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家女子服饰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客家民系形成历史入手,以王东的"语言习俗形成说"为标志的民系形成理论为基础(即认为客家民系形成于明代中期),将客家女子服饰演变划分为3个时期并将各时期服饰形制及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第1时期为明代中期至清末,是客家妇女服饰形成阶段,其服装样制与中原基本一致,出现了与南方少数民族相类似的服饰特点;第2时期为清末民初的客家女子传统服饰成熟阶段,客家传统服饰样制与文化特征基本形成;第3时期从民初至20世纪中叶,为客家妇女服饰的消亡期,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并存。  相似文献   

2.
李可 《西部皮革》2023,(23):48-50
披帛作为中国服饰发展史中存在时间较长的服饰品类之一,其在发展演变历程中必然可见多方文脉艺术之缩影。但尽览披帛服饰相关资料,大多数均为披帛文化脉络、具体形制、工艺制造手段的文献,而缺乏从设计美学角度的研究。文章对中国传统披帛服饰造型所蕴含的美学内涵进行分析,以期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具有中式意味的披帛类服饰产品设计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闽东福安、福鼎、霞浦地区畲族女子服饰形制,介绍了闽东畲族女子服饰刺绣、编织的装饰工艺特点,从图腾纹样、几何纹样、花卉纹样、动物纹样和人物纹样等5个方面梳理了服饰纹样的类别及寓意,阐述了闽东畲族服饰传承保护的措施。研究闽东畲族女子服饰艺术特征,对于追溯民族历史记忆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对当代服饰艺术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传寿 《西部皮革》2022,(20):79-81
上古社会至先秦时期是我国服饰的发端与礼仪服饰的建构期。民间服饰则延续上古服饰实用为主的特色,形制简单,并与官方礼仪服饰相区别,成为下层民众适应自然环境与劳作现实的重要见证。民间服饰在上古时期以贯头衣、披单服为主,先秦时期等级制度出现以后,虽然也参与丝织生产,但民间百姓的具体衣着仍是低档的粗布简服。  相似文献   

5.
广西南丹白裤瑶是民族传统传承较好的少数民族之一,至今还保留从种棉纺纱、织布印染到纹绣和服饰制作的技艺。白裤瑶盛装服饰的形制、印染、刺绣图案都彰显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以女子盛装为代表的服饰印染技艺,较全面地体现了白裤瑶服饰民间印染技艺。  相似文献   

6.
廖江波  李思媛 《丝绸》2022,59(1):141-148
明代是棉织物崛起,麻葛服饰走向回落的节点。文章基于文献与文物的视角,追溯明代麻葛服饰演变的历程,考证其服饰形制特征。研究认为:明代初期,朝廷政令大力推广棉植业,加之棉织物功能性和经济价值同麻葛织物具有比较优势,使其在棉与麻的产业博弈中胜出。明代中晚期,市民阶层僭越逾矩,竞尚奢华之风盛行,在放弃麻葛布衣作为平民视觉符号的同时,加速了麻葛业的衰落。仅从有限的明代麻葛服饰实物考证来看,明代初期麻葛服饰品类广泛,明中晚期其仅局限于单衣夏服或赐服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杨木子  侯东昱 《西部皮革》2023,(22):139-141
文章通过对人类历史长河中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进行横向研究,对比分析这两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审美特征、女性服饰与男性服饰的形制以及服饰面料色彩和纹样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最后归纳总结出两个时期服饰的文化差异及深层审美内涵,便于人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化自信、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态度对待服饰差异,促进中西方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朗利夫女子服饰沙龙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全球采购制度经营其服饰产品.把真正有品位的、适合沙龙会员的产品引入店中.保证了所售服装产品与欧洲的同步流行.让每一位光顾的女士不仅能够购买到让自己心仪的漂亮服饰.更可以让自己站在国际时装潮流的尖端.尽情享受周围人投来的羡慕目光。  相似文献   

9.
韩国“打歌舞台”作为韩国唱跳组合型艺人打歌最常见的方式,是“韩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歌舞台”的放送,全球观众可以接收到不同韩国艺人组合的表演、服饰造型等视觉信息。艺人的打歌服饰造型也成了韩国流行时装文化的符号之一。近年来,在这些“打歌舞台”的服饰造型中,出现了“衣重构”现象。以运用了较多“衣重构”服饰改造手法的韩国新生代女子唱跳组合为例,在服饰设计、韩国流行音乐文化、流行服饰文化等研究视角下,将“衣重构”现象分成衣加、衣减、衣变3类。对这些“衣重构”现象和新型穿戴方式进行举例和分析,观察其在艺人造型、舞台表演中的作用,从而探讨这些服饰造型产生的否定、批判、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张焱维  刘瑜 《丝绸》2020,57(2):78-82
间裙是中国隋至初唐时期女子的典型流行服饰之一,也随着隋唐时期的中日丝绸之路传播至日本。文章通过对日本奈良中宫寺藏天寿国绣帐、高松冢“飞鸟美人图”、正仓院藏间裙及奈良药师寺藏吉祥天画像等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间裙进行分析,研究此时期的间裙款式、色彩、形制,并结合初唐遗存的间裙图像及文献等资料,归纳了此时期中日间裙的异同点。可以发现,日本奈良时代作为“唐风时代”,一方面对唐朝制度及服饰进行了模仿,一方面存在本土化的革新,这也印证了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服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纳西族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及实地调研的方法,深入探讨了传统纳西族服饰发展历程、文化内涵及形制特点,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曹琪  李欣 《西部皮革》2024,(3):149-151
魏晋时期,儒学统治地位动摇,为外来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佛禅中理想化的审美追求促进了披帛的发展,开始广泛出现于壁画之中,直至唐代才在世俗女子的服饰中流行。披帛作为唐代女性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宫廷、贵族女性和乐舞伎之中,承担着重要的装饰及审美功能,是女性身份的一种社会标志。唐王朝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服饰文化的进步,推动了披帛的流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国历代女子服饰,唐代女子服饰无疑是最亮眼的一朵瑰丽之花.唐代女性在其政治开明、国富民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里,服装追新求异,诞生了无数女性形象,是女子服饰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也为后人设计唐代风格服饰提供了广阔的素材.本文从分析唐代女性服饰的典型特征、服装样式和审美入手,以影视剧中的经典唐代女子形象为案例,分析影视...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阐述明代赐服及服饰元素的基础上,设计了明代赐服元素系列服饰,旨在提供符合现代审美、适合日常穿着且含有明代赐服服饰元素的服装。  相似文献   

15.
梳理了泉州戏剧及其服饰的发展变迁轨迹,从服饰形制、纹样特色、刺绣装饰等方面解读了其文化内涵,以期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和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邢琳  杨爱芹 《丝绸》2020,57(3):71-76
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文化融合,各地出现了多种阶段性、地域性服饰风格。为了还原河北地区在北朝时期的女性服饰体系,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文章以河北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葬中出土的壁画、陶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对比、结构可行性分析等方法,揭示这一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款式特征。研究表明: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地区"汉化胡服"较为流行,曾出现过15种女子服饰款式和5种首服样式,为梳理河北地区地方服饰发展脉络及华北地区服饰文化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宋代典型服饰以简约清雅的审美特征在中国服饰史上独树一帜,其审美精神、形式要素在当代传承创新中有着重要价值。以宋代仕女画中的服饰图像为例,文章与传世文物服饰进行对比,分析了宋代女性服饰的样式与形制特点,从美学的角度总结提炼了宋代服饰蕴含的线性美、峭窄美、层次美,在分析提炼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开展了宋韵服饰的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8.
明代婚礼服饰形制、图案纹样、色彩等方面都蕴含着形式美的规律、法则,从中可透视出中国古代汉民族丰厚的审美意象。本文通过论述明代婚礼服饰的审美特征,解析明代婚礼服饰的传承价值,实现了多学科交叉的人文艺术视角下明代婚礼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相似文献   

19.
宋德风  兰月  吴波 《西部皮革》2022,(20):85-87
中国传统服饰拥有悠久的历史,婚礼服饰则是各个时期最正式、最隆重的服饰之一。中国婚礼服饰制度起于周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礼服体系。近年来传统服饰文化逐步回归大众视野,传统婚礼服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但是,现在人们对传统婚礼服饰了解较为片面。基于此,文章以时间为轴,对传统婚礼服饰的形制变化进行叙述,探究其演变过程,希望为大众了解中国传统婚礼服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吴尚 《纺织科技进展》2010,(4):75-76,79
对服饰流行的3种传播理论即西梅尔的“下滴论”、水平流动论和布伦伯格的下住文化层革新论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服饰流行的进程,将服饰流行按其进程分为4部分:服饰面世,高端采纳,大众传媒推动,掀起流行风潮。在此基础上,指出服饰流行内部机制在当代服饰营销和消费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