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黄河下游滩区建设开发与防洪问题相当复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黄河下游控导工程的逐步完善,国家对黄河下游防洪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滩区治理开发和黄河下游防洪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的形成原因及典型洪水漫滩情况及灾情分析,提出了五种滩区防洪减灾措施,即引洪淤滩、滩区安全建设、补偿政策、堆沙筑堤修建第二道防线和建设软约束林带导流工程等。  相似文献   

2.
淤临河固堤技术,是黄河“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黄河下游滩区已建灌溉引水工程和中小洪水泥沙资源,有计划地引水淤临固堤、淤滩改土,消除顺堤行洪险情,改善滩区生态环境,是提高黄河堤防和滩区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黄河下游滩区中小洪水引水放淤的实践,提出了引水淤临工程布置、控制应用和技术措施等。  相似文献   

3.
分析黄河下游宽滩区面对重大洪涝灾害情景的物理暴露性可为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情景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黄河下游宽滩区洪涝灾害数据库,以1958年7月和1977年8月两场历史洪水为情景,结合滩区不同运用方案,分析不同洪水情景下滩区的淹没面积,从人口、GDP、粮食产量、固定资产等方面评估区域承灾体的物理暴露量,得到如下结果:①1958年7月洪水情景下基准方案的淹没面积为1 272.40 km~2。有堤无闸运用方案滩区淹没面积远小于基准方案,在有堤有闸运用方案下,8 000 m~3/s和10 000 m~3/s流量下,淹没面积几乎无变化。1977年8月洪水情景下有堤无闸运用方案滩区几乎没有洪水淹没,有堤有闸运用方案的淹没面积比1958年7月洪水情景下的要小。②如果这两种洪水情景发生在2010年,1958年7月洪水情景下人口暴露量为166.45万人,GDP暴露量为100.26亿元。1977年8月洪水情景下人口暴露量为133.67万人,GDP暴露量为63.82亿元。总体来看,基准方案的暴露量大于有堤有闸方案,然后是分区运用方案,有堤无闸方案最小。这说明在保护滩区方面,有堤无闸的效果要好于有堤有闸方案、分区运用方案和基准方案。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滩区洪水风险分析及减灾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滩区洪水漫滩灾害频发,作为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洪水风险分析对于指导黄河下游滩区实施防洪减灾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黄河下游滩区呈现“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及下游洪水泥沙含量大的特点,采用基于GIS的黄河下游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分量级计算相关洪水风险信息。根据洪水风险分析结果,制定滩区居民迁安救护方案,编制了不同量级洪水淹没下的滩区洪水风险图,增强滩区居民风险意识及应急避险撤退能力。提出了相关减灾应对措施,有着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宽滩区既是大洪水行洪滞洪沉沙的通道,又是滩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如何合理运用宽滩区是长期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本文在水沙统筹、空间统筹和时间统筹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了黄河下游宽滩区滞洪沉沙功能与减灾效应二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Pareto最优解的黄河下游宽滩区滞洪沉沙功能与减灾效应二维评价模型,利用1958、1982、1992和1996年4场洪水实测资料,对该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应用上述模型对黄河下游宽滩区不同运用方式的12组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洪水量级对减灾效应影响显著;相同洪水条件下设防护堤并控制闸门运用(有闸)或分区运用(5滩、10滩)方案能在滞洪沉沙功能和减灾效应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可作为未来滩区优化运用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滩区具有洪水漫滩频繁、横比降大、串沟纵横、河势多变及水资源丰富等特点,因而其灌溉模式与一般平原灌区不同。随着滩区的逐步治理,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滩区特点而又经济合理的灌溉模式,主要有建闸引水,自流灌溉;建闸引水,小机群提灌;固定扬水,自流灌溉;简易活动泵站、泵船提水灌溉;机井灌溉;地下管道灌溉及井渠结合灌溉等七种模式。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灌溉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滩区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滩区工程在控导水流、保护两岸滩区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对河道形态和行洪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历史典型漫滩洪水分析,研究了滩区工程对黄河下游漫滩水流的冲淤变化影响,提出了加强滩区工程建设管理、减小河道行洪负面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滩区人与水争地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受黄河洪水、淤沙的影响.在黄河下游形成了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受到制约。黄河下游滩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应作为治理及开发黄河的重要目标。以科学发展观重新认识黄河下游滩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保护等问题非常现实与必要。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滩区既是黄河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滩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场所,历史上洪水灾害频繁。依据《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和《黄河流域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黄河下游滩区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对下游7个量级的洪水开展洪水分析,编制洪水风险图,编制成果在防洪预案编制、洪水调度决策和滩区避洪转移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0.
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运用和持续13 a的黄河调水调沙,使黄河下游河道得以沿程冲刷,平滩流量增大,加之近十几年黄河一直未发生大洪水,黄河下游滩区未发生较大漫滩,引起人们对宽滩区治理和运用方式的争论。目前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黄河下游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仍然较大,特别是一旦出现高含沙洪水,对下游河道防洪安全的威胁更要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在当前河道边界条件下,一旦发生这种不利水沙情况,那么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滩区淹没情况、滩区的灾情损失等将发生哪些变化,还无人开展定量研究。中常高含沙洪水条件下黄河下游宽滩区防洪形势对不同治理模式响应状况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有防护堤模式主槽输沙能力强于无防护堤模式,但嫩滩淤积量大于无防护堤模式;有防护堤模式仅高村以下少量滩区漫滩上水,淹没面积小于无防护堤模式;习城滩两种模式中漫滩范围都较大,是防洪重点区域。建议在高村以上滩区修建高标准防护堤以保障滩区安全和经济建设,高村以下滩区实施滩区淹没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1.
滕翔  吴强  黄淑阁 《人民黄河》2012,34(11):10-11,14
为解决黄河下游长治久安和滩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之间的矛盾,对黄河下游滩区洪水淹没补偿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滩区洪水淹没后实行政策补偿是滩区人民的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黄河下游长治久安、保持政策延续性的迫切要求;滩区洪水淹没后实行政策补偿也是可行的。同时,从补偿内容、补偿标准、补偿资金筹措及分摊比例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修建束水引沙工程控制4000m^3/s以下洪水不分洪、黄河调水调沙漫滩洪水不出河槽,按从上而下把滩区分为若干个区分级使用,引沙淤滩清水入河。改变黄河下游中小洪水传播时间长、洪峰波动小,提高水流输沙能力,逐渐缓解“二级悬河”的严峻形势,减少控导工程至大堤之间广大滩区淹没受灾几率,利于沿黄滩区群众工农业生产,实现黄河滩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黄河下游治理开发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3,(9):38-40
黄河下游滩区的分区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洪水分级运用下的滩区分区治理;另一个是按功能对滩区进行划分的治理模式。在阐述两种治理模式的工程布置形式的基础上,从与洪水的适应性、相应的滩区安全建设模式以及对滩区滞洪沉沙的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功能划分的滩区分区治理模式是宽河固堤策略下的滩区治理措施的细化,方案本身与原来的治理模式有很好的相承性;洪水分级运用的分区治理模式是针对滩区现状和来水条件变化提出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治理思路,其与工程总体布局之间的关系、分级运用的洪水量级以及分洪运用的管理等方面仍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黄河河南段滩区防洪运用补偿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国杰 《人民黄河》2004,26(10):20-21
分析了黄河河南段滩区的洪水灾害及其影响,指出滩区受灾的主要原因有:①河槽萎缩,洪水漫滩几率增大;②输沙水量大幅度减少,河道严重淤积;③滩区安全建设不能满足防洪需要;④管理措施不落实。同时对滩区在黄河下游防洪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河河南段滩区防洪运用补偿政策的建议:①将黄河河南段滩区作为蓄滞洪区进行管理;②滩区应享受补偿政策;③建立洪水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宽滩区不同运用模式滞洪沉沙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下游宽滩区既是大洪水期行洪通道,具有滞洪、沉沙功能,又是180多万滩区人民居住场所。如何解决保证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自然行滞洪、沉沙功能的发挥这一对矛盾,是治黄工作长期面临的难题之一。通过对比不同滩区运用模式下宽滩区洪水淹没范围、滞洪量和沉沙量,分析宽滩区不同运用模式对滩区滞洪沉沙效果的影响,以期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宽滩区安全建设提供有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洪水条件下无防护堤模式淹没范围均大于防护堤模式;中常洪水条件无防护堤模式滞洪量和沉沙量大于防护堤模式;大洪水条件无防护堤模式总滞洪量稍小于防护堤模式、沉沙量大于防护堤模式;两种洪水条件防护堤模式高村以下窄河段滩区漫滩状况均较无防护堤模式严重。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滩区分区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黄河下游滩区分区治理是在目前干支流水库调蓄能力增强、洪水预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结合社会发展及滩区群众防洪要求而提出的黄河下游治理模式。该模式由现状黄河堤防、险工及控导连坝以及新建的防洪子堤形成封闭区域进行滩区分区治理为总体思路,旨在不危及两岸堤防安全的前提下修建防洪子堤,达到适当提高滩区群众防洪安全的目的,同时妥善安置滩区群众。该模式可较好地保证滩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安全,而且在适时分洪滞洪沉沙利用滩区时,滩区群众的补偿措施也较易实施。此外,对这种模式下的洪水管理运用、与安全建设和引洪放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96.8”洪水可热变化特点及险情灾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景芍  曹常胜 《人民黄河》1998,20(5):16-17,27
1986年以来受长期小水作用形成的前期河槽的影响,“96.8”洪水期间黄河下游河势流路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在河势没有受到工程控制的河段,主溜摆动仍然较大,且工程出险较多,漫顶现象比较严重,堤防工程险民历史较大洪水比较,险情相对较少,洪水期间,黄河下游滩区几乎全部漫水,甚至连1855年黄河铜瓦厢改道形成的原阳、封丘、开封等地高滩也大面积上水,滩区群众受灾损失严重。通过对“96.8”洪水所造砀 险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政策研究认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黄河下游滩区实行补偿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基础上,研究了滩区补偿的途径,提出了合理承担风险是应对黄河下游滩区洪水风险的主要办法。  相似文献   

19.
对黄河下游滩区的洪水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滩区近期漫滩几率为3~5年一遇;②滩区安全建设实施后能够解决20年一遇以下洪水的人口淹没和部分财产损失问题;③补偿政策的实施能使滩区群众承担的洪水风险得到分担与补偿,初步解决与黄河下游防洪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郭凤林  王松鹤  赵友林 《人民黄河》2003,25(11):21-21,23
为早日使黄河下游滩区群众摆脱贫困,实现社会经研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滩区治理的措施:即:①治疗二级悬河②完善和调整河道整治工程;③完善滩区安全建设,逐步实现移民建镇;④对滩区群众实行优惠和补偿性政策;⑤设立洪水保险基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