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蔗糖和脂肪酸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蔗糖脂肪酸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制备蔗糖和脂肪酸中皂和水的混合溶液——蔗糖应完全溶解于此混合溶液中。 b.在混合物溶液中加入脂肪酸酯,同时加入催化剂,为了制成基本上完全脱水的均质的融合物,上述酯交换反应要避免引起脂肪酸酯水解,故需在升温和减压条件下进行。 c.在110~17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蔗糖  相似文献   

2.
蔗糖酯合成工艺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蔗糖酯是一种有效的食品添加剂,它可由蔗糖与脂肪酸或甘油酯在碱性催化剂条件下由有机溶剂法或无溶剂法合成得到。本文叙述了蔗糖酯在无溶剂法合成中使用新型催化剂的工艺改进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氢化棉油脂肪酸和蔗糖为原料合成了氢化棉油脂肪酸蔗糖酯 ,最佳合成条件为 n(脂肪酸酯 )∶ n(蔗糖 ) =1∶ 1,亲合剂为反应物质量的 3 0 % ,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 2 .1% ,反应温度为 15 5℃ ,反应时间为 6h  相似文献   

4.
无溶剂法合成蔗糖硬脂酸酯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乙醇代替有毒的甲醇与硬脂酸在酸催化下进行反应制出了硬脂酸乙酯。以硬脂酸乙酯与蔗糖为原料在催化剂和乳化剂的作用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出蔗糖硬脂酸酯。详细考察了该合成反应过程中乳化剂、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蔗糖硬脂酸酯产率的影响,得出了较佳合成工艺条件,即硬脂酸乙酯:蔗糖摩尔比为2.15:1,乳化剂与蔗糖质量比为0.1:1,催化剂与反应物料质量比为0.14:1,反应温度-120℃,压力-4.35kPa,反应时间-3.5h。以蔗糖计,蔗糖酯产率约75.2%。此外,还把蔗糖硬脂酸酯制成易挥发衍生物,建立了分析其组成的气相色谱方法。  相似文献   

5.
蔗糖脂肪酸多酯的合成方法及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在不同溶剂及催化剂体系中蔗糖脂肪酸多酯的研究工作,介绍了蔗糖脂肪酸多酯的合成工艺,包括溶剂法、无溶剂法和相转移催化法等不同的制备方法;重点综述了无溶剂酯交换二步法合成蔗糖脂肪酸多酯的工艺;并展望了其生物合成法的可行性。从乳化性能、生理活性、毒性、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及生物降解性等方面简要介绍了蔗糖脂肪酸多酯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李春兰  陈雷  孟繁瑞 《辽宁化工》2001,30(3):107-108,110
研究了蔗糖油酸酯的合成工艺,以油酸胺为催化剂,蔗糖与油酸之比为1:1.3,在温度135-145℃,氮气氛围下,加热4h合成蔗糖酯,该产品经精制后,单酸含量可以达到45%,是目前制备柴油乳化剂的可取工艺,具有操作简单,收率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相转移催化合成蔗糖油酸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先红  刘榛榛 《日用化学工业》2004,34(6):358-359,393
以蔗糖和油酸酯为原料应用相转移催化剂(PTC)与碱性催化剂结合,合成蔗糖油酸酯,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对蔗糖油酸酯产率的影响,得出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100℃~110℃、催化剂聚乙二醇400(PEG-400)为油酸甲酯摩尔数的8%~10%,蔗糖油酸酯的产率达80%以上,单酯质量分数可以达到50%。  相似文献   

8.
利用固体超强碱催化剂合成蔗糖硬脂酸酯,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原料配比以及催化剂用量对蔗糖硬脂酸酯产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合成条件为:硬脂酸甲酯:蔗糖(摩尔比)=2∶1;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总量的6%;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130~140℃。  相似文献   

9.
蔗糖脂肪酸酯是一种国际上公认的食品添加剂,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蔗糖脂肪酸酯的合成路线及工艺随着人们对产品要求的提高不断改进。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采用了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均相催化剂,并用无溶剂法合成了蔗糖酯,使蔗糖酯的合成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法以蔗糖、棉籽油为原料。首先使苛性钾与脂肪酸乙酯反应生成部分中性皂作为乳化剂,并加入一定量的蔗糖酯,使蔗糖和脂肪酸乙酯在较低温度下既可达到熔融状态,进而在均相下发生酯交换反应合成蔗糖酯,适宜的反应条件为:蔗糖:脂肪酸乙酯=1:0.8,皂用量15%,催化剂用量2%,反应温度135℃;反应时间2h;压力≤666Pa,所得产品单酯含量>55%。  相似文献   

11.
通过超声微波耦合作用,采用无溶剂法制备蔗糖脂肪酸酯,研究催化剂类型、催化剂用量、超声微波功率、酯糖物质的量比和反应温度对蔗糖脂肪酸酯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微波耦合对蔗糖与脂肪酸甲酯的酯交换反应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超声微波耦合作用下,蔗糖和脂肪酸甲酯能够形成较为良好的乳化状态。有机钛催化剂对蔗糖与脂肪酸甲酯的酯交换反应具有极佳的催化性能,与碱催化剂相比,具有用量少和活性高的特点。以钛酸四异丙酯为催化剂,在超声微波耦合体系中,蔗糖脂肪酸酯最高产率可达86.6%,其中,产品单酯含量为92.7%。  相似文献   

12.
氢化葵花油脂肪酸蔗糖酯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氢化葵花油为原料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氢化葵花油脂肪酸蔗糖酯。探讨了反应温度、时间、压力、催化剂用量、助熔剂等对蔗糖酯收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当助熔剂和催化剂分别为 30 %和 2 .1%时 ,在 15 0℃下反应 6h ,产物收率达 4 5 %以上。  相似文献   

13.
生物表面活性剂催化合成蔗糖酯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蔗糖酯是一种有效的食品添加剂,它可由蔗糖与脂肪酸酯或甘油酯在碱性催化条件下由有机溶剂法或无溶剂法合成得到,报道了蔗糖酯的合成,分离和应用进展,还论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均相催化剂在蔗糖酯合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无溶剂合成蔗糖脂肪酸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令娴 《浙江化工》1994,25(3):25-27
本文介绍无溶剂合成蔗糖脂肪酸酯工艺。主要过程为合成脂肪酸乙酯;在微乳状液中蔗糖与脂肪酸乙酯进行酯交换反应,最后用有机溶剂进行提纯,制得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此工艺简单可靠,是目前各种合成方法中较为先进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以自制固体碱K2O/Al2O3和Na3PO4/MgO为催化剂,1,2-丙二醇为反应溶剂,催化松香与蔗糖合成松香酸蔗糖酯。以酯化率为指标,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的负载量、反应时间、松香与蔗糖质量比对松香酸蔗糖酯合成的影响。通过SEM和BET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对松香酸蔗糖酯的乳化、发泡、表面张力等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K2O/Al2O3与Na3PO4/MgO比表面积分别为142.52和19.38m2/g;在松香酸蔗糖酯的合成反应中,催化剂K2O/Al2O3的活性高于Na3PO4/MgO。K2O/Al2O3为催化剂时,最优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5h,反应温度125℃,K2O/Al2O3催化剂用量3%,催化剂中K2O负载量30%,松香和蔗糖质量比1:2,该条件下酯化率达到98%。合成的松香酸蔗糖酯与市场广泛使用的脂肪酸蔗糖酯相比,具有更好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16.
邱德梅  季永新 《化工时刊》2005,19(11):22-24
以蔗糖和硬脂酸乙酯为原料合成蔗糖酯.讨论了原料配比、时间、皂含量、催化剂用量及配比对蔗糖酯得率的影响,得到最优条件:蔗糖/硬脂酸乙酯=1/0.8,反应5 h,加入6%的脂肪酸皂和7%的催化剂,乙醇钠/碳酸钾=1/4;反应温度130~135℃.  相似文献   

17.
蔗糖脂肪酸酯的开发应用及市场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蔗糖脂肪酸酯的性质、用途以及国内外生产、消费和市场概况,对蔗糖脂肪酸酯和蔗糖多酯的几种合成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相转移催化合成蔗糖硬脂酸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转移催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合成蔗糖硬脂酸酯,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原料的不同配比和催化剂用量对蔗糖硬脂酸酯产率的影响,得出反应时间为3 h,反应温度为95-100℃、硬脂酸甲酯与蔗糖的摩尔比为1:2.5,硬脂酸甲酯与PTC之比为1:0.07时为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无溶剂法合成了蔗糖脂肪酸酯。以氢化油为原料,经与甲醇反应制得脂肪酸甲脂,然后在新型催化剂存在下与蔗糖于130~140℃、-0.1 MPa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当脂肪酸甲酯加入量为100 g(脂肪酸甲酯和蔗糖的摩尔比为1.0/1.27)、催化剂加入量为2.6g、皂盐加入量为12 g时,合成的SE经有机溶剂处理总蔗糖酯质量分数可达91.6%,单酯的质量分数可达65%,产品收率达到48%左右,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GB 8272—87要求。将试验结果应用于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合成松香酸蔗糖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松香酸甲酯化制备松香酸甲酯,再与蔗糖反应合成松香酸蔗糖酯。甲酯化最佳条件为松香酸∶甲醇=1∶3(摩尔比)、时间1h、温度70℃、催化剂氢氧化钾用量2%,酯化率为95.5%。松香酸蔗糖酯最佳合成条件为松香酸甲酯∶蔗糖=1∶2(摩尔比)、时间3h、温度90℃、催化剂氢氧化钾用量3%,产物得率为92.1%。产物有良好表面活性,其2%和4%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分别为30.33×10-3N/m和27.50×10-3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