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球化以及公民社会等时代因素的影响下,"公共性"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公共建筑作为公共生活的物质载体,如何实现"公共性"是建筑师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探索建筑超越物质实体之上的社会意义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荣成市少年宫建筑设计投标方案为例,从公共性视角出发,尝试从空间可达性的三个方面——实体可达、视觉可达以及象征可达探索公共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乡村山地公共建筑空间作为乡村营建的物质载体,是场景介入的重要场所。在乡村背景和场景视角下探究山地公共建筑空间,旨在深入分析场景、乡愁、山地公共建筑的联系。本文从组成场景空间的环境要素出发,通过捕捉乡愁记忆、融入场景映像、聚焦山地公共建筑空间等途径,探讨场景介入山地公共建筑的方法以及原则,以此促进乡村山地公共建筑的迭代更新。  相似文献   

3.
人性化设计,是对公共建筑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人性化的设计可以为人们创造更舒适的空间环境。当前,我国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在人性化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设计思想和理论有待提高。同时,人们对建筑人性化的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随之增高。论文通过研究人性化建筑设计的理论和设计实例,总结出当代公共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方法,以期提高公共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4.
公共建筑外部空间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尺度适宜且随处可见,具有容纳公共生活的良好潜质.当前传统公共开放空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生活需求,所以有必要挖掘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资源.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现场调研,对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进行了范围界定,并从公共生活视角出发总结出其存在的五大问题:空间开放性不足、空间功...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空间作为客观的、实体的、容纳人及其活动的物质空间属性以及视觉和审美的价值受到了学者与规划设计者更多、更广泛的重视,而其物质空间实体同抽象的社会、政治空间之间的联系却未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造成了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缺失.近十年来,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批判性关注增多,我国公共空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对引入更多的社会与政治范畴理念来进行公共空间研究提出了要求.本文在探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与城市公共空间本质内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磁器口作为公共空间背后的社会生活、政治文化内涵与狂欢理论的切合性,为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建筑不仅应满足建筑功能所要求提供的实用性和建筑形态的美观,在特定的城市环境中,公共建筑如何定义场所、创造丰富的城市外部空间、激活作为日常生活场所的城市空间活力,也是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责任。2022杭州亚运会亚运村公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对于建筑物塑造场所精神.刺激和带动周边的城市环境联动.最大限度地创造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筑用地内的公共空间率超过100%.这意味着.公共建筑的建造.不仅将城市土地完全返还城市公共领域.同时.利用建筑物的实体要素对公共空间进行限定.创造多层次、高品质的市民生活场所.利用建筑物的相关功能为开放空间提供功能支持.建筑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力源.激发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而中国的城市在经过大拆大建之后,导致了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相对匮乏、大量的公共建筑缺失公民性、人与建筑及城市的关系冷漠这一系列问题让建筑师和社会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城市建筑的发展道路。该文以深圳城市生活为背景,结合笔者亲身体验的三个公共建筑,叙述了建筑师如今对城市公共生活所倾注的人文关怀,剖析了设计中对居住、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等问题的处理手段,从而为城市公共建筑设计方向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重视精神上的享受,这就给公共建筑场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高的精神需求,需要实现公共建筑场地的人性化设计一个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为大多数使用者所肯定,即公共空间的生存依赖于使用者“人”的感受、当失去了人的关怀之后,无论它被设计得多么豪华舒适也只能是像雕塑一样供人观赏而无使用价值。因此,在塑造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时,设计师应把人作为空间主体,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本文结合居住区公共建筑空间设计分析了公共空间设计现状及人性化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9.
《华中建筑》2021,39(7)
湘西花垣县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苗族社会关系与物质载体的纽带,突出反映了苗族独特的生活习俗、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生动的生活场景。该文首先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内涵与构成要素进行阐述,指出村落公共空间既是空间载体,也是意识载体,研究公共空间就是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对公共空间整体布局结构的分析,解析了各类公共空间在物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及在意识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再次,以活动功能为依据,将花垣县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划分为生产生活性公共空间、交往性公共空间、仪式性和信仰性公共空间四类,梳理其空间形式和空间活动特征,剖析公共空间的规律与秩序。最后,总结了花垣县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强调其作为苗族公共生活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现出湘西苗族丰富的生活形式和朴实的民族性格,反映了湘西苗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浪漫豪放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要该文基于川西地区“三留守群体”关爱的空间需求,调研乡村公共空间使用现状及问题。以四川省什邡市章洛地区为例,提出不同尺度下公共活动空间改善策略。针对不同聚落空间类型,提出公共资源布局策略;针对不同公共建筑条件,提出建筑类型选择策略;针对不同节点空间构成,提出公共空间建设策略。通过新建、改造、闲置资源再分配等手段,实现留守关怀公共空间的更新,满足留守群体的物质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11.
李婷  李晓峰 《新建筑》2021,(1):104-109
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作为社会行为与物质环境的载体,是社群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文章通过呈现花灯巡游仪式场景过程,提炼公共空间场景要素,从而聚焦于界面形态、路径序列、信仰中心在仪式场景中的表达,挖掘仪式行为与公共空间的互动机制,以探究公共空间的场景信息蕴含的文化意义.旨在以仪式场景为视角重新审视传统聚落公共空间,通过物质文化与...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城市用地形态和空间结构,以及居住人群生活方式,在城市公共环境空间中,描述出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节点,营造人群活动的场所感,建立视觉的标识性,从而激活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关注场地,尊重自然,赋予人情味;关注场景,满足人群感知与体验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3.
艾星  ;孙博怡 《建筑师》2014,(6):57-65
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建成于2007年,是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历时10年完成的建筑作品。本文以建构理论为视角,以实地体验为引导,解读建筑实体中三个突出的建构特征。同时,挖掘隐藏在建筑物质表象下的真实场景与情感扰动。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市民对其需求从最初的便捷高效转变为对出行体验与生活品质的提升。但轨道与城市的衔接还未形成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未带来更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生活。即便在轨道站点逐渐网络化的城市核心区,站点与城市的衔接空间也未能提供良好的出行体验。因此,我们对轨道与城市的衔接空间进行思考,尝试对其进行规划引导、设计激活,构筑美好的城市公共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5.
徐钰彬 《建筑学报》2022,(S1):225-230
对1960年代和当前时期关中传统聚落L村的生活场景、公共空间、空间形态进行叠合对比分析,探讨聚落公共空间的社会行为、生活场景及其蕴含的风土文化特质。空间与行为的互动关系反映了生活场景的动态系统,揭示了社会组织、社会网络等力量在聚落演变中的作用。旨在以场景视角重新审视聚落的公共空间及空间形态,回归地域文脉特征及风土文化本质,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活化及风土再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军  朱学韬 《建筑创作》2011,(10):154-159
通过对场地环境品质以及传统建筑空间文化的尊重,体现传统、地域文化在现代大型公共建筑中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公共生活的载体,是城镇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步入智慧城市时代以后,其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实体公共空间尺度失调、私有化以及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城市实体公共空间活力缺失,与此同时虚拟公共空间呈现过快不规范发展趋势。从智慧城市理论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一方面要借助景观设计和绿色交通,构建更加适宜的尺度,提升实体公共空间活力,另一方面要应对信息时代虚拟公共空间的发展,促进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服务城市生活的本质。最后结合西班牙桑坦德市的实践,举例说明虚拟公共空间与实体公共空间的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8.
户钰洁  吕飞  魏晓芳 《室内设计》2023,38(6):98-104
住区公共空间是女性群体的重要活动 场所,安全感是影响女性使用公共空间最具决 定性的因素之一。基于女性安全审计工具,选 取H市F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在 住区公共空间中女性安全感的提升路径。研究 表明:一、空间要素、设施要素、氛围要素、管理 要素和人群活动对女性安全感有影响,其中空 间要素影响最大,氛围要素影响最小;二、不同 年龄段女性的安全感认知特征不同,在绿地空 间、照明设施和人群活动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三、女性的安全感体验更加细节和偏日常,在同 一个场景下会产生差别较大的感知倾向。为此, 提出强化环境对女性的心理支持、满足多元主 体的差异化需求、促进公共空间场景的生活化 转向三个路径,以提升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安 全感。利用女性安全审计工具进行的实证研究 提供了挖掘环境情感意义、促进女性参与的新 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低层高密度旧住区是城市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遗留问题之一。低层高密度旧住区中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居民物质和情感信息交流的重要空间,对居民的邻里生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巢湖市河南网旧住区的设计实践,阐述了低层高密度旧住区内的公共空间的改造与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针对体验式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分别阐述了感官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及叙事体验四种不同的体验式设计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以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工作中场所感的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