究了武汉市建成区近现代比较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2)研究不同阶段武汉市规划与城市实际发展的耦合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城乡两个层面探讨了我国城市化过程和城乡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尤其是中国和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不同过程以及农业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城市工业用地和居民生活用地迅速扩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住区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低密度郊区化居住宽间出现公异、住区布局不当和社会和不公平日渐突出等主要问题,指出可持续的城市住区空间布局是我国城市住区发展的现实选择,还简要阐述了可持续的城市住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薇  余庄  刘琳 《城市规划》2016,(12):49-57
选取合肥市东南区域典型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CFD数值模拟和室外实地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量化模拟了夏冬两季住区室外环境的风速图,并分析了其模拟通风状况;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住区内不同环境的通风特征,包括建筑布局、空间形态、建筑密度、交通路网、植物绿化等对通风的影响;再根据模拟参数,在住区内选取样点实地观测了不同环境特征下的住区夏冬两季的空气负离子和风速、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正离子等数据,探索了住区室外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风速、温度、湿度和空气正离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进一步整理了近4万个有效数据应用于空气负离子和风速的时空分布研究,推导出夏季风速与空气负离子的线性回归方程,并运用偏相关分析,得出城市住区环境中空气负离子与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给出了线性回归方程Y=-0.001X-0.003。最后结合建筑布局的组合、开敞空间的设计和线性道路的组织等分析了空气负离子和风速的分布规律,用以说明评价住区室外环境通风状况的可行性,为今后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段曦 《福建建筑》2001,(2):43-44
作者认为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作者总结多年的住宅设计经验 ,提出从节省国家土地资源和资金及住宅布局灵活多变等多方面考虑 ,发展大进深住宅是一条值得探讨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流域尺度上的城市扩张会对河岸带生境产生显著的 负面影响,目前还不清楚何种用地模式能更有效地支持河岸带 生物多样性。以汉江小流域武汉段为研究对象,从用地强度、 形态和布局3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用地紧凑度评价指标体系。根 据河岸带生境结构及其联系构建城市河岸带生境质量评价体 系。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RDA分析探究子流域水平 上的城市用地紧凑变化对河岸带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用 地紧凑度提升,河岸带综合生境质量显著降低;开发利用强 度、居住用地占比及土地利用混合度是致使河岸带生境变差的 主导因子;用地形态与布局的紧凑变化对河岸带生境质量的影 响不显著,且分形维度指数与河岸带生境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研究证明了在同等开发强度下,提升城市用地形态与布局紧凑 度是协同城市化与河岸带生物多样性提升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的分类、构成与它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一直是规划界探讨的热门课题之一,尤其是在"绿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山城重庆,各种绿地相互交织,其分类及其使用功能往往无法一一对应。《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订中关于"公园绿地、其他绿地"的绿地分类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该文通过对主城区绿地建设现状及问题的梳理,提出了"城市公园绿地、只征不转公园绿地、城市其他绿地"三类城市绿地的分类设想及其初步的划定原则,为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研究与编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张昊  高捷 《室内设计》2013,28(4):95-101
运用居住结构的概念对中国大城市居住问题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大城市居住现状的特点,赋予中国大城市居住结构新内涵,包括就业与居住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供应体系,并分析中国大城市居住结构存在的问题,从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大城市居住结构的优化对策提出相关建议,分别是紧凑的就业与居住布局、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多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同时强调了公共住宅和非正式住宅在大城市居住结构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从居住区生活设施的规划设计角度出发,以北京近5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发展变化为基础,引发了一系列居住区生活设施规划建设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相接合的思考;结合对北京市部分居住区、居住小区的实地调研,提出街区型居住区规划设计模式是调节居住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Motorisation in cities has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urban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ranging from residential parking and density standards of single buildings on one hand to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entire cities on the other. The introduction of automated vehicles (AVs) has enormous potential to transform urbanisation patterns and urban design even further. However, the direction in which this technology will change the city is contested and a diverse set of views can be found.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scenarios on these issues to date. Although some scenario studies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about urban growth and change, very few consider detailed impacts of AVs on urban form, such as the density and mix of functions, the layout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locations, including the distance to trans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