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虚词"也"在《论语》中共出现519次(依张玲、康风琴合编的《论语》统计而得)。就词类而言,主要分为语气词、助词(具体而言为语气助词)两种;就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而言,主要分为句中、句尾两种;就具体的句子而言,主要用于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反问句等各类句子中。"窥一斑而见全身"——仅此一个"也"字就可以让我们领略《论语》高深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2.
关于简文中的“同衣”,吴小强先生提出了“四解”,刘乐贤先生有“两解”,他们均认为“衣”指衣服或被子。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作者认为“衣”是借指人的“形体、身躯”,“夫妻同衣”即夫妻同身体,隐指“交合”,从而对“夫妻同衣指夫妻交合做爱”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比较,对介词较短语动词的副词虚词容易掌握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并着重讨论了副词虚词在构成短语动词时的四种语法功能,同时对常用的16个副词虚词中的两个 out 和 up 的构词功能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希望能对构成短语动词的副词虚词的语法规律作了一些试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词汇化问题,不同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词汇化是指某个正在变化为(新)词的语言形式。从历史的角度看,词汇化是研究词义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词的原义已无法再从词的现有各成分推知。发生词汇化后,词表达的是新的语义。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多从语义变化的角度研究实词的词汇化,语义变化也能导致虚词的产生。从语义变化引起功能变化的角度来探讨虚词的词汇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分析龙岗地区主要断裂成因,并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预测须六段底部的裂缝发育与分布情况、类型及产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喜山早期东西向挤压作用下形成了南北向断裂,喜山晚期北东一南西向压扭作用下形成了北西向断裂。裂缝的发育主要受断裂和构造部位的影响,分布极不均匀。裂缝以高角度剪切缝、低角度剪切缝和...  相似文献   

6.
睡虎地秦简反映泰国的控制制度较周朝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控制内容广泛,涉及人、财、物等方面的控制制度;二是控制制度较为详细具体并且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提高了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多种控制方法的运用使得控制更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7.
《论语》用先秦时期的汉语写成,它在语言学方面有很大影响。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对研究汉语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考查了《论语》和《世说新语》中判断句,通过对二书中判断句结构形式方面的比较,观察由《论语》到《世说新语》判断句的发展变化,希望展示判断句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8.
对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部分律文进行整理分析,考查秦国上计制度的状况。可以看出秦国上计制度的突出特点在于:内容丰富,且以法律的形式对“以其年计之”的年度原则和“计毋相谬”的正确性原则进行了明文规定。这也充分体现了秦国上计制度取得的辉煌成果。  相似文献   

9.
秦国刍稾税制度有4个特点:刍稾税是一种实物税制度;刍稾税采取定额税征收方式;刍稾税以田亩数量为计税依据;刍稾税具有严格的征收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型世言》中“和”类虚词成员“与、及、并、将、连、共、和、同、跟”等在语法意义及分布上体现出如下的一些特征:(1)到了明末“和”类虚词成员在使用频率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与、将、连、并、同”为最常用的5个,“及、共、和、跟”则用例很少;(2)到了明末介词“与、并、将、连、共、和、同、跟”等在主要用法上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和、与、同、并、跟”作为介词,主要用于引导出动作行为的偕同者,“及、共”已很少有此用法;(3)到了明末“和”类虚词成员在介词和连词的分布上已经出现了分工的苗头:其中“和、与、并”作并列连词的用例占了整个并列连词用例的96%,“与、将、连、同”作介词的用例占了整个介词用例的98%,其他的只占2%。“将”只作介词,“及”只作连词。  相似文献   

11.
在汉英翻译中,人们很注重对实词的处理,而易于忽视虚词.确实,在对内容的陈述,对形象个别或整体的展现上,实词的语法作用不可低估;而这并不是说那些虚词就不重要或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不计.事实上,某些虚词在文中的作用不可不注意,它可以活跃实词,使篇章生动.从虚词着手,以文言和白话虚词为例,强调虚词在翻译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省略和跨越的地位,讨论了翻译中虚词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具有较大影响的权威性字典,使用时发现有若干瑕疵,现予举正,以供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自称代词,是人称代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汉语自称代词系统比较复杂,主要有"我、吾、余、予、朕"等,它们的使用纷繁复杂,各有侧重。本文以《诗经》、《论语》、《左传》、《孟子》四部先秦典籍为主要考察范围,对自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我、吾、余、予、朕"出现时间不一,使用频率有高低",余(予)"朕"是先多后少",吾"是先无后有,先少后多,"我"基本是多的;它们几乎均可用为主语、宾语、定语,没有哪一个在某种句法功能上有绝对的限制;用于上对下的比例远远高于用于下对上和用于平等身份者之间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一种语言里出现和使用外来词是常见的语言现象。这在汉语也是如此。本文从研究现状、引入途径、分布范围、词义变化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来讨论现代汉语里源于德语的"外来词"。  相似文献   

15.
泰文化是先秦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辉煌的汉文化的基础;论述了泰文化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对中国后世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说,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秦文化是先秦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辉煌的汉文化的基础;论述了秦文化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对中国后世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说,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语是中国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所产生的众多作品中,有很多词语看似今天的用语,实际上却不是一回事,也不仅仅是今天几个词语的简单相加或拆分。这里略捡取几个这样的词语加以解释饲证。  相似文献   

18.
论汉语古诗中叠音词的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修辞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汉语古诗中叠音词的英译方法。总体上,汉语古诗叠音词英译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可以找到在修辞与形式上与原诗基本对等的;第二类是拟声叠音词的处理;第三类是英泽对汉诗中的叠音要做一些变通 。  相似文献   

19.
色彩词汇除了其表层含义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在与其它词语搭配时又有着新的意义,非常灵活.不同的民族语言对它的认识,特别是赋予它的联想比喻是不同的.文章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色彩词汇使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