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洞庭湖区的径流主要来自四水、四口和区间.由于江湖关系的变化、三峡水库的运行等原因,来自长江三口的径流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洞庭湖的径流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洞庭湖区5~9月份的径流占全年总径流的65%以上,主要是由于长江三口在枯水季节处于断流状态,洞庭湖的径流几乎全为来自四水,而且5~9月份的径流占全年总径流的的权重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现状与治理素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洞庭湖吞吐长江、汇纳四水,是个“水袋子”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广大冲积平原和湖泊水网地区,1.878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湖南占81%。洞庭湖北面有长江水从松滋、太平、藕地“三口”人湖,本省湘、资、沅、澧“四水”从西、南面注入,汇集129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来水(占长江流域面积的71.7%);年均人湖水量3 018亿立方米(其中37%来自长江,54,6%来自“四水”,其余为区间来水)。这水量相当于鄱阳湖的3倍(而蓄水容积为鄱阳湖的71%),也相当于太湖的2倍、黄河的5倍。这些人湖水…  相似文献   

3.
最近10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随着长江上游生态改善和一批大型电站的兴建,三峡库区泥沙来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亿吨左右。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的泥沙输移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洞庭湖承泄长江三口和湘、资、沅、澧四水的来水来沙。作者应用大量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全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东、南洞庭湖年际输沙、年内输沙、不同粒径的输沙特点和规律,并对产生这些规律的原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冲淤平衡的来沙量临界值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河三角洲在整体淤进的同时伴随着蚀退,近年来黄河来水来沙递减趋势,现行河流路海岸线淤进行减缓,原行河流流路岸线出现了严重的蚀退,三角洲造陆的趋势又速度制约着三角洲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演变,本文以近20年来黄河水文,泥沙,三角洲滨海区水深等的实测资料及卫星遥感照片为依据,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的趋势以及与流域来水来沙的关系,得出三角洲整体趋于冲淤平衡的年来沙量临界值为2.45亿t。  相似文献   

6.
基于1955—2018年洞庭湖水沙数据,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近60多年水沙演变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受长江荆江段河道变化以及水利枢纽建设等的影响,三口、四水入洞庭湖水沙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以三口输沙量的变化最为显著,且受三口水沙变化的影响,城陵矶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②1955—2018年,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泥沙淤积量的减小主要与由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引起的三口输沙量的减小有关;③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降低了水体中的泥沙浓度,使得径流-输沙双累积曲线发生偏折,通过建立偏折前后累积径流-输沙关系,可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水沙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使得三口、四水以及城陵矶输沙量平均每年分别减少0.69×108 t(2003—2018年)、0.22×108 t(1986—2018年)和0.21×108 t(1981—2018年)。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入出湖径流泥沙年内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洞庭湖入出湖水文站实测月径流泥沙长序列观测资料,运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入出湖径流泥沙年内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四水入湖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集中于5-7月;输沙量年内分配极为不均并呈现出越来越不均匀的趋势,集中于6-7月;荆江三口各站历年径流量年内分配整体趋势上变化不大,三口径流集中期均为每年的7月份,输沙量年内分配越来越不均匀;城陵矶径流量和输沙量不同年代之间的C_(V_y)值差异较大,输沙量C_(V_y)值呈较为明显的波动增大趋势,径流量C_(V_y)值无明显趋势性变化;径流集中在7月,输沙在水沙交互影响下集中于4月;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使得洞庭湖水沙年内分配更加均匀。四水、三口和出湖集中期呈逐渐推迟的规律,泥沙的集中度均高于径流。  相似文献   

8.
(1)80年代前期黄河来水偏丰、来沙偏少、中水流量历时长。是历史上少有的丰水少沙时期。80年代后期水沙均枯,洪峰流量小。枯水流量历时长,水量年内分配发生变化,汛期来水量占全年的比重由多年平均60%减少为47%,为枯水枯沙系列。80年代进入黄河中下游的泥沙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河南省水足迹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了2000—2012年河南省各市的水足迹及其相关评价指标,利用GIS工具分析其空间变化特征,并讨论了水足迹与GDP增长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多年平均水足迹为1 291.282 1亿m~3,内部水足迹中,农畜产品生产用水所占比例最大,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居民日常生活所消耗的水量所占比例最小,外部水足迹占水足迹总量的比例很小;人均水足迹为1 337.77 m~3/人,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水足迹强度为0.11 m~3/元,呈逐年下降趋势;水足迹自给率为98.91%,对外依赖度为1.09%。基于GIS的空间分析表明:河南省各市的水足迹总量、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强度和对外依赖度等存在差异,但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总体而言,河南省的水资源压力很大。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来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1950年以来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资料作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下荆江裁弯后,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分流分沙减少,下荆江径流量和输沙量相应增加,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80年代中期以后,长江中游干流及洞庭湖出口的年输沙量呈减少趋势,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河床由淤积转为趋向冲淤平衡三峡工程初期蓄水运用后,长江中游含沙量沿程恢复距离较长,但床沙质部分恢复距离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11.
一、长江的洪水问题宜昌以上的洪水是平原区洪水的主要来源:三峡枢纽控制着长江宜昌以上集流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因而宜昌以上的来水量占全江的汛期水量和主要汛期(七、八月)水量均在一半以上,而且在汛期各典型年分中所占比重较为稳定。兹以长江近代四个大水年为例,其主要汛期的洪水量,在汉口站的洪水组成中,宜昌站占54.2~73.2%,洞庭湖四水占15.4~30.5%(其中沅水占6.3~16.1%),汉江占4.3~11.1%;在大通站的洪水组成中,宜昌占49.1~65.8%,洞庭四水占14.1~28.2%,汉江占4.0~10.1%,鄱阳湖五水占5.6~11.1%。从水量组成的百分数来看,有力的说明了三峡以上的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黄河上游来水来沙偏丰,唐乃亥以上来水来沙量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偏丰16%和64%。由于龙羊峡、刘家峡两水库拦沙和削减洪峰调平流量,使河口镇实测水量比还原后的天然值偏小40%,并使汛期水量减少,非汛期水量增加。两库的调节作用,使河口镇年平均来沙量减少0.4亿t左右。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近10年陡河水库降水及外调水等来水量变化趋势,发现陡河流域近10年年均降水量432 mm,较多年平均降水量低34.5%.以唐山站为例进一步分析显示,50年来降水量减少近100 mm.显然,这种降水量减少的趋势有其大的背景.流域降雨径流自然汇集的入库水量较小,仅1 000万m3,占全部来水的比重较小,外调水量占总来...  相似文献   

14.
黄河水含沙量大是闻名于世的,引水必引沙。泥沙淤积是下游引黄灌溉发展的制约因素。据统计,黄河下游引黄灌区1952年~1990年共引水2595亿立方米,同时也引沙49.8亿吨。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所对重点灌区的实测资料分析,进入田间的泥沙量占15%~25%,淤积在灌溉渠系中的泥沙量占15%~25%,淤积在排水渠系和排水河道中的泥沙量占15%~30%,沉沙池沉沙占35%~45%。这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重庆段整体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三峡水库的形成和不同水位的蓄水,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三峡水库重庆段2003~2009年主要代表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蓄水前后整体水质进行评价,以各月水质类别占全年比例的变化来反映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考虑粪大肠菌群,三峡库区重庆江段总体水质良好,各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大多为Ⅲ类(含优于Ⅲ类水),少数断面个别年月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超标较严重。干流2003~2009年Ⅲ类水质类别所占比例为58.9%~80.56%,且比重呈上升趋势,变化幅度平缓;支流2004~2009年Ⅲ类所占比例为80.3%~96.96%,年变化趋势平缓。三峡水库蓄水6 a来,库区江段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朱正山 《治淮》2003,(1):51-52
建筑工程直接材料费约占工程造价的50%~80%,随着建材价格的上涨,此比重呈上升趋势。材料价差占直接材料直接费的比重也逐年提高。严格审查工程结算的材差调整,是建设单位控制工程造价,合理使用基本建设资金,提高投资使用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拟建中型水库建成后来沙量较大,水库运行过程中泥沙淤积问题严峻,同时泥沙的淤积将影响后期水库的回水距离.采用《土壤侵蚀现状图》来估算泥沙淤积高程及泥沙淤积量,并通过水面线计算程序MIKE 11水动力模块和泥沙模块进行水库回水分析,泥沙淤积高程和淤积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水库回水变化符合一般回水规律,可为相似工程泥沙淤积与回水...  相似文献   

18.
影响黄河河口来水来沙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影响河口水沙变化的降水量、水库蓄水和沿程引水引沙量这3个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黄河人海水沙量骤减的原因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近20年来天然径流较20世纪50、60年代偏枯;二是上游干流大型水库蓄水的影响;三是沿黄引水引沙量的增加。其中,沿黄引水引沙量的增长为主要因素,约占69%;天然来水偏枯和上游水库调蓄影响约占31%。  相似文献   

19.
柳河是辽河的支流。年平均输沙量为1650万t,其中823万t泥沙进入辽河下游,占辽河下游来沙量的68%,是辽河下游河道泥沙主要来源。减少柳河泥沙与辽河干流防设,提高辽河下游防洪标准关系密切。柳河上游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柳河的来水来沙均减少。但水减的少,沙减的多,柳河入辽泥沙也相应减少,减少比例与柳河泥沙减少比例相近。当综合治理达2030水平年,辽河下游河道将不会产生淤积,对辽河干流防洪标准稳定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淤地坝建设的黄河中游泥沙粒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冉大川  郭宝群  马勇 《人民黄河》2005,27(11):28-30
以黄河中游河口镇一龙门区间及四条典型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三川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施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前后泥沙粒径的变化,认为: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龙区间粗泥沙占比(粗泥沙量占年输沙量的比例)、淤地坝减沙量和拦减粗泥沙量均呈下降趋势,淤地坝拦减粗泥沙量的时效性较为明显;②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皇甫川、无定河、三川河流域泥沙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均有细化的趋势;③黄河中游绝大部分流域泥沙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同时变小,泥沙明显变细;④淤地坝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不仅具有减沙作用,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拦粗排细”作用。鉴于此。减少黄河粗泥沙的重点支流应首选窟野河和皇甫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