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泌阳凹陷深层系油气成藏样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泌阳凹陷深层系油气藏主要发育于该凹陷东南部深凹区的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其成藏样式可分为安棚-赵凹型和下二门型两种主要类型。安棚-赵凹型油气藏样式的最大特点是油气具3期充注过程,且以中、晚期为主成藏期。下二门型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形成→破坏→再形成的过程,核桃园组一段和廖庄组沉积时期形成早期背斜油气藏,但在廖庄组沉积末期,因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藏遭受改造或破坏,至上寺组沉积末期,形成现今油气藏格局。除上述两种主要样式外,该区还可能存在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和深盆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Fula凹陷Fula油田是苏丹Muglad盆地主要的产油气区之一。Fula凹陷经历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末和第三纪3期裂陷作用,第一裂陷期沉积的AG组泥岩为主力烃源岩;Aradeiba组、Bentiu组、AG组上段是主要含油层系;反向断块(断鼻)是主要圈闭类型。深切入AG组的大断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Aradeiba组泥岩的侧向封堵是形成Aradeiba组和Bentiu组油藏的关键控制因素;AG组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带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AG组上段泥岩对储集层的侧向和垂向有效封堵是形成AG组油气藏的决定性控制因素。Aradeiba组油藏为单一的层状油藏;Bentiu组油藏油水分布比较复杂,油水界面倾斜;AG组油气藏为层状油气藏,纵向上存在多套油气水系统。图7参13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含油气盆地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在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下伏油气藏分布区、下伏油气藏断盖配置不封闭区、上覆油气藏断盖配置封闭区和油气沿断裂运移有利部位,四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至大磨拐河组形成油气藏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贝尔凹陷霍多莫尔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藏油气至大磨拐河组中形成油气藏的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霍多莫尔鼻状构造核部的3个局部区内,有利于断裂输导南屯组油气藏油气至大磨拐河组中形成上覆油气藏,与目前贝尔凹陷霍多莫尔地区大磨拐河组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裂输导形成上覆油气藏有利部位是可行的。研究方法对含油气盆地断裂输导形成的上覆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盖层是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之一,其微观性质和区域分布特征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在统计了西湖凹陷24口钻井的泥岩厚度数据和30个泥岩样品微观物性分析数据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尺度上对平湖组和花港组盖层性质及分布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西湖凹陷存在平湖组和花港组上段两套区域盖层,具有平面连续性好、单层泥岩厚度大、泥岩含量高等特征,其排替压力较高,微观封闭性好。研究发现,单个油气层的直接盖层厚度一般为1~5 m,说明较薄的泥岩也可以作为局部盖层有效封盖油气。断层对区域盖层的影响主要受控于地层中单层泥岩厚度和泥岩含量,当二者都较高时,断层起封堵作用,与区域盖层一起形成断圈油气藏,而当二者较低时,断层对区域盖层产生破坏,只能形成自圈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的烃源岩主要是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三段的暗色泥岩砂泥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77%,干酪根为Ⅰ型和Ⅱ1型;储层以下第三系核三段细砂岩为主,孔隙度一般20%~35%,渗透率(150~900)×10-3μm2;油藏类型以断块油藏、断鼻油藏和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北部斜坡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演化、断裂发育、沉积相和温压场流体势控制,构造演化和流体势控制油气的运聚方向,断裂和砂体的展布控制油气运聚模式和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6.
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结合东濮凹陷地质特点,探讨研究了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东濮凹陷油气源岩发育,泥岩裂缝发育,泥岩裂缝油气成藏有着较好的成藏条件,是一种新的油气藏类型,有着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对泥岩裂缝油气藏在东濮凹陷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指出高压区及超高压区,盐岩分布区,构造转换带是寻找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层系上,沙三^2-4是勘探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层系,一些稳定的泥,页岩标志层也是寻找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7.
张店-白秋地区地处南阳凹陷北部斜坡内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区内发育不同期次、不同走向的断层,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复杂断鼻、断块圈闭;牛三门生油次凹核桃园组暗色泥岩是该区主力烃源岩,砂层和活动断层是该区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砂体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不同沉积微相砂体的物性差异以及断层的分布是该区油气运移和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江凡  刘喜欢  陈岭 《海洋石油》2007,27(2):6-10
M8构造位于迈陈凹陷东部陆上部分,详细剖析该构造的油气藏特征对认识迈陈凹陷石油地质条件及指导下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该构造是受M3断层控制的一个含油断鼻构造,通过对该构造生、储、盖层及油气运聚条件的分析,认为油源为流沙港组烃源岩;烃源岩整体大量生排油气应在中新世以后;流二段及流三段上部的暗色泥岩与流三段砂岩形成较稳定的下储上盖的组合;圈闭具有形成早、继承发育的特点。综合分析及结合邻区油气藏的特点认为,M8块油气藏应为主要受断层控制的层状构造油气藏,进而总结出了迈陈凹陷东部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海安凹陷位于苏北盆地东南部,受多条二级断层的分割,凹陷呈现多次凹的构造格局,导致油气资源平面分布比较分散,油气藏规模较小.次凹斜坡和隆起带等正向构造背景控制油气聚集,断层控藏作用显著.由于断层活动期早于油气大规模运聚时期,且主力储层泰州组一段又为厚层泥岩覆盖,致使凹陷内的油气主要沿泰州组一段储层发生侧向运移并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为残留海相凹陷,近年来多口井在石钱滩组获高产天然气,且凹陷各部位不同层系均见到油气显示,揭示了其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及全油气系统特征。基于地震、钻井、测井、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石钱滩凹陷形成及演化、全油气系统形成条件及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晚石炭世的北天山洋壳俯冲及海水侵入,使得石钱滩地区发育陆源供给的海相中等—优质烃源岩,该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储集层类型齐全,发育石炭系火山岩、石钱滩组海相碎屑岩和二叠系金沟组陆相碎屑岩,在这几类储集层中均有油气成藏;受石钱滩组烃源岩生烃演化及多类型储集层特征的控制,形成了凹陷区页岩气藏—斜坡区致密油气藏—高部位常规油气藏的分布模式,具有非常规油气藏与常规油气藏有序共生的全油气系统特征。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针对石钱滩凹陷,应在近源斜坡区寻找致密油气藏,在源上断阶带及构造高部位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及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在源内寻找海相页岩天然气藏;北疆石炭系近源有利岩性相带、山前冲断掩伏构造、盆内古隆起和斜坡区是有利的勘探区域,应围绕凹陷区页岩油气藏、环凹陷区致密砂岩油气藏、高部位常规油气藏和隆起区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展开勘...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地区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梨树地区是发育在前中生代变质基底之上于晚侏罗-中白垩世形成的多层叠置的断-坳型盆地。十屋断陷中生界总厚近10000m。五家子组为主要烃源岩,泉头组砂岩为主要储集层,长期在杨大城子古隆起控制下形成的各类圈闭为重要的油气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2.
东营、潍北盆地位子山东省北部,两个盆地内已知第三系天然气藏的分布从盆地内部到边缘呈4个环形带。首先是盆地内部的深层原生天然气藏带,其气藏是深层生油岩进入生气门限温度后,在洼陷内形成的原生气藏,这种气藏的天然气的δ13C1值较重,为-37.87‰;其次是盆地中部和边部的中内环带溶解气藏、中外环带气顶气藏和外环带浅层气藏带,这3种气藏均是生油岩进入成熟生油门限温度后生成的油气运移至盆地不同构造部位圈闭中聚集成藏的结果,由于地饱和压差从盆地内部到边缘逐渐变小,故使油藏中的溶解气脱出程度不同.从而出现前述3种不同天然气产状的气藏,因为它们都是油型气,所以其δ13C1值很相近,为-50.4‰~53.0‰。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东部是一个新含油气区。主力生油层为上二叠统、油气分布受晚古生代拗陷的控制。被隆起分开的北部大井拗陷和南部昌吉拗陷东段,表现为两个独立的含油气单元,类似于两个独立的合油气盆地,油气分布的方式各不相同。 北部大井拗陷为自生自储型含油拗陷,平地泉组(P2p)是唯一的自生自储自盖的含工业性油气的地层单元。拗陷中心就是生油中心。在生油中心内,中等隆起幅度的共成熟型背斜,是最有利的含油圈闭。岩性因素亦不可忽视,属典型的构造—岩性油藏。油水界面参差不齐,而压力系统一致。 南部昌吉拗陷东段则属他生他储型含油拗陷,含油地层单元多,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很复杂。二叠系生油层的平面厚度变化大,且进入成熟门限的时间先后不一;其中缺乏孔隙性砂层,排烃不畅,油气运移难受大;主要生油中心仅限于山前的狭长地带,早燕山运动以后,回返隆升成剥蚀区,失去了油源区的意义。中生界煤系在拗陷西部也可生油。从北三台南坡至阜康断裂下盘,油气来自山前生油中心,形成于白垩纪前,以残余油藏的稠油为主,部分为迟到油气。吉木萨尔凹陷内的重粘油,来自凹陷內低—未成熟的生油岩。北三台北断鼻的油气来自阜康凹陷北部的二叠系,是经二次运移的异地油,保存好,不是残余油藏。北三台西坡的油气以低密、低粘为特点. 是来自阜康凹陷的晚熟晚到油气, 也不是老油试破坏后的残余。预计还可能在北部五彩湾及火东两个负性构造区找到一些小型油气藏: 南部在阜康断裂带有潜力, 可惜都是些分散的中小型复杂油气藏; 吉木萨尔凹陷不可忽视: 北三台西坡的晚期油气藏很重要, 有可能使南部局面改观。  相似文献   

14.
湘中坳陷是雪峰古陆东侧石油普查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大地构造上属南华准地台的一部分。加里东运动回返后,在几乎整个晚古生代,是一个相对稳定沉降的坳陷。中泥盆统棋梓桥组(D2q)、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及锡矿山组(D3x)、下石炭统岩关阶(C1y)及大塘阶(C1d),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沉积厚达3000—5000米。见油气苗及井下气显示多处,反映了地史发展过程中有过油气的生成及一定的成油地质条件。印支运动使上古生界及中下三迭统产生褶皱,印支、燕山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对油气聚集、再分配及加剧油气演化,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昌凹陷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的珠三坳陷,呈NE—SW走向,为一“南断北超”的新生代箕状断陷,特点是烃源岩复杂、油气类型多样且分布复杂。研究表明:类型多样的烃源岩、差异性的热演化程度、复杂的油气成藏类型,是文昌凹陷油气类型多样且复杂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文昌凹陷发育文昌组、恩平组“两套四类”烃源岩,即文昌组中深湖相偏腐泥型混合型、文昌组滨浅湖相偏腐殖型混合型、恩平组滨浅湖相腐殖/腐泥混合型和恩平组河沼相腐殖型烃源岩,分别具有不同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综合盆地模拟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对文昌凹陷油气的来源及其成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文昌B凹陷深部文昌组中深湖相偏腐泥型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珠三南断裂向上垂向运移进入珠海组储层中聚集成藏,文昌19?1构造南部的W1井、W2井、W3井及北部的W4井原油均为典型的中深湖相原油;文昌19?1构造的W5井和W6井原油来源于文昌组中深湖相和滨浅湖相烃源岩的混合成因;文昌19?1构造北部的W14井恩平组原油充注时间为8.7~1 Ma,来源于文昌组滨浅湖相偏腐殖混合型烃源岩。文昌A凹陷中心区域W15井珠海组三段原油主要来源于恩平组烃源岩,油气充注时间约为4.1~0.2 Ma。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19?9构造首次在珠三南断裂带西段古近系恩平组获得商业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多源供烃、复合输导、多期运聚、复式成藏”的模式,提升了文昌组滨浅湖相偏腐殖混合型源岩作为重要烃源岩供给油气的贡献比例,开拓了新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6.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作用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发育有岩性、背斜和断块3类油气藏。对于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油气藏来讲,上翘尖灭砂体与鼻状构造背景的构造等高线近于正交,形成了大面积砂岩上翘尖灭或侧缘上翘尖灭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大体有3期油气充注,但以中晚期充注为主。背斜油气藏油源为核桃园组二、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先后沿层状砂体向下二门背斜运移并聚集成藏。廖庄组沉积末期是古背斜+岩性油藏形成期;上寺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改造了早期油气藏,并形成了新的断层+岩性油气藏。北部斜坡因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活动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复杂断鼻、断块圈闭。此类油气藏油气源自南部的深凹,廖庄组沉积前由深凹向北作侧向运移,廖庄组沉积后经断层向浅层运移,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预测凹陷南部断裂陡坡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地区,东部是寻找背斜油藏的有利地区,北部斜坡带是断块油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泌阳凹陷古城油田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泌阳凹陷古城油田油气成藏条件及其空间配置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油气成藏期,结合生烃史模拟、油源精细对比和构造演化史分析结果,分析油气运移充注方式,剖析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古近系核一上亚段至核三下亚段生成的大量低成熟油气缓慢向古城鼻状构造充注,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第一期充注成藏);早喜马拉雅期(古近纪廖庄期末构造抬升期)构造运动造成区域性地层抬升剥蚀和大量断层活动,导致早期古油藏的破坏和核三上亚段生成的成熟油气大规模快速充注,驱替核三下亚段生成的油气,形成了大量断块、断鼻油气藏,奠定了现今古城油田油气分布格局(第二期充注成藏);晚喜马拉雅期(新近纪凤凰镇末期)构造运动导致第一、第二期形成油气藏的调整和少量高成熟油气的再次充注,形成了现今的古城油田(第三期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8.
包友书  王永诗  李政  张守春  朱日房  吴连波 《石油学报》2021,42(12):1615-1624,1639
轻质油和凝析气是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深层勘探的重要目标,为明确其成藏条件,系统分析了其烃源岩特征、油气相态演化规律、油气藏流体特征、储层成岩作用、烃源岩排出酸性流体特征及其对储层成岩的影响.研究表明,济阳坳陷沙四段烃源岩为盐湖—咸化环境沉积,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生成油气相态演化分为4个阶段:常规油(...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油气差异分离现象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 《石油学报》1985,6(4):13-22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油气区含油极为丰富的盆地之一,主要成油旋迴是渐新统沙河街组。整个盆地的油气藏有其特点,低饱和的油藏是在中等深度范围内,而高饱和油藏、油气藏及气藏只出现在浅部。中等深度1800~3200米内的独立油藏,全部都是低饱和油藏,至今未发现过一个气藏,饱和压力一般小于110大气压;大约在1800米以内的浅部,饱和压力值高达170大气压,有的不到100大气压,油藏伴生气藏,个别有纯气藏。大量资料说明东营凹陷深部油藏与浅部油藏基本上来自同一油源,由于构造破坏作用,使深部油藏转移到浅层。本文介绍东营凹陷在断裂活动强烈、垂向运移明显、溢出点位置不固定的条件下,差异分离作用的特点,据此可大致计算出油气聚集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