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旭  朱森 《模具工业》1991,(4):45-48
<正> 当前橡胶的成型已经从压制转向注射成型。注射成型的优点是制件质量好。但暂不具备注射机注压的工艺条件下,运用柱塞式注射机的注压原理,利用现有的平板硫化机,用注胶式压模代替填胶式压模,可显著提高橡胶制品的内在质量,大大简化复杂的装料(胶)工艺程序,提高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凝胶注模成形最初是用于陶瓷材料近净尺寸成形技术,它适用于成形件尺寸大,复杂形状的部件.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凝胶注模成形也应用到粉末冶金领域.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凝胶注模技术在成形金属粉末的应用研究近况,展望了该技术在粉末冶金中的应用前景,并对凝胶注模成形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凝胶注模成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胶注模成型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首创的胶态成型工艺.该工艺利用有机单体聚合反应形成的三维网络凝胶特性,使陶瓷悬浮体注入模具后原位固化成陶瓷坯体.它具有坯体均匀、坯体密度高、坯体强度高、近净尺寸成型等显著优点.本文全面阐述了凝胶注膜成型的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高可靠性陶瓷部件胶态注射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注射成型和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的优点,发明了陶瓷胶态注射成型技术,实现了水基非塑性浆料的注射成型,并研制了胶态注射成型机,实现了浆料先分储后混合,能连续化自动注射成型.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工艺中的各项参数和添加适当的助剂,可以实现陶瓷浆料的可控固化;加入应力缓释剂调节高分子网络结构,能有效降低坯体中的内应力,制备出大尺寸陶瓷部件;利用胶态注射成型技术与设备,不仅能实现规模化大批量生产,而且产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主开发的非水基凝胶注模工艺,对高速钢粉末进行了凝胶注模的研究。所开发的非水基凝胶注模体系能够为金属粉末的成形开辟一种新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陶瓷法制备了钴掺杂的六角锶铁氧体SrFe12-xCoxO19(x=0,0.05,0.10,0.15,0.20),重点研究了钴掺杂对材料磁光克尔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纯相六角锶铁氧体,未掺杂的样品呈现出高矫顽力,比饱和磁化强度随着取代量的增加而减小。研究发现,掺钴量x=0.20的六角锶铁氧体样品呈现较为明显的磁光克尔效应。  相似文献   

7.
将凝胶注模成形技术应用于制备钛铝合金中,分别以氢化钛粉和铝粉、钛粉和铝粉为原料,经过低温烧结制成TiAl合金粉,经凝胶注模成形后通过脱胶和高温无压烧结制备了TiAl合金制件。结果表明:钛、铝粉在500℃保温2 h,再在600℃保温3 h得到TiAl合金粉,氢化钛、铝粉在750℃保温3 h得到TiAl合金粉;烧结工艺分别为1450℃保温2 h和1400℃保温2 h,可以得到致密度不同的制件,它们的致密度分别为91%和96.75%。  相似文献   

8.
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的研究与进展情况进行综述。阐述成型原理和工艺过程;总结凝胶体系,并根据凝胶体系的来源将其分为合成凝胶体系和天然凝胶体系两类;介绍该技术在粗颗粒粉体材料、复合材料、多孔材料、功能材料和粉末冶金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情况;探讨凝胶注模成型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将凝胶注模工艺应用于金属Ti及Ti-6Al-4v合金粉末的坯体成形,研究了高固相含量的Ti粉和Ti-6Al-4V合金粉末的料浆的制备。结果表明,用凝胶注模工艺制备出了固相含量为54φ%的钛合金粉末料浆和形状复杂的坯体;粉末的颗粒形状是影响料浆固相含量的重要因素,球形粉末配制成的浆料固相含量最高,近球形次之,片状最低;分散剂柠檬酸铵也可以显著提高浆料的固相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ITO粉体凝胶注模技术制备高密度靶材的合理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固相含量、分散剂含量、pH值对浆料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固相含量和分散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0%和0.08%,pH值为10时,可制备出低黏度的适合浇注的浆料。同时,在制备低黏度、高固相含量(80%)ITO浓悬浮体过程中,研究了单体、交联剂、引发剂含量对凝胶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交联剂、引发剂分别为浆料质量的2%、0.05%、0.04%时,可制备出高质量坯体。坯体经70℃干燥、600℃排胶,最后于1570℃烧结后得到密度高达7.12g·cm-3、晶粒尺寸均匀的ITO靶材。  相似文献   

11.
稀土La^3+离子取代对M型锶铁氧体的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陶瓷工艺,制备了Sr1-xLaxFe12O19M型锶铁氧体,系统地研究了稀土La^3 取代Sr^2 对M型六角铁氧体的结构和磁性的影响,La^3 离子取代部分的Sr^2 离子能明显改善M型铁氧体的内禀磁性。  相似文献   

12.
锶对铸造Al—Si合金中铁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良明  廖恒成  孙国雄 《铸造》2001,50(11):654-657
本文简要介绍了铸造Al-Si合金中的Fe相问题及其组织形貌改善的一些方法,着重回顾了Sr对Fe相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Sr对Fe相影响的四种机理:AIP晶核理论,毒化理论,碎裂和溶解理论,先共晶形核理论,并对将来的研究工作作了些展望。  相似文献   

13.
Various quantities of non-toxic monomer (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 HEMA) was added to form porous alumina ceramic by gel casting process. Pure water, monomer, cross-linker (N, N'-methylene-bis-acrylamide (MBAm)), and dispersant (ammonium salt of poly (methacrylic acid), PAS) were combined to form an aqueous solution, which added alumina powder and was milled to form alumina slurry with zirconia balls for 240 minutes. An initiator (ammonium persulfate, APS) was added to the alumina slurry with a vacuum mi...  相似文献   

14.
铸造WC/钢复合材料的锻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特种铸造工艺,制成了一种含40%WC的新型WC/钢硬质复合材料,对这种被认为不能锻造的材料进行了锻造研究,结果表明,只要正确掌握锻造工艺,不仅可以锻造改形,而且还改善了材料内部的不良组织结构,使其韧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纳米Si O2颗粒与单晶硅(100)表面的碰撞过程,以此来分析纳米胶体射流抛光的材料去除机理。仿真结果显示:粒径为7 nm的Si O2颗粒其速度在50 m/s时,与单晶硅工件表面的碰撞作用不会引起工件表面的原子排布的变化;而若要使碰撞对单晶硅工件表面原子排布产生影响,纳米Si O2颗粒的速度需大于250 m/s。以单晶硅工件为加工对象进行了纳米胶体射流抛光加工试验。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对加工前后单晶硅工件表面原子排布状况进行了比较,其结果与分子动力学仿真结果吻合。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加工前后纳米Si O2颗粒与单晶硅工件表面原子之间化学键的变化。通过仿真和试验得出:纳米胶体射流抛光中,纳米颗粒碰撞所产生的机械作用不能直接去除工件材料,材料的去除是纳米颗粒与工件表面之间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6.
模铸非调质钢中铁素体在晶内MnS上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匠  徐淳 《热处理》2004,19(1):18-24
为确认模铸非调质钢晶内铁素体的形成能力,对其钢材组织中的晶内铁素体相变形核位置作了光学显微镜观察,SEM/EDS和CMA分析。证实使钢中氧化物分散可调整MnS的大小和数量。模铸非调质钢中同样存在氧化物—MnS—V(C,N)复合夹杂物上形成晶内铁素体的过程。由于降低Mn量提高γ—α相变温度增加相变驱动力,相应增大了晶内铁素体形核概率,研究钢中铁素体在晶内MnS上的形核概率可大于0.9,明显优于现有研究结果,可弥补模铸钢铁素体形核位置的不足,获得理想的晶内铁素体组织。  相似文献   

17.
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青  姚俊邦  杨涤心 《铸造》2006,55(10):1011-1014
铸铁是产量最大的铸造合金,其中球墨铸铁的综合性能最好,铁素体球墨铸铁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目前,我国工厂多采用将铸态球墨铸铁经过退火处理的工艺生产铁素体球墨铸铁,这使得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周期加长,成本增加。本研究中通过调整终硅量,采用瞬时孕育处理等工艺方法直接得到了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结果表明,采用瞬时孕育处理及增加终硅量,可使石墨球径变小,球化率升高,铁素体量增多,力学性能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8.
高性能单晶铝线材连铸工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珸  胡锐  李金山 《热加工工艺》2006,35(13):20-22
在单晶铝连铸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单晶连铸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流体力学模型以及传热模型计算了液体金属压力和牵引速度。结果表明:根据模型确定的参数是合适的,并在铸型温度为690-780℃、冷却距离为50mm、牵引速度为1.1mm/s的工艺条件下获得了φ8mm高性能的单晶铝线材。  相似文献   

19.
在单晶铝连铸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单晶连铸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流体力学模型以及传热模型计算了液体金属压力和牵引速度。结果表明:根据模型确定的参数是合适的,并在铸型温度为690~780℃、冷却距离为50mm、牵引速度为1.1mm/s的工艺条件下获得了!8mm高性能的单晶铝线材。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高强度铝合金AlSi7MgA的流动性和热裂倾向,分析了导温率、收缩率以及外部压力对凝固补缩行为的影响.以机车齿轮箱产品为例,通过充型流动、凝固补缩模拟计算以及缺陷产生原因分析,阐明了低压铸造工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