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隧道围岩分级的未确知均值聚类分析模型。针对隧道围岩分级判别中等级评价中许多不确定性影响因素,选用岩石等级、风化程度、岩体弹性纵波波速、岩体结构、地质构造影响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地下水情况等7个指标作为隧道围岩分级的判别因子;以20组隧道围岩实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建立各评价因子的未确知测度函数,用各分类样本平均值表示其分类中心;根据信息熵理论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等级判定;用建立的模型对20组实测数据逐一进行回检,正确率为100%。将建立的模型对待分类的10  相似文献   

2.
常桂英  周书敬  薛俊锋 《山西建筑》2007,33(25):265-266
在未确知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监督模式识别模型——未确知C—均值聚类,对其基本思想及分类准则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一具体实例验证了此模型应用的可行性,以推广该算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混凝土施工故障诊断的未确知均值聚类模型,从泵送施工故障、搅拌机故障、运输机故障、振动器故障四个方面选取10个因素作为诊断故障的考核指标。充分利用混凝土施工已有安全信息,根据工程施工的历史实例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将所建立的模型应用到某工地的诊断实例中。研究结果表明:诊断结果和实际情况完全吻合,通过对潜在故障的诊断,可以避免排除故障时的盲目性,做到有针对性地排除故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验证后,可以在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了砂土地震液化判别和液化势分级的未确知均值聚类分析模型和方法。针对砂土地震液化评价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影响因素,选用地震震级,地面地震加速度幅值,标准贯入击数,比贯入阻力,砂土相对密实度,砂土平均粒径和场地地下水位等7个评价指标作为判别因子;选用17个砂土样本作为训练样本,建立各评价指标的未确知测度函数,以样本中的各评价指标数据的平均值表示其分类中心;利用相似权赋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未确知测度距离判别地震液化等级;根据建立的模型对训练样本回判,回判正确率为94.12%。将建立的模型对20个测试样本进行判别,将判别结果与地震液化的实际情况、BP神经网络和SOFM神经网络等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该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实测结果,以及BP神经网络、SOFM神经网络等方法的评判结果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层建筑的火灾防控难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针对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能力风险评估中评估指标获取不科学、指标体系差异大的问题,运用典型火灾事件分析法,结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科学获取影响高层建筑防火能力的12个主要不确定性风险因素,构建了更为科学的高层建筑防火能力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未确知聚类理论,构建了基于未确知聚类的高层建筑防火能力风险评估模型。并以8栋典型高层民用建筑火灾风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成果表明,该风险评估系统可行有效。研究成果可为高层民用建筑火灾风险防控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强混凝土的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强度的预测是一个动态性的系统工程。建立了高强混凝土强度预测的未确知聚类的预测优化模型。并将未确知聚类预测优化模型计算的强度结果与实测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一致,说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为以后高强混凝土强度预测提出一种新方法和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遗传算法的岩体结构面的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岩体结构面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避免了人为划定分类界限的主观性,解决了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局部最优的弱点。同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应用该方法进行结构面产状分类的具体步骤、参数选取、分组有效性和优势方位判定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万正义 《混凝土》2011,(7):39-40,52
混凝土抗渗性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耐久性,为解决传统试验方法耗费大量时间的不足,提出用未确知判别分析模型对多种配合比的混凝土进行渗透性仿真计算.该研究成果可以减少混凝土试配次数,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此模型的可靠度很高,可以用于混凝土渗透性的设计及评估.实例分析表明,建立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RCC施工质量的影响众多因素,依据RCC施工的特点建立了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信息熵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未确知测度理论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0.
冯博  卢国胜 《山西建筑》2010,36(34):80-82
将岩体作为一个灰色系统,用灰色聚类法对其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计算出各聚类对象的聚类系数,最后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聚类对象所属的类别,并以西峡马家梁危岩体为例,验证了应用灰色聚类法对岩体危险性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了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传递闭包法对边坡岩体进行了初步分类,利用F统计量确定了最佳阀值和最优分级档数,给出了初始划分矩阵,利用模糊c均值算法进一步优化了分类效果,得到最佳分级档数下边坡岩体的分类及边坡属于各级别的程度,为边坡设计者提供较全面的边坡岩体分级信息,是一种值得推广运用的边坡岩体分级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岩体分类,直接地说明岩体对于目标工程的分类等级,本文在原有工程岩体分类的基础上,加入了工程建筑活动因素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并使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工程岩体设计分类方法,通过实际应用检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分类结果符合岩体分类要求,反映了岩体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13.
张华 《广州建筑》2006,(5):49-51
本文主要介绍地铁隧道围岩分级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在勘察阶段地铁隧道围岩分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贝叶斯统计理论,充分重视隧道掌子面相同或相似工程岩组已有的围岩分级信息,建立围岩质量指标[BQ]的先验分布和后验分布的概率模型,推导出围岩质量指标[BQ]的后验分布超参数的计算表达式,获得围岩质量指标[BQ]的可信概率为1-α的可信区间,并据此对公路隧道施工阶段的围岩动态分级进行优化。通过某大跨度公路隧道的若干个掌子面的围岩动态分级实践和应用,验证了贝叶斯优化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贝叶斯优化方法进行的隧道掌子面围岩动态分级有效降低了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的主观差异,据此进行的围岩级别划分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近十余年来,边坡岩体类别用于建筑边坡工程的多个领域,划分边坡岩体类别成了我国建筑边坡工程中一个基本的要求。研究表明,属于边坡稳定性分类的现建筑边坡岩体分类方案在边坡岩体覆盖范围和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同时缺少合适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边坡工程又需要属于边坡抗侧向变形能力分类的边坡岩体分类方案。该文根据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有无与边坡走向平行的陡倾结构面进行了边坡岩体分类。  相似文献   

16.
利用BQ分级法对边坡岩体质量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岩块强度及岩体完整性对工程岩体自身性质进行分级。结合主要结构面类型与延伸性修正因素λ、主要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因素K5以及地下水影响修正因素K4三个修正因素对边坡工程岩体质量进行分级,分级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各种岩体质量评价方法考虑的因素及其评分标准不统一,导致岩体质量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改进传统TOPSIS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组合赋权和灰色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的岩体质量评价方法。根据岩石性质选取8项评价指标,建立了符合工程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信息熵原理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主客观组合赋权,克服了传统单一赋权方法的缺陷,保证了指标权重的客观性。最后探讨了提出方法在水布垭地下厂房围岩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相比于可拓物元法、模糊可变集法和分形插值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是准确可靠的,操作简单,计算精度高,较好解决了岩体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亦可推广应用于其他水利工程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18.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提供了边坡岩体分类方法。该方法包含内容过多且非常复杂,导致分类的规律性较差,分类标准及尺度不太统一,岩体完整程度、结构面结合程度、外倾结构面等结构面产状、直立边坡自稳能力等分类条件相互矛盾、无从验证或选择性缺失,分类目的不是很明确及类别用途有不当之处,很难用于工程实践。规范中依据岩体类型选取边坡破裂角及岩体等效内摩擦角以评价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方法,理论及计算公式均存在着一定缺陷,工程适用性、可操作性及准确性均不太好,无丰富经验时不建议应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19.
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在隧道设计阶段应用广泛,但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岩体各向异性的影响,不能精准预测施工阶段隧道围岩等级。本文基于统计岩体力学提出了针对隧道施工阶段的围岩分级方法,即通过现场岩体结构面统计和岩石力学试验,获取结构面参数和岩石力学参数,应用统计岩体力学强度理论及本构理论,获得具有各向异性特征的岩体弹性模量参数Em,进而应用经验公式换算得到BQ值,从而确定隧道围岩基本分级。在实例中,小盘岭2号隧道GDK347+360里程处围岩设计分级为Ⅲ级;应用此方法重新分级的结果为Ⅳ级,低于设计分级,这与现场观察和监测的围岩性状吻合,说明本方法在隧道施工阶段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围岩性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含碳泥质板岩隧道围岩施工阶段岩体分级过程中,本方法具有良好地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