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横跨河流的桥渡或渡槽等过河建筑物 ,由于台墩和引堤对水流的束狭作用 ,使河道中的水流状况发生变化 ,从而使河床在桥渡附近产生桥渡上游淤积、桥渡处冲刷、桥渡下游发生淤积的变化。这种冲淤变形在许多情况下会严重影响桥渡的正常运转 ,造成河道崩岸侵占河滩耕地等后果。文章阐述了如何对桥渡附近河段采取措施进行整治 ,以保证桥渡的安全和减少耕地损失。 相似文献
4.
一、河道现状基本特征 安徽省境内淮河干流河道从洪河口至洪山头,长431km,其中洪河口至正阳关长153km,正阳关至浮山长235km,浮山以下43km。各段河道现状基本特征为: 洪河口至正阳关段,沿淮有7个行蓄洪区。干流河道主槽平滩宽200m左 相似文献
5.
哲盟中西部平原是由西辽河水系冲积而成.境内的西拉木伦河、西辽河、新开河均属冲积河流.按其平面形式及演变过程划分均属游荡型河段,其根据是河床宽浅,主流摆动不定,河势变化急剧,主流顶冲部位多变.河床与河岸多是细沙和粉沙,极易冲刷.汛期洪峰频繁,洪水暴涨暴落.风积、淤积严重,造成河床不断提高,形成“悬河”,不仅威胁堤防安全,同时也不便于排除内涝. 相似文献
6.
7.
8.
黑龙江属于国境界河,其河道演变问题不仅是自然科学问题,更事关国土面积的增减,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近30年来黑龙江河道演变及工程整治技术的研究成果,从河道演变、暴雨洪水、河道整治3个方面总结了研究进展,得到如下结论:黑龙江河道演变、水沙运动相关的研究成果稀少且陈旧,尤其缺乏系统性、长序列的河道演变分析;黑龙江防洪抗灾技术经历了“被动”获取、“主动”获取和“超前”获取3个阶段;受限于国界河和高寒地区的双重属性,工程整治使用的防护材料应符合流域特点,工程型式也需尽量简化布置。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河道的整治规划已不再只局限于其基本功能,而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实现人水和谐。本文以上海河道整治为例。分析了现有河道生态上的缺失问题,提出了河道治理建设工程的新思路,展望了河道整治规划进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文章结合一般河道演变与整治工程施工的分析,总结了渭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整治工程施工的特点,提出了施工中若干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及组织管理的思考认识。对类似工程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4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研究的进展、河道整治规划与治理的成就。对存在问题、治江方向与途径进行探讨。认为应加强重点河段治理方向与工程措施的研究,完善工作体制,加快治江步伐。 相似文献
16.
《水利学报》1960,(3)
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进入下游的泥沙量特别高,河床不断堆积抬高,而且坡陡流急,河床变形迅速.洪峰的猛涨猛落,洪汛期和枯水期流量的相差悬殊,以及洪峰与沙峰的不相应性,也使下游河床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调整和改变.这一些流域条件,决定了黄河下游的游盪性河型.只有到了高村以下,由于两岸的地质条件和南北大堤限制了河道的横向发展,河流才逐步向弯曲的外形过渡.黄河下游虽然是一条堆积性的河流,但是在局部地区,在个别时段中,也可能出现相当普遍的冲刷.例如1958年下游的洪水超过了有水文记载以来的记录,在特大洪峰中,三门峡与秦厂之间的区间来水占四分之三左右,这一部分来水含沙量比较低,对干流有稀释作用.经过一个汛期,只花园口三十五公里的河段内,就从主槽中冲去了泥沙2,700万方,从京广铁桥到夹河滩长约100公里的河段内,1958年汛后的谿线比1953年平均还要降低1.2米,冲刷的范围估计已发展到高村以下.在河床普遍刷深的过程中,局部地区冲深达五、六米甚至十几米的,更是屡见不鲜.水文资料的分析结果指出:在上游来沙量偏大,河床普遍淤高的情况下,河势的变化要强烈得多,而在河床普遍刷深的同时,河流外形却变得更为规则,主槽的摆动范围也有所压缩.模型试验的结果,初步指出河床在横向的变化与下泄流量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下泄的清水比下游河槽的平滩流量小得多,河床基本上以下切为主,两岸出现台地.在下切的同时,水流有向弯曲的外形发展的趋势,随着弯顶的下移,河槽逐渐展宽.如果下泄的水满槽漫流,一方面由于流量大,水流冲刷力强,河床下切得更快,而另一方面,水流漫滩以后,对滩岸的破坏力加大,容易冲出串沟,导致主槽较大的摆动,河床开始恢复游盪的特性.这时的游盪强度虽然比以前要弱得多,但是因为下泄的水含沙量不足,滩岸淘刷以后,不能在旁的地方落淤还滩,河身因此迅速展宽.更往下游去,来自上游的清水已经自河床中取得足够的泥沙的补给,含沙量恢复饱和,这时河床不再发生冲刷,横向的变化也和过去没有太大的不同.在壅水段中,泥沙大量停积,河床继续保持游盪的特性,而且河身格外宽浅,水流外形显得更为散乱.由于泥沙在水库进口段的淤积,并使回水迅速向上游发展.河床在纵向上的冲淤幅度可以通过河床变形计算加以预估.按照黄委会所提出的六枢纽方案,将来在各级枢纽之间,都存在着自由段、过渡段和壅水段.自由段的冲刷是由上而下逐步发展的,在同一个地区,冲刷的速率因时递减.泥沙不再运动、全线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历时很久.河床达到平衡以后,自由段的最大冲刷深度在桃花峪下游为10米左右,在其他各个梯级的下游则达到20—30米.这样大的普遍冲刷,再加上坝址附近的局部冲刷,会在枢纽工程的修建中引起一定的困难.黄河下游将来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床的冲刷,非造床质所占的百分比较小,在达到平衡以前,全部沙量约在70亿公方左右,这些泥沙一部分淤在壅水段,一部分引入灌溉渠道.壅水段回水的向上游发展,在河南境内的几个梯级比山东更为显著.下游河道的整治可分近期及远期两个时期,从三门峡水库开始拦洪到桃花峪水库建成以前属于近期,为期约4—5年,桃花峪水库及下游各级枢纽建成以后属于远期.近期的河道整治以防洪为主.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后,三秦区间还可以发生相当大的洪水.从目前情况看,三秦间发生千年一遇洪水时还可以采取措施通过河道排泄入海不开放滞洪区分洪滞洪.将来下游主槽发生摆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特别是在伊洛沁河口以下由于区间洪水尚未得到控制,水流有漫摊的机会,这就更有可能引起河槽的摆动和滩地的冲失.滩地的坍塌和河槽的展宽会使远期的整治工程失去前进的阵地,而且由此引起的河势变化可能会在束窄段的上下游造成新险.因此,近期的整治工程应以束窄游盪区、固定河势、保护滩地为主要内容.今冬明春应继续修筑生产堤,保护滩区农业生产,并束水固槽.黄河上现有节点应加改善,自两岸加固,使其成为真正固定河势的控制段,现有老滩需加维护.滩面的岐流串沟应加堵塞,并在滩地大量造林.关于植树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应尽量利用永定河上的成功经验.整治的重点应放在花园口至高村河段.远期的河道整治应以促使河道向有利方向发展,最后达到全线通航为主.自由段的整治和前期工程并无太大的出入.在枢纽修建的同时,应把壅水区的外形做成枣核形,使泥沙能在库区内均匀落淤,回水不至过份向上游发展.泄洪闸的闸坎应尽量放低,闸门不宜过小,以便在洪汛期中提闸降低水位,清洗库区泥沙.在河南境内的河道坡降达到山东段现有坡降(万分之1.2)以后,就可以进一步束窄河身,考虑全线通航.在治导线的规划和航运断面的设计上,应以山东下游现有的典型弯道作为蓝本,弯道的浅滩段并自两面束窄,使其具有和深潭同样的航深.初步设计的结果,指出将来黄河下游在河道初束窄时,可以通行100—500吨的船只.随着河道的继续下切和坡降的继续变平,航运条件会进一步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8.
黄河河床的演变是挟沙水流与可动性河床相互作用 ,在相互制约下产生不停顿的变形运动。水流作用于河床 ,使河床发生变化 ,河床也作用于水流 ,影响水流动 ,两者是通过泥沙运动作纽带来达到和体现的。河床与水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永远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 ,河床演变规律决定着各种不同类型河床不同河段护岸工程的部位和长度 ,合理的工程布局和长度可以稳定河势。1 黄河河道主槽淤积严重 ,河道变迁频繁 1986年龙羊峡水库投入运行后 ,控制了上游来水 ,洪水来量减少 ,水流挟沙能力减弱 ,河道内主槽淤积严重 ,由… 相似文献
19.
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修建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白鹤镇至高村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探讨了游荡性河道向弯曲性河道转化的可能性。认为经过水库调节后,进入下游的来沙量减少,洪峰削平及中水持续时间加长,有利于游荡性河道游荡程度的降低及向弯曲方向的发展;河道整治工程对于减小河道的摆动强度,稳定流路,促使河道由游荡向弯曲方向发展的作用是显著的。在小浪底水库下泄有利水沙条件下,若能利用现有的河道整治工程,并补充必要的河道整治措施,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有可能逐步转化为象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那样的限制性弯曲河道。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