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型豆豉中溶栓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研究发现,我国传统的细菌型豆豉——临沂豆豉中含有与日本纳豆相似的溶栓活性成分。研究发现春天自然发酵后未经洗曲的临沂细菌型豆豉的粗酶提取液溶栓活性最强;但该成分不耐热,在加工中应尽量保持较低温度。该实验为利用豆豉开发新型溶栓药物及保健食品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对豆豉保健功能的研究情况。虽然豆豉为我国所创制,并于唐朝传至日本,但我国缺乏对豆豉保健功能的科学研究,希望我国的食疗及医疗界今后对之多作研究,以有利于保健技术的进步及豆豉工业的发展。 本文介绍的豆豉就是中国豆豉的一个品种,但在日本又逐渐在工艺及包装上作了改进。主要生产工艺为蒸熟大豆接种纳豆菌后分装小袋中制曲即成豆豉,成品须冷却至10℃以下。本刊曾于92年第一期刊有“日本纳豆”一文,可供参考。 田北豆豉是印尼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发酵食品。主要生产工艺为煮熟大豆经水洗、离心脱水、接种根霉后分装于有孔聚乙烯袋内发酵成豉,制品须速冻后供应市场。《中国调味品》曾于95年12月刊登“豆酵饼生产技术”一文可供参考。 本文将在下期继续刊载,内容为田北豆豉的抗氧化性、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等功能,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3.
中国豆豉与日本纳豆功能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豆豉始创于中国,原名“幽菽”。古时称大豆为“菽”,据《中国化学史》解释,“幽菽”是大豆煮熟后,经过幽闭发酵而成的意思,后更名为豆豉。据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说:“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齐人谓豆豉,声同豆豉也”。豆豉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且经久不衰,在唐代外传日本,据日本真人元开撰写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叙述鉴真和尚东渡所备物资曰“备办海粮。红绿米、苓脂一百石,甜豉三十石……”。现如今在日本风行的健康食品纳豆就是从我国传入的豆豉的孪生姐妹,严格说是我国细菌型豆豉的孪生姐妹,因为,我国的豆豉可…  相似文献   

4.
日本传统发酵食品味噌与中国豆豉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我国豆豉与日本传统发酵食品味噌的发展现状、生产工艺、食用价值、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同时借鉴其研究和发展经验,分析了我国豆豉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故食风食俗独特。下面我来介绍三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臭食,供读者品评。黔西豆豉粑豆豉粑是贵州较有特色的一种调味品,其中又以黔西毕节地区所产的豆豉粑最为有名。在贵州农村,人们用豆豉粑制作煳辣豆豉蘸水,用来蘸食各种菜肴;还用豆豉粑制作别具一格的干椒豆豉回锅肉;甚至用豆豉粑来炒制火锅底料,做成风味独具的豆豉粑腊味火锅,等等。每年冬至到初春时节,贵州农村几乎家家都要制作豆豉粑。豆豉粑以冬至前后制作的质量最佳,正月以后制作的质量次之。制作豆豉粑不仅要有优质的黄豆和水源,而且还要选用一种野生…  相似文献   

6.
豆豉,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发酵豆制品,风味特殊。有关豆豉的最早记载,可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豆豉按制作原料的不同,可分为“黑豆豆豉”和“黄豆豆豉”;而按制作方法的不同,又有干豆豉和水豆豉之别。国内目前比较有名的豆豉产品,有广东的阳江豆鼓、四川的潼川豆豉、重庆的永川豆豉、湖南的浏阳豆豉等,虽然它们的风味各不相同。但都是当地民间用来制作某些特色菜肴所必需的调辅料。  相似文献   

7.
曲霉型豆豉作为我国的传统豆豉之一,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调味副食品,同时是我国南方销售量最大和食用范围最广的一类豆豉。文章综述了曲霉型豆豉微生物、风味成分及二者关联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曲霉型豆豉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传统发酵介质对细菌型豆豉风味形成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以稻壳、豆豉叶和香樟叶构建不同的传统发酵介质,分析发酵后豆豉的理化特性及风味物质组成,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豆豉中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由稻壳、豆豉叶、香樟叶发酵的豆豉分别含有13、14、23种风味物质,且豆豉微生物均分布于20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和乳杆菌属与豆豉叶发酵豆豉的独特风味物质吡嗪类化合物的含量呈正相关;克雷伯杆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与香樟叶发酵豆豉的独特风味物质桉叶油醇的含量呈现正相关,肠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与稻壳发酵豆豉的独特风味物质苯酚和对乙基酚的含量呈现负相关。结果表明,不同的发酵介质赋予了细菌型豆豉不同的细菌群落,进而引起豆豉的风味的改变。因此,控制发酵介质可以影响豆豉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每到收获黄豆的季节,母亲便会做红苕豆豉。一串串用稻草包好的红苕豆豉挂在柴灶口上面,一阵阵豉香直往鼻子里钻,很是勾人食欲:母亲烹制红苕豆豉菜,一般是将豆豉坨切成粒,用菜油加蒜苗节炒制而食,成菜有些近似豆酱的鲜香和红苕的回甜:吃饭时,每当有炒红苕豆豉这款菜,我都会多吃一碗饭。  相似文献   

10.
新兴的古老食品纳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有关纳豆最早的记载是在1053年,有一个叫藤原明衡的日本人写了一本叫《新猿乐记》的书,书中第一次出现了“纳豆”二字。按照这本书的记述,纳豆就是“纳所之豆”。“纳所”指的是寺庙的厨房,这与鉴真和尚将豆豉带到日本的说法相一致,纳豆很可能就是由豆豉演化来的。明治维新后,日本人将煮熟的大豆用稻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家乡贵州毕节大方县,有“一家出豆豉,十家加把米”之说(意为邻居闻到豆豉香后胃口大开,做饭时不得不多加一把米方可够吃)。大方地区民间制作豆豉必须用本地所产豆豉叶(豆豉叶为地方叫法,系一种野生植物,状如君子兰。味清香,因制作豆豉时多用于发酵,故名。)作垫箩和覆盖材料,在摄氏二十度左右的温度下连  相似文献   

12.
翟飚 《烹调知识》2011,(10):12-15
我是闻着豆豉的香气,吃着味美恰人的豆豉,听着豆豉的故事长大的。在金桂飘香的秋季,恰巧是制作豆豉的黄金时节。食友林江团听说我要去“豆豉之乡”——永川,便自告奋勇开着他的长安悦翔与我同行。刚进永川,一股浓烈的豆豉香气就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这是一种久违了的香气,我已经很多年没有闻到这种香味了。  相似文献   

13.
在贵州众多的美食调味品中,豆豉是一种最具有贵州特色的传统风味调味品。贵州民间以豆豉为基料派生出了多种特色调味品。比如:"油豆豉"、"干豆豉"、"豆豉粑"、"水豆豉"等。人们对豆豉的喜爱程度绝不亚于辣椒、酸汤等食品,豆豉在贵州烹调当中应用较为广泛,在炒、炖、煎、炸、烧、煮、凉拌、蘸水当中都用得着。用豆豉烹调菜肴,特有的香味催人食欲,让人欲罢不能,百吃不厌。豆豉将黄豆洗净,用清水中浸泡3~4小时,捞出沥干,放入锅中煮至熟透,或放入木甑中用大火蒸至熟透,取出晾凉,放入垫有一种野生豆豉叶的竹筐,上面也盖上豆豉叶,然后放置往温度为25℃左右的的环境中任其发酵5~8天,直争黄豆粒互相料连、起长丝且散发出臭香味时,即成为豆豉。  相似文献   

14.
日本纳豆与中国豆豉营养功能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许多研究表明,日本纳豆含有独特的纳豆激酶,具有溶血栓、降血压、防治糖尿病等功能;中国豆豉的加工处理可以使游离氨基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加,可以使糖苷型大豆异黄酮转化为活性更高的游离型大豆异黄酮等,进一步提高了豆豉的营养与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     
为什么多吃豆豉 可防治老年性呆痴 日本宫崎医科大学一份研究报告证实,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多吃豆豉,能有效地预防脑血栓的形成。从而,起到保持血管的正常形状。保持充足的脑血流量,防治老年性呆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采用多菌种发酵生产多味豆豉的加工工艺:豆豉醅的制备,麻辣豆瓣肉酱的制备,多味豆豉的调配与生产;成品的理化检测结果及产品特点。指出多味豆豉是一种在传统工艺上进行加工的新型调味品。  相似文献   

17.
邓双全 《四川烹饪》2006,(12):35-35
我的家乡在距成都40公里的黄龙溪古镇,家乡人制作的一种风味豆豉——烟熏豆豉颇有特色。所以家家户户都喜欢把这种豆豉作为调味料用到菜肴当中去。这里,我先来把烟熏豆豉的制法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8.
豆豉,有黑豆豉、黄豆豉、五香豆豉、霉豆豉等。豆豉具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辣椒,有青辣椒、红辣椒、黄辣椒、野山椒,还有鲜辣椒、干辣椒、咸白辣椒、泡辣椒、酒辣椒、油辣椒之分。此外,还有菜椒和味椒之分。菜椒,个大、肉厚、不辣,主要作为蔬菜食用。味椒,个较小、肉不太厚或薄,极辣,主要是作为调料用于菜肴的调味。  相似文献   

19.
介绍豆豉酿造的新型洗霉设备——连续式豆豉洗霉机的原理和设计思路,连续式的豆豉洗霉机的使用,使米曲酶类型的豆豉成品更光亮井减小苦涩味,有利于提高豆豉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利于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建造良好的生产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实现酿造行业的机械化。  相似文献   

20.
豆豉食话     
豆豉(音chi),古代称幽菽,也叫嗜。菽是豆的古名,而幽又有密闭的意思,遂而得名。豆豉在唐代时开始传入日本,并被当地人称为纳豆,后来又传入了东南亚各国。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豆豉产自江西泰和县。《博物志》当中最早记载了豆豉的制作方法,即先以苦酒浸豆,晒干后再用麻油蒸,如此反复地来上三遍,最后加胡椒面拌和而成。不过现在我们做豆豉,通常都是以黄豆或黑豆为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