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隧道围岩分级的未确知均值聚类分析模型。针对隧道围岩分级判别中等级评价中许多不确定性影响因素,选用岩石等级、风化程度、岩体弹性纵波波速、岩体结构、地质构造影响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地下水情况等7个指标作为隧道围岩分级的判别因子;以20组隧道围岩实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建立各评价因子的未确知测度函数,用各分类样本平均值表示其分类中心;根据信息熵理论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等级判定;用建立的模型对20组实测数据逐一进行回检,正确率为100%。将建立的模型对待分类的10  相似文献   

2.
常桂英  周书敬  薛俊锋 《山西建筑》2007,33(25):265-266
在未确知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监督模式识别模型——未确知C—均值聚类,对其基本思想及分类准则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一具体实例验证了此模型应用的可行性,以推广该算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混凝土施工故障诊断的未确知均值聚类模型,从泵送施工故障、搅拌机故障、运输机故障、振动器故障四个方面选取10个因素作为诊断故障的考核指标。充分利用混凝土施工已有安全信息,根据工程施工的历史实例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将所建立的模型应用到某工地的诊断实例中。研究结果表明:诊断结果和实际情况完全吻合,通过对潜在故障的诊断,可以避免排除故障时的盲目性,做到有针对性地排除故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验证后,可以在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了砂土地震液化判别和液化势分级的未确知均值聚类分析模型和方法。针对砂土地震液化评价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影响因素,选用地震震级,地面地震加速度幅值,标准贯入击数,比贯入阻力,砂土相对密实度,砂土平均粒径和场地地下水位等7个评价指标作为判别因子;选用17个砂土样本作为训练样本,建立各评价指标的未确知测度函数,以样本中的各评价指标数据的平均值表示其分类中心;利用相似权赋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未确知测度距离判别地震液化等级;根据建立的模型对训练样本回判,回判正确率为94.12%。将建立的模型对20个测试样本进行判别,将判别结果与地震液化的实际情况、BP神经网络和SOFM神经网络等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该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实测结果,以及BP神经网络、SOFM神经网络等方法的评判结果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层建筑的火灾防控难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针对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能力风险评估中评估指标获取不科学、指标体系差异大的问题,运用典型火灾事件分析法,结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科学获取影响高层建筑防火能力的12个主要不确定性风险因素,构建了更为科学的高层建筑防火能力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未确知聚类理论,构建了基于未确知聚类的高层建筑防火能力风险评估模型。并以8栋典型高层民用建筑火灾风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成果表明,该风险评估系统可行有效。研究成果可为高层民用建筑火灾风险防控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强混凝土的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强度的预测是一个动态性的系统工程。建立了高强混凝土强度预测的未确知聚类的预测优化模型。并将未确知聚类预测优化模型计算的强度结果与实测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一致,说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为以后高强混凝土强度预测提出一种新方法和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遗传算法的岩体结构面的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岩体结构面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避免了人为划定分类界限的主观性,解决了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局部最优的弱点。同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应用该方法进行结构面产状分类的具体步骤、参数选取、分组有效性和优势方位判定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万正义 《混凝土》2011,(7):39-40,52
混凝土抗渗性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耐久性,为解决传统试验方法耗费大量时间的不足,提出用未确知判别分析模型对多种配合比的混凝土进行渗透性仿真计算.该研究成果可以减少混凝土试配次数,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此模型的可靠度很高,可以用于混凝土渗透性的设计及评估.实例分析表明,建立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RCC施工质量的影响众多因素,依据RCC施工的特点建立了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信息熵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未确知测度理论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0.
冯博  卢国胜 《山西建筑》2010,36(34):80-82
将岩体作为一个灰色系统,用灰色聚类法对其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计算出各聚类对象的聚类系数,最后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聚类对象所属的类别,并以西峡马家梁危岩体为例,验证了应用灰色聚类法对岩体危险性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岩体质量指标BQ的岩质边坡工程岩体分级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线路工程上具有普遍性的岩质边坡,因数量多,范围广,工程勘察深度相对较浅。依据规范的测试和试验,建立一种基础性岩体质量评价方法,实现边坡工程岩体分级,并根据行业要求与经验提出支护措施,对提高岩质边坡工程设计与施工的科学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现有的《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没有涉及边坡工程岩体分级,在深入研究和系统消化边坡工程岩体分级成果基础上,提出基于岩体质量指标BQ的岩质边坡工程岩体分级方法(简称BQ-RSlope方法)。该方法在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基础上,考虑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结构面类型与延伸性、结构面产状与坡面间关系以及边坡内地下水发育程度等影响因素,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进行修正,由此确定边坡工程岩体级别,并给出各级别边坡工程岩体自稳能力的评价。结合4个边坡工程10个坡段的应用性验证,表明依据文中方法获得的各边坡坡段的岩体质量分级以及该基于质量指标对边坡稳定性的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总体相符,提出的依据BQ的岩质边坡工程岩体分级方法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2.
张华 《广州建筑》2006,(5):49-51
本文主要介绍地铁隧道围岩分级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在勘察阶段地铁隧道围岩分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多不良地质体存在条件下,不同建设阶段岩体质量级别判别结果常会出现较大差别,成为岩石工程建设中争论焦点之一。岩体质量分级可给出相应力学参数,但对复杂地质体的变形破坏模式难以区分,影响到合理的开挖和支护方案的制定。结合岩石工程目标,在地层岩性对比和相应物理力学特性区分基础上,划分出的工程地质岩组,成为了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分区和工程规划的重要基础。在岩石地下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还需有岩体质量分级作为依据。前者是以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观点为基础的较大范围的定性分类,抓住地质体关键内因之一的岩体地质建造和构造改造来分类,有利于得出相应变形破坏模式;后者以单指标或多指标来计算评判岩体质量好坏,包括了工程岩体本身和所处地质环境因素。在岩石工程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它们的依据和应用各有所长,对工程地质问题的大尺度超前预报和工程设计起着不同作用,而又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结合起来运用可发挥合理解释变形破坏模式和对比不同阶段判别结果的工程效果。结合雁门关隧道工程,给出它们的应用情况对比,以便于其在不同工程建设中更好地区别运用。  相似文献   

14.
未确知测度模型在岩爆烈度分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针对岩爆烈度分级预测评价中诸多因素不确定性问题,应用未确知测度理论并结合工程实际,根据岩爆的特点及成因,选取最大切应力sθ、单轴抗压强度sc、单轴抗拉强度st及岩石的弹性能量指数Wet,并以应力系数sθ/sc、岩石脆性系数sc/st及弹性能量指数Wet作为岩爆烈度分级的评价指标,建立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的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以国内外18组工程岩爆分析初始数据进行分级判别,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各评价因子的未确知测度函数,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熵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等级判定,最后得出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的评价结果。并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属性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法、物元分析法及实际情况的结果进行比较。为进一步考察该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运用该模型对秦岭隧道工程的岩爆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判别预测结果与实际岩爆情况较吻合,且方法科学合理,意义明确,为岩爆烈度分级预测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清江水布垭面板坝坝高233m,为目前世界最高面板坝,其趾板建基岩体软硬相间,岩性复杂,如何从经济和工程安全两方面,确定建基岩体利用和验收标准值得研究。以往经常采用岩体风化程度或者岩体波速作为水工建筑物建基岩体利用和开挖后的验收标准,但不能全面反映岩体强度、变形特性及抗渗性等岩体质量特征。提出以工程岩体分级作为趾板建基岩体质量评价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岩体利用和验收标准,并应用于趾板建基岩体验收。通过岩体声波测试和岩石抗压强度试验,对趾板建基岩体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岩体质量分区,指出了质量较差岩体分布部位,在施工过程中得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特殊照明和交通安全在世界最长的双峒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内设计了6个峒室,该隧道穿越中国陕西省秦岭山脉,最大埋深达1 800 m.在峒址附近的2个位置采用应力解除法量测岩石地应力,该处的岩石覆盖厚度分别为1 600和400 m,量测结果显示极高的地应力.为满足照明和行车安全的要求,每个峒室设计成纺锤型,长度为200 m,最大宽度为22 m.受到已建成隧道的限制,两峒室间最小岩柱厚度只有8 m.峒室的主要特征为:(1)高地应力;(2)岩石条件较好;(3)与峒室尺寸相比岩柱厚度很小,这些特征对围岩支护提出极大的挑战.围岩支护是依据岩体分类Q系统采用经验法设计,然后采用数值分析校核.临时支护和永久支护系统均采用喷射混凝土和锚杆.为保证施工和运行期的峒室稳定提出一整套实施程序,包括开挖、喷射混凝土、安装锚杆和监控措施.对于极高地应力区域的峒室采用柔性支护,允许岩体在永久支护安装前发生部分变形,从而保证峒室稳定及支护元件安全可靠地发挥效用.分别采用FLAC3D和Phase 2程序进行三维和二维数值分析,三维计算主要用于研究峒室的整体稳定及沿隧道轴向的三维效应;二维计算用于详细研究施工顺序和各支护单元的功效.数值分析显示喷射混凝土和锚杆在各施工阶段都能安全运作,从而验证了围岩支护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岩体分类,直接地说明岩体对于目标工程的分类等级,本文在原有工程岩体分类的基础上,加入了工程建筑活动因素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并使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工程岩体设计分类方法,通过实际应用检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分类结果符合岩体分类要求,反映了岩体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18.
占操  高德政  石建华 《山西建筑》2010,36(32):320-321
通过对黄土梁隧道的区域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与评价了影响隧道稳定的工程地质条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工程设计方案和建议,以期为相关的隧道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