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深入研究中式卷烟品牌原烟配方分组方法和原则,以云南上、中、下3个部位7个等级烟叶为材料,分别按照外观和物理加工性能、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等方面进行原烟配方分组,对12个分组模块进行工业配方评价和筛选、调整配方,形成了符合一类烟品牌A、二类烟品牌B主料烟的4个配方模块。结果表明,外观和物理加工性能、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等3方面分组方法必须相互结合、综合考虑。外观和物理性能指标作为原烟配方分组操作依据简单易行,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指标可以作为配方调整和最终检验的判断指标和依据,同时还需要考虑库存等级、数量和成本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不同尺寸片烟在各级打叶风分单元中的分布和品质变化规律,以2021年四川C2F初烤原烟为研究对象,对各级打叶风分单元的片烟流量和片烟结构差异以及不同尺寸片烟的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借助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CCUI对不同尺寸片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随打叶单元级数的增加,片烟流量和尺寸逐级降低,碎片和小片更容易在各级打叶单元的第一级风分口处分离;②碎片的化学成分可用性明显小于大、中和小片,随着打叶级数的增加碎片的化学成分可用性逐级提高,而大、中片无显著变化;③不同尺寸片烟的感官品质随打叶级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大片和中片的感官品质最优点出现在二级打叶单元,小片和碎片则分别出现在三级和四级打叶单元。该研究结果可为打叶复烤生产过程中片烟的精细化分类和差异化调配等工业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4.
研究了打叶复烤加料以及烤后放置不同时间的部分国产烤烟烟叶主要化学成分、香味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加料与未加料的复烤烟叶样品的总糖、总烟碱、焦油、烟气烟碱和CO都随着烘烤和烤后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②复烤后放置3~6个月,大多数加料烟叶样品的总糖、总烟碱、焦油和烟气烟碱等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未加料样品,且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二者的区别逐渐减小;③CO的降幅二者基本接近;④加料与未加料复烤烟叶样品的香味物质总量随着烤后放置时间的延长都逐渐增加,但加料样品香味物质增幅要大于未加料样品,尤其是复烤后放置3~6个月,其香味物质的增幅明显高于未加料样品;⑤加料与未加料复烤烟叶样品的感官质量随着复烤后放置时间的变化与其总香味物质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5.
6.
7.
为深入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选择氯吡苯脲、IAA、乙烯利、缩节胺4种生长调节剂,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对上部叶农艺性状、组织结构、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指标相关酶类、糖碱含量及烤后感官质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喷施生长调节剂对上部叶开片、组织结构和光合性能均有影响,其中氯吡苯脲的效果最好,与CK相比,打顶后喷施氯吡苯脲叶面积增加6.31%,长宽比减小3.17%,海栅比增加5.88%;同时净光合速率提高3.36%,叶绿素含量增加14.04%,进而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提高糖碱比,改善上部叶烤后感官质量。此外,氯吡苯脲、IAA能延缓上部叶衰老,乙烯利和缩节胺则促进上部叶衰老。综合来看,喷施氯吡苯脲能够改善上部叶开片、组织结构及感官质量,提高上部叶质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打叶复烤关键参数(a1为一润出口温度,a2为复烤一区温度,a3为复烤二区温度,a4为复烤三区温度,a5为复烤四区温度)和醇化时间下四川凉山烤烟烟叶绿原酸、新绿原酸、4-O-咖啡基-D-奎尼酸、莨菪亭、芸香苷、山萘酚糖苷、多酚总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一润出口温度对多酚总量的影响显著,并呈正相关性,复烤一~四区温度与多酚含量无显著相关。(2)绿原酸、新绿原酸、芸香苷、山奈酚糖苷、总酚含量随醇化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降低趋势,4-O-咖啡基-D-奎尼酸、莨菪亭含量随醇化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增大趋势。(3)醇化时间对多酚含量的影响大于打叶复烤。(4) B0~B5、C0~C5、X0~X5烟叶香气感官质量最优的打叶复烤参数为a1为60℃、a2为50℃、a3为79℃、a4为67℃、a5为70℃、醇化时间12个月,此时烟叶多酚含量、感官质量均为较优水平。 相似文献
9.
10.
11.
针对绿茶贮藏环节易氧化、陈变的行业难点问题,以温度、湿度、含氧量、干茶含水量为控制变量,研究差异化调控对绿茶贮藏品质稳定性的影响,以期获得最大限度保持绿茶品质风味和营养价值的贮藏条件。通过均匀设计,结合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优化建立了扁形绿茶的贮藏品质控制参数。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呈下降趋势,酯型/非酯型儿茶素在贮藏6个月后增加幅度明显,咖啡碱含量变化不显著。优化获得绿茶贮藏协同品控参数:干茶含水量4.5%,温度25 ℃、相对湿度55%、内包装含氧量0.2%,在该条件下绿茶贮藏感官风味和化学物质保留率最为稳定,其中茶多酚、儿茶素和感官评分的综合评分分别为1.28、1.10、2.09。本研究可为绿茶贮藏流通、保鲜控制规程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不同糯米/粳米共混体系凝胶化行为及年糕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糯米/粳米共混体系为对象,研究不同糯米、粳米质量比(糯粳比)对共混体系的糊化特性、流变学特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对共混体系凝胶的动态流变学性质(储能模量(G’)、凝胶化速度(?g)与加速度(αg))加以分析,探究其凝胶化反应动力学行为,通过共混体系的特性分析年糕品质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糯米/粳米共混体系为弱凝胶体系,随糯米组分比例的增加,体系热糊的稳定性及冷糊的成胶性显著改变,黏度、衰减值及回生值显著减小(P<0.05),且非等温及恒温动态流变学特性中G’与?g降低,相位角正切(tan?δ)、活化能(Ea)及αg升高,频率扫描中糯粳比1∶2.5~1∶2.0共混体系的tan?δ曲线在低频区逐渐平滑;而低糯米组分共混体系(糯粳比1∶3.0~1∶5.0)在1∶3.0处的凝胶特性变化达到临界值,可形成较好的网格结构,且体系的吸水率较高,凝胶的稳定性较好。随糯米组分比例的增加,Power-Law拟合模型中的稠度系数及触变环面积减小,流动特性指数增大,即剪切稳定性、触变性更好,致使年糕的糊化度不断减小,在糯粳比1∶3.0时达到临界值90.48%;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中997?cm-1/1?155?cm-1、1?020?cm-1/1?155?cm-1、1?654?cm-1/1?155?cm-1峰面积比的变化证明糯米组分比例的增加可增强共混体系键合水分子的能力,其键合的水分子通过与直链淀粉单螺旋结构之间的作用和扩大无定形区来改变凝胶化行为;糯粳比1∶3.0的共混体系无针状部分的形成,网格结构致密,且孔径大小及分布均匀,同时年糕的吸水率与弹性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在粳米粉、糯米粉、籼米粉中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马铃薯全粉,在特定双螺杆挤压条件下测定不同原料配比对挤压年糕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全粉添加比例的增加,糯米、籼米和粳米3组年糕L*值均减小,b*值均增大;添加马铃薯全粉后,糯米组年糕蒸煮损失最大,籼米组次之,粳米组最小,且随着马铃薯全粉添加比例的增加,蒸煮损失均逐渐增大。马铃薯全粉的添加使得3组年糕硬度、咀嚼性增加;糯米组粘性增加,但弹性没有显著性变化;粳米组粘弹性先增加后减小,在马铃薯全粉添加量为40%时,其粘弹性值达到最大。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糯米年糕结构较疏松,粳米年糕和籼米年糕结构较紧实,添加马铃薯全粉使得年糕结构更加紧实。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粳米组得分较高。综合以上结果,以粳米粉为原料,马铃薯全粉添加量为40%时,双螺杆挤压年糕食用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以青椒为试材,选取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SO_2保鲜剂、乙烯吸收剂3种保鲜剂,通过两两组合的形式(1-MCP+SO2保鲜剂、1-MCP+乙烯吸收剂和SO_2保鲜剂+乙烯吸收剂)对青椒进行处理,测定贮藏期间青椒的品质和生理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MCP+SO_2保鲜剂处理组保鲜效果较好,贮藏20 d后,青椒果实还原糖含量、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15.17%、20.36%、16.32%、5.68%,且对照组青椒果实的失重率、腐烂率和乙烯呼吸速率分别是1-MCP+SO_2保鲜剂处理组的2.7、2.9、1.8倍,可见3种保鲜剂组合对青椒还原糖含量、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可降低青椒果实的失重率、腐烂率和乙烯生成速率。 相似文献
17.
18.
以蒲公英叶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传统工艺、渥堆发酵以及添加β-葡萄糖苷酶发酵工艺加工成蒲公英绿茶和红茶,并通过汤色色差评价、功能性成分定量分析、香气组分分析、抗氧化能力分析以及感官评价,以期确定蒲公英叶茶加工的最佳工艺。经过β-葡萄糖苷酶发酵的蒲公英叶茶能获得较佳的汤色品质,未经过发酵工艺的蒲公英绿茶能保留较高的黄酮、多糖以及蛋白质成分,分别为1.42%、7.23%以及1.81%。未添加β-葡萄糖苷酶渥堆发酵的蒲公英红茶含有最多嗅感化合物,包括糠醇、5-甲基呋喃醛、大茴香醛、乙酸甲酯、苯乙酸甲酯、2-乙基丁酸、2-甲基四氢呋喃-3-酮、2,3-辛二酮等18种特有香气物质,主要表现为甜香、山楂、可可、肉类、爆米花等令人愉快的香气,为其获得较高感官评价香气评分奠定了物质基础,且其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以及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87 mmol/L FeSO4·7H2O、73.99%和34.21%,具有显著性的抗氧化能力。不同加工工艺制作的蒲公英叶茶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存在差异性,其中渥堆发酵工艺较为适合蒲公英叶茶的制作。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连续施用生物质炭对改良植烟土壤、提高烟叶品质的长期效应,设置不添加生物质炭(CK)、添加烟秆炭(T1)、废弃烟叶炭(T2)和玉米秸秆炭(T3)4个处理,通过连续3年定位试验研究其对植烟土壤pH和CEC值、烟叶外观质量及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pH和CEC值,提升效果为T2>T1>T3。生物质炭处理的叶片外观质量略优于对照。连续施用生物质炭后烟叶品质显著高于对照,其中T2显著高于T1和T3。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总氮含量和氮碱比、糖碱比升高,而烟碱、氯含量和糖氮比降低。整体上废弃烟叶炭(T2)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土壤pH和CEC值、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及协调性指标。施用生物质炭显著提高土壤理化性质、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含量及协调性,但其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试验年限的增加,连续施用生物质炭更有利于改良植烟土壤、提高烤后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