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次随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参观团前往德国参观纽伦堡国际门窗博览会,路过捷克等东欧国家。欧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主要城市几乎都被夷为平地,现有的建筑基本是在二战以后重新修建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将德国斯图加特建筑设计事务所LRO介绍给中国的读者。2019年初,我们与低调、纯真、风趣的建筑师阿诺·雷德勒在其事务所里进行了一次长谈。话题涉及求学、工作、事务所、教育、历史与若干重要作品。作为二战后出生的第一代德国建筑师,雷德勒面对的是社会动荡、城市废墟与历史断层。在四十年的实践生涯里,LRO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建造了大量公共建筑。雷德勒始终坚持"先城市,后建筑"的设计原则,并且认为建筑师应该学习历史,但不应受限于历史主义。其清晰的城市观与历史观,对德国建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断言,"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城市文化(daβ alle groβen Kulturen Stadtkulturen sind)"。这句话既是德国城市丰富历史文化的体现,也表达了德国人对于城市文明的深厚热爱。自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全球化均对德国城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历史事件也让德国政府、学术界和民众一次次地加深、修正对城市历史保护的认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西方的哲学危机与建筑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毅 《南方建筑》2004,(3):49-51
本讨论了从哲学层面研究建筑思潮的可行性,并从考察二战后西方哲擘的发展来分析战后西方建筑思潮的总体趋势。中指出这一趋势和哲学在危机中发展一样,是从反思唯科学主义、唯理性主义开始,进入与人社会科学结合的时期;建筑思潮开始更多关注历史、地方人、生态环境的问题,将会对建筑与人、与历史、与环境等问题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各色建筑也同步发展着。建筑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二战"后,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使得人们把建筑设计看做个人的一次精彩表演,当时产生的塑性建筑至今是建筑史上永久不衰的奇葩。  相似文献   

6.
<正>是否能对历史上的建筑废墟进行整体性重建.一直以来都是个敏感话题。对于废墟重建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对拟重建对象的性质、背景以及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充分论证,关于废墟重建的讨论才有意义。这点学术界早已达成共识。德国德累斯顿圣母教堂在二战中毁于战火。她的重建是20世纪末欧洲最重大的废墟重建工程,历时十余年,总投资达1.8亿欧元。德国的二战对手们对工程提供了无私的捐赠与援助,使圣母教堂的  相似文献   

7.
消息     
《建筑师》2016,(1)
正1.1变废为宝看各国如何处理建筑垃圾来源:华西都市报在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方面,德国、日本和新加坡走在前列。在德国,人们对垃圾的认识是:一旦善加利用,垃圾也是资源;在日本,对"建设副产物"的分类多达20多种,按照类别科学处理;新加坡则注重制定绿色建筑的标准,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德国:垃圾山变能源之丘汉堡易北河畔有一座人工山,绿树掩映之中,白色的风电叶片缓缓转动。谁能想到,数十年前,这里是二战轰炸建筑瓦砾的堆场,此后又  相似文献   

8.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郊西北的卫星镇,是一个从二战废墟上建起来的新型小城市,几乎清一色的现代建筑,但在炮火中幸存无几的老建筑却被人们心肝宝贝似地保护起来。  相似文献   

9.
在《工程新闻记录》(ENR)2005年的评选中,德国建筑承包巨鳄霍克蒂夫公司(Hochtief)以2004年全年总收入近150亿美元的杰出业绩,雄踞全球建筑承包商225强的第三位和跨国承包商100强的榜首,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其强大的实力。通过对霍克蒂夫发展历史的分析,我们发现,霍克蒂夫的今天是不断创新的结果,更是整合、优化全球资源的结果。曾经的家族小企业1873年,德国的赫夫曼兄弟二人创立了“赫夫曼兄弟”,这是一个典型的合伙制民营企业。创立之初,家族企业就有着明确的分工,一人负责工程实物,一人负责银行融资。企业创立时,赶上了德国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2004年召开的第七次中德建筑研讨会的会议论文之一,结合勃兰登堡和赫兹堡这两座城市历史建筑区保护实例,论述了德国在历史文物建筑保护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天  周晶 《华中建筑》2012,(10):14-17
青年派风格建筑是新艺术运动在德国发展的分支,由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本土遗存的青年派风格建筑寥寥无几。因此,青岛德占时期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一批公共建筑使得青岛成为了青年派风格建筑在海外保存最多的地区之一。作为青岛近代建筑的主要风格,青年派风格建筑既代表了当时欧洲艺术的流行趋势,又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东方文化元素。该文通过对库尔特.罗克在青岛的作品分析,试图从建筑艺术、建筑史以及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三个方面重新阐述青年派风格建筑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9)
"二战"以后的德国,民族悲观情绪蔓延,废墟文化成为德国的文化现象。安塞尔姆·基弗深受当时的文化影响,以艺术的语言不断反思"二战"历史。该文从时代因素和基弗创作中使用的材料精神性的角度论述其作品中凝重、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Rotunda PKO BP位于波兰华沙,是波兰银行(BP)办公楼群的标志性建筑。通过本文对其生成的背景和历史演变进行解读,由此可以领略二战后波兰建筑师如何在苏联建筑风格一统天下的氛围中,为求现代建筑发展的突破所进行的探索,并藉此对波兰二战后现代建筑的发展有一个概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信心图书馆     
马格德堡,一个记载了光荣历史的德国城市。这里是当年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曾经不可一世的奥托大帝就长年生活并长眠于此。二战后,它是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3)
拒不完全统计,德国纳粹党在各国总共建立10005座集中营,杀害了大概600万犹太人,另外数百万还包括其他民族的人。目前统计出来的数据也仅仅是一部分,如果全部调查处理,那么这些数据远远不止现在所知的4倍。德国集中营除了大规模杀害犹太人之外,还进行了惨绝人寰的人体试验研究。随着二战的胜利,德国无条件投降,希特勒自杀,纳粹集中营的罪恶也结束了。然而历史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前的大屠杀依然警醒着世人,应以更加宽容的心态面对民族矛盾,宗教信仰要和政治分开,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避免高度集权。  相似文献   

16.
钱毅  任璞 《华中建筑》2014,(10):19-24
殖民地外廊风格是19世纪后半中国近代建筑最主要的建筑风格,对德占时期青岛近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该文首先对青岛最初的德国建筑中广泛使用殖民地外廊风格的状况进行分析;接下来通过两组案例研究,说明外廊空间在建筑中作用的逐渐演变;其后分析了后期的德国建筑中外廊空间向装饰性元素的蜕化。全文通过对殖民地外廊风格在青岛德国建筑中从风行到淡出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力图呈现出青岛德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一条脉络。  相似文献   

17.
德国现代建筑运动中新建筑思潮的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安 《建筑师》2004,(1):62-77
建筑师必须浪漫地发挥其对形式直觉的想像力去创造建筑空间,进而理性地判断其方案的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建筑理论对其创作行为的辩证支配关系。新建筑的出现乃是由于新思想,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形式的演化或建筑流派,而是产生这些形式的思想变化和发展过程;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建筑本身的历史,更关心的是建筑思想的发生、演变和发展过程。我们研究一种建筑现象,不仅要知道人们做出了什么,而且希望了解人们想过什么,这种想法是如何产生的;要从哲学理念和伦理观上去研究。一位中国建筑学者李承宽先生亲身经历了德国现代建筑运动和现代建筑思潮的发展过程,以他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为线索,笔者对德国现代建筑运动和建筑理论发展的有关资料多方查询、整理成文。文中就欧洲对建筑本体论和建筑本质概念进行了探讨;对空间本体论的研究,“时间-空间”四维连续性理论,建筑创过程中的格式塔理论(Gestalttheorie)和格式塔的质量标准展开了讨论。文中介绍了奠定新思维的基础:“生命哲学”、“价值伦理”.“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等哲学理念对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所起的作用和构成的思想架构。文中介绍了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建筑的”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的“移入情感”、“物我同一”创作思想;介绍了德国“有机  相似文献   

18.
《世界建筑》2004,(11):22-23
两年前,一个民意测验机构针对德国建筑形象的问题调查了104个在德国经济、政治、艺术及媒体领域的决策者。这其中常见的回答是:“德国建筑师要求高质量”,“德国建筑在功能和技术上是精致的”,“德国建筑师是组织和项目管理的大师”。而与此相对,被询问的人中几乎没有人相信德国人会运用机智、天赋和创造力去设计建筑。  相似文献   

19.
篇首语     
《新建筑》2006,(2):1-1
早在古希腊,人们就认为建筑不仅仅是手工艺人的技艺,也是那些掌握了主要知识和技术的人所从事的艺术实践。这些人不仅要设计方案,同时还要掌管和指导其他的手工艺人。因此,建筑就不仅仅包含了狭义的技术,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创造。《牛津词典》也将建筑定义为设计和建造房屋的艺术和科学。但是.从上个世纪中叶,特别是二战以后,建筑渐渐与艺术相分离,而被定义为科学,甚至是机器。在近20年中,随着电脑的普及,数字技术对设计和建造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建筑更是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但是,建筑真的与艺术渐行渐远了吗?  相似文献   

20.
丁丁  佚名 《建筑与文化》2012,(7):116-1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各国相继对其饱受战火摧残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恢复重建。由于战后欧洲经济困难等原因,这些重建工作大都只是针对个别比较重要的建筑或街区而进行的。不过也有一些恢复得比较完整的案例,比如上篇中谈到的波兰首都华沙。另一个值得一提的重建案例是德国古城德累斯顿。二战后期,盟军对德国实施的报复性地毯式轰炸之惨烈堪与纳粹的野蛮行径相比,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被夷为废土的德国城市不胜枚举,柏林、科隆、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美因茨以及德累斯顿等主要城市均无一幸免。其中破坏程度最大的当属德累斯顿。而在战后重建过程中,恢复程度最高的也要属德累斯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