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区延长组油层中高阻油层和低阻油层并存,低阻油层也可形成高产。仅依靠传统的油层识别和勘探方法将会低估或遗漏掉该类油层。对该区低阻油层成因的分析,作者认为。高束缚水饱和度是形成相对低电阻率油层的主控因素,高矿化度泥浆侵入和导电性矿物的存在也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泥质附加导电性和高放射砂岩的存在对地层电阻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渤海新近系油田发育大量低阻油层,低阻成因复杂,为了解决传统电性饱和度模型计算精度较差的问题,开展了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及相适用的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复杂孔隙结构中小孔隙导致的高束缚水饱和度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一种重要因素;针对高束缚水饱和度引起的低阻油层,通过核磁共振与常规测井建立的核磁–双孔隙介质高束缚水饱和度...  相似文献   

3.
海相油气藏的油层与水层电阻率对比度低,直接用阿尔奇方法难以实现对其束缚水饱和度和含水饱和度的精确计算。为了解决该问题,从地质因素分析入手,根据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探索海相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并在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储层饱和度精细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海绿石的束缚流体特性和附加导电性,是导致其形成低阻油层的主控因素;基于主控成因的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和基于导电因素校正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所得出的低阻油层的饱和度,与岩心压汞实验分析得出的束缚水饱和度进行对比,吻合度较高。将基于导电因素校正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应用于Oriente盆地海相砂岩低阻储层综合评价中,提高了解释符合率和储层参数解释精度,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验证了该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低阻油层的成因和类型复杂多样,测井响应特征难以与水层进行区分,深入分析低阻油层成因并采用有效的方法识别低阻油层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岩心与测井资料,从构造作用、沉积环境、成岩机理等宏观方面,以及束缚水饱和度、黏土附加导电性、地层水矿化度等微观方面入手,对形成低阻油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了高束缚水饱和度是导致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将岩心、测井资料、试油试采结果相结合,总结形成了适合油田评价的邻近水层对比法、束缚水饱和度对比法的定量识别模式,以及横向对比法、交会图识别法和辅助识别法的定性识别模式,利用定量和定性评价技术对渤海旅大A油田低阻油层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精度达到90%以上,并且成功应用于该油田的生产挖潜实践中,新增低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400×104m3,对类似油田低阻油层的挖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陕北三叠系延长组低阻油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小莉 《测井技术》1999,23(4):276-278,287
陕北三叠系延长组中存在两类特征不同的油层,即高阻油层和低阻油层。根据导电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低阻油层的形成原因。认为低阻油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岩性、物性、水性、含油性及圈闭类型等。  相似文献   

6.
陕北三叠系延长组低阻油层特性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小莉.陕北三叠系延长组低阻油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分析.测井技术,1999,23(4):276~278陕北三叠系延长组中存在两类特征不同的油层,即高阻油层和低阻油层。根据导电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低阻油层的形成原因。认为低阻油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岩性、物性、水性、含油性及圈闭类型等。  相似文献   

7.
根据华152井区下沉油层区与低阻油层区的实验资料、电性响应、试油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形成低阻的主要因素,是高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进而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继华  陈政  毛志强 《石油物探》2011,50(3):247-251
莫西庄地区侏罗系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阻、强亲水特征。低阻油层饱和度评价是当前测井评价难题,而低阻油层成因分析是饱和度评价的基础。通过研究区储层粘土类型和粘土含量分析、多矿化度岩电分析实验、泥浆滤液侵入对地层电阻率影响的数值模拟、储层微毛细管发育情况及其它地质特征的深入研究,综合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地层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毛细管发育导致的高束缚水饱和度是造成本地区油层低阻的主要原因。根据微毛细管发育的低阻油层特征,分别采用导电岩石骨架(CRMM)模型和Archie公式对本地区低阻油层含水饱和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CRMM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地层真实情况吻合更好。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侏罗系三工河组低阻油层广泛分布,油水界面不清晰,油层形成机理复杂,识别难度大。根据玛湖凹陷侏罗系三工河组油层地质特征,结合化验分析、试油试采、录井、测井等资料,系统剖析油层低阻的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三工河组二段储集层岩屑以凝灰岩为主,压实与溶蚀作用使储集层微裂缝和微孔发育,储集层孔隙结构复杂化,束缚水饱和度偏高;束缚水饱和度偏高和地层水矿化度高是三工河组油层低阻的主要因素;储集层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和伊蒙混层为主,为油层低阻的次要因素。该研究成果在研究区油层识别中应用效果良好,为玛湖凹陷三工河组低阻油层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渤海LD油田馆陶组与东营组中均发现与相邻水层电阻率相近的低阻油层,仅从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上难以和水层进行区分。在现有常规测井、核磁及成像测井、钻井取心、生产动态等资料基础上,结合沉积、油藏等地质综合研究成果,进行低阻油层成因和机理分析,认为LD油田馆陶组与东营组低阻油层主控因素不同,馆陶组低阻油层的形成是因蒙脱石为主的黏土矿物导致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所致,而东营组低阻油层主要受岩石组构变化、砂泥岩混积作用的影响,导致储层孔隙结构变差,从而形成了较高的束缚水饱和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种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低阻油层测井识别和评价新方法,即相关法、重叠法和图版法,综合应用这3种方法可以定量识别低阻油层,从而有效指导油田低阻油层的评价和开发生产。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在黄河口凹陷南部缓坡带馆陶组获得了一系列的油层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低电阻率油层,且存在高产能的低电阻率油层,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由于低阻油层与水层电阻率相当,给测井评价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综合岩心、薄片等资料,从粒度、泥质含量及黏土矿物、孔隙结构、束缚水饱和度、导电矿物等5个方面对该区馆陶组低阻油层微观成因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低阻储层段与正常储层段多方面的对比,得出研究区岩性细、泥质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高束缚水饱和度是影响该区储层低阻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低阻的宏观地质成因,认为该区馆陶组低阻油层的形成在地质上受研究区内沉积背景及成藏动力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陆梁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的地球化学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阻油气层是指油气层的电阻率指数小于3.0,含水饱和度大于50%,或者说油气层的电阻率小于本油区正常油气层电阻率的下限值,这类油气层在我国很多油田均有发现。因引起低阻油气层的因素很多,如储层岩石中的导电矿物质量分数、储层孔隙结构、地层水矿化度及泥浆侵入程度等,给测井解释带来很多困难。以准噶尔盆地腹部陆梁油田白垩系油层为例,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如饱和烃色谱、沥青"A"质量分数、储层荧光及储层物性来识别油气层,它避开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只与储层流体的化学性质有关,可用于低阻油气层及薄油层的识别。  相似文献   

13.
电法测井受井身环境制约,对岩性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含油饱和度评价常使用的Waxman-Smits以及双水模型的众多参数无法量化,而难以推广。影响含油饱和度的因素分别是油藏高度、岩石物性、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从油藏流体饱和度形成条件入手,构造孔隙结构系数(孔隙度、渗透率及胶结系数的函数),分析大港油田现有岩电资料及毛管压力分析资料.应用含油高度、油水密度差以及岩石物性等资料,建立了纯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统一解释图版。实践证明,该解释模型不仅适用于准确求取低电阻率岩性油藏的含油饱和度,也适用于研究非低电阻率碎屑岩油层含油饱和度。图5表1参4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侏罗系局部发育低阻油藏,但由于其成因机理尚不明确,传统的方法难以识别。根据砂岩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钻井、录井、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总结姬塬地区侏罗系延9低阻油层的成因。结果表明,地层水矿化度高是最主要的成因;岩石颗粒细导致束缚水饱和度高、构造幅度低致使油水关系复杂是次要成因;储层的弱亲水性和填隙物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形成邻近储层电性对比法、电阻率-含油饱和度交会图版法和综合含油指数法3种针对低阻油层的识别方法,提高了低阻油层识别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W油藏Z1油组为高孔低渗低阻油藏,低阻油层的地质成因复杂多样。该文针对Z油组的储层发育特征,统计了储层的不动水饱和度,分析了低阻层段Z1油组的高不动水饱和度的成因,以及不动水饱和度与油层电阻率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形成低阻层段Z1油组高不动水饱和度主要原因是储层细颗粒含量高,储层孔隙结构差、细微孔喉体积百分数高,以及岩石的亲水性。地层电阻率随着不动水饱和度的增高而降低。因此,高不动水饱和度是影响W油藏Z1油组低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分析新疆塔北地区碎屑岩储层低电阻率的影响因素出发,认为储层电阻率低主要是在高矿化度使电阻降低的基础上,泥质等造成的微孔隙较多,进一步降低了电阻率,缩小了气层和水层的电阻率差别,较多的微孔隙是造成气层和水层电阻率差别小的主要原因。据此,建立了含有自由水和束缚水的低电阻储层“双水导电模型”。根据该模型,在参考现有饱和度方程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塔北地区实测电阻率资料情况和侵入特性,从推导纯地层饱和度模型出发,建立了适合该地区含泥质碎屑岩低电阻储层的饱和度方程,并利用计算机系统计算了包括束缚水饱和度、可动水饱和度、可动烃饱和度和不可动烃饱和度等饱和度数据,能有效地用于低电阻储层流体性质判别,为低电阻储层识别、储量计算提供可靠参数和科学依据。最后给出了利用饱和度数据判别低阻储层流体性质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毛细管理论在低阻油气层油气运移与聚集机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油气在地层中的势和所受到的力理论,认为油气在运移与聚集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力为重力和围水压力变化引起的力,而毛细管压力则主要起阻力作用.毛细管压力与储层的孔喉结构、排替压力和油气可进入的孔喉多少有直接关系,所以它对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毛细管理论,依据油气在低电阻率储层中运移和聚集的特点,阐述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形成机理.由于毛细管压力的作用,如果距离油源较远、油气源中的油气不丰富、储层岩性细、孔隙结构复杂、垂向上物性好的储集层发育较多或单层储集空间足够大等均会导致低电阻率储层中的微中、小孔隙中的水无法排出,致使储层不动水含量过高,从而显示油气层的低电阻率特征,即高含水饱和度是引起油气层电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车2井区齐古组油藏,储层粘土矿物含量相对较高,具有强水敏低电阻出油的特点。分析了低阻出油的原因,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引入了变地层水电阻率,油层识别图版引入了Rw/Rt参数,解决了“低阻油层”识别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降低了利用电阻率识别油气层和水层的分辨率,给测井解释带来较大的难度。新疆塔北地区中新生界的泥质砂岩油气储层主要为灰色细、中-粗泥质砂岩,其孔隙性和渗透性好,并且储层厚度大,是值得重点研究的层段。该层段有二类油气储层(一般油气层和特殊油气层),基本上都属于低电阻率油气层,尤其是特殊油气层,电阻率(0.4~1.5 Ω·m)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为了利用测井等资料评价新疆塔北三叠系低阻油气层,文章在分析和研究测井曲线、岩心分析资料的基础上, 提取水层、油气层测井曲线以及储层物性特征,剖析了低阻油气层成因是高矿化度地层水、高束缚水饱和度、微孔隙发育,而泥质导致油气层电阻率减小是前三个成因的综合反映。利用建立的泥质砂岩储层导电模型,通过导电模型计算含水饱和度以及相关的储层参数来区分油气层与水层,其研究成果与试油结论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