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城市美学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城市的形式美而进行,普遍缺少对城市审美主体的关注。本文探讨了城市审美主体与城市美的关系;明确了拥有不同审美话语权的审美主体各自面临的问题及其对城市美的作用;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审美主体过分审美、感性化审美等新的变化;说明了主体审美活动与城市美的作用机制。论文还指出城市美学研究应当关注城市审美主体,重视从审美主体的角度观察和把握城市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孙清华 《华中建筑》2001,19(6):49-51
城市现代化建设应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总的背景上,充分估量城市建设对于开创新的人类文明和培养新的文明人类所起的重大作用,应该深刻理解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审美价值与精神魅力,理解城市美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只有在充分继承与不断创新民族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创造出真正现代化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如果不严格地把审美当作一种主体追求无功利性的精神愉悦感的认知活动,那么,可以说当下中国城市正逐步走向功利与审美并重的道路。现代美学强调审美主体在美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它的审美主体是多元的,这决定了一个城市无法同时满足所有审美主体的需求。有理由认为,在城市美学体系的多元审美主体中,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政府主要官员,城市美学倾向在极大程度上由他们决定。但是,由于官员们的职业主要不是审美,而是城市管理,再加上官员选拔中情怀、境界不是重要指标,因而,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并不是城市高层官员认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简要分析现代城市景观的审美特征及表现.从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空间美的角度.现代城市的形态面貌和总体布局,可以让人感受到城市生气勃勃的活力和充满美感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城市审美主体的发展与城市美的新表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朋  刘刚强 《规划师》2007,23(9):98-101
1 引言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的美学要求越来越高.城市逐渐成为社会审美系统中的重要审美媒介.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审美系统的主体也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贺慧  余柏椿 《华中建筑》2010,28(5):21-23
在对城市景观特色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分析和推理基础上,通过对审美主体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审美主体对城市景观特色的感知中,建筑类景观具有更容易被审美主体优先感应的特点,以期为城市景观特色的定位以及城市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贺慧  余柏椿 《华中建筑》2010,28(1):130-132
该文对城市景观特色审美软化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从城市景观审美主体和景观设计师的角度,重点阐述了审美时空软化和审美信息软化的倾向,并对城市景观特色审美软化的利与弊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城市景观特色的营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贺慧  余柏椿 《规划师》2010,26(9):105-108
通过从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人类审美创造的需要、心理旋转理论等相关心理学角度分析,揭示了审美主体对抽象形态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景观特色的偏好—在对城市景观,尤其是建筑类和园林小品类景观进行审美活动时,具有抽象简洁形态的景观较易受到审美主体的青睐。  相似文献   

9.
刘新平 《山西建筑》2005,31(4):20-21
在分析影响城市特色形成因素的基础上,从准确把握城市的性质、充分展示自然环境的风采、体现城市人文传统的文脉等方面入手,介绍了创造城市特色美的关键,以展现城市的文化风采。  相似文献   

10.
王辉 《建筑学报》2021,(5):103-108
对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美学特征进行归纳,提出城市空间美学在客体要素、主体状态以及美的机制内涵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并通过一项基于社交媒体信息的城市空间认知审美研究案例阐述了相关研究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的角度对几个重要时期的城市发展进行了分析,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美学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目前城市美学的一些现状,提出了如何创造城市美,从而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有关城市设计认知日益宽泛的总体趋势隐化了其关注城市形态的本质,本文试图论述作为城市设计目标的空间范型,还原城市设计作为积极设计方法的本质,建立城市设计与公共审美的逻辑关系,以强调城市设计的价值意义,并结合国情对具有公共审美价值的空间范型建构路径做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城市天际线、城市焦点、多样性的城市形态以及舒适的步行街和街道设施等几个方面,阐述视觉环境调控在城市设计中的有效运用,对于创造具有个性的城市景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代建筑的人工色彩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建筑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色彩也是城市建筑的直接视觉表现。而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系统。这凸显出了当代城市特色和建筑文化的缺失,"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是运用城市色彩,城市色彩有自己的视觉范围和审美标准。笔者结合案例,对城市色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且结合结构主义美学的研究特点,探讨城市环境艺术的美学价值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城镇化转型与城市更新的开展,服务城市大众美学认知与文化精神的城市风貌与景观塑造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以上海典型街景为例,结合问卷调查、深度学习与贝叶斯统计方法,构建具大范围评估应用潜力的公众审美感知模型,进行公众景观偏好研究。发现公众对于街景的不同场景审美感知差异较大;景观美学感知概念模型中关键景观要素为土地、建筑、树、墙;想象度、自然度、对比度和审美干扰度是影响公众对景观美学认知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可进一步推广到大规模公众景观认知快速评估,为城市设计提供本土公众偏好美学理论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城市的功能,城市的空间形态,城市的文化特性的角度出发,探讨雕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造型形态、美学作用及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17.
马彦红  陈曦  朱捷  袁青 《中国园林》2021,37(7):77-82
借由景观空间建设推动公众美学认知走向深度生态,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亲生命性理念为新视点,基于亲生命性及亲生命性美学认知之内涵解析、亲生命性促进环境偏好的研究实证,提出自然、荒野自然与城市自然分别是支撑亲生命性美学认知发生的总体性、本源性与生活性景观空间载体.通过设计要点、规划图景、生活愿景3项内容...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ontribute planting design theory by providing a visual analysis of, and in the aesthetic sense an alternative scenario for, planting design practices in urban parks and greenspaces. In the study, plants are regarded as effective elements and an expression of form and texture. A matrix is developed to assess their formal effects by experts. Development of the matrix incorporates visual properties of plants,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and Gestalt theory. Visual analysis of existing planting design practices in six different silhouettes in two urban parks and an alternative planting design scenario is then suggested. This study, developing a method to analyse a landscape silhouette, provides clues to produce ideal silhouettes in terms of formal aesthetics using design principl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a potential for landscape researchers to further develop this method using other variables of formal aesthetics and Gestalt principles and in other settings.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引介福建塔下土楼青普文化行馆更新与改造项目,提出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历史建筑与建成环境的再生路径:以满足新社区成员的需求为目标,从"人、文、地、景、产"5个面向出发,调和原住民意愿,转变农民身份,传承历史风貌,耦合土楼新功能,培育文旅产业,以此重塑人们心中的社区感,吸引年富劳力和优势人群的回归,从而改善乡村人地脱离的状态,引领传统聚落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实现社会、经济、产业和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