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窟壁画塑造了精美的佛教故事,墓室壁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0)
佛教以一种外来宗教的身份到达中国,在中国经历了输入、初步发展、盛行和衰落的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在不同历史背景的作用下进行的,本文主要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以初步发展的原因,不仅从特殊外在环境的角度,外加佛教和中国百姓自身的思想基础上探析,希望能更好地理解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9)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传入中国并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的盛行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题材、词汇和意境三个方面论述佛教对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5)
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佛教美术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中国原有艺术的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雕塑和壁画是佛教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们通过真实记录佛本生的历史,刻画佛像和表达佛经故事,教化和感染着芸芸众生。在此期间,许多绘画、雕塑名家投身于佛教美术的学习和创作中,不断将外来佛教美术样式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风格与样式,所以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水平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逐步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5.
许杨丽可 《砖瓦》2022,(10):37-40
莲花纹是最早进入我国装饰艺术领域的植物纹样之一,它优美的造型和典雅的气质深受世人的喜爱,其广泛运用于陶瓷装饰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莲花纹既吸收了佛教思想,又融合了我国民风民俗,成为既具备宗教内涵又富有装饰美感的题材,并广泛运用于手工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等民间艺术之中,在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时期,莲花纹样造型更加生动,层次越发多样,越发受到群众喜爱,并被广泛运用在陶瓷装饰中。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但也正因为动荡战乱,才带来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从客观上分析,这是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文化交流及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从魏晋南北朝的歌舞乐《清商乐》、《神弦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文人画出发,来分析阐释当时艺术发展的动力及特征。这些古代作品表达了创作者以及欣赏者的情感及心理,也表现了当时中国艺术哲学中宁静致远、平淡天真的文人审美情怀。经济的不断繁荣、文化的交流融合、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佛教艺术的迅速发展,这些因素都推动着艺术向前发展,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延续了长达1600多年的历史,并有着质的变化,成为中国艺术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2)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但也正因为动荡战乱,才带来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从客观上分析,这是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文化交流及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从魏晋南北朝的歌舞乐《清商乐》、《神弦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文人画出发,来分析阐释当时艺术发展的动力及特征。这些古代作品表达了创作者以及欣赏者的情感及心理,也表现了当时中国艺术哲学中宁静致远、平淡天真的文人审美情怀。经济的不断繁荣、文化的交流融合、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佛教艺术的迅速发展,这些因素都推动着艺术向前发展,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延续了长达1600多年的历史,并有着质的变化,成为中国艺术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8)
咏史诗是我国古诗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咏史诗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该时期的咏史诗创作,除了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外,其主题思想也表现出了相应的时代特色和风貌,集中体现为匡时济世的积极热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理和无与外物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9.
道家思想推动下魏晋南北朝园林的历史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源远流长."独尊儒术"使二者未能互促互动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有机会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动力,使中国古典园林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提升.自此,山水林园的情结、园苑构图的准则、园居环境的取向、宗教园林的氛围,都成为中国园林的艺术真谛与价值原理所在.总结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在自然观、美学观、营造法、辩证法等方面哲理、学理上的同构特性,对传承古典园林精髓、振兴中国园林事业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5)
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诗》、《骚》与唐诗宋词之间的"夹缝"时期,也是文体辨析风尚盛行与文学高度自觉的诗歌艺术美学飞跃性成长期。南朝萧统编选《文选》时以"类"想从,共分为二十三类,其中独设"挽歌"一类,可见挽歌这一体裁是经过编者详细周密的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后独立出来的独特体式。本文试从挽歌文本、精神、功用入手分析魏晋南北朝挽歌的精神与特质。  相似文献   

11.
玄胜旭 《华中建筑》2013,(10):136-141
在佛教寺院中的经楼与钟楼是早期佛寺的重要布局要素之一.但是,由于中国早期佛教考古发掘资料的缺乏,我们尚不知道其具体布局情况如何.因此,该文基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有关佛教文献记载,以及敦煌莫高窟佛寺壁画和韩日早期佛寺遗址资料,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寺中的经楼与钟楼布局变化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由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佛寺布局中的经楼与钟楼,由佛殿后边至佛殿前边、由中心院落以外至中心院落以内迁移,但其左右位置却无定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类整理南北朝至隋代北方地区大量考古实物与图像资料,扩展了以往相关研究的样本,进一步归纳并分析了北朝木构建筑檐下结构的演进与特征。关注檐柱、纵架、横架之间的细节关系,将其概括出五大关系类别及特征,并按时间及地域进行梳理,初步得出北朝木构建筑檐下结构演进线索,发现其檐柱和纵架、纵架同横架之间的整合过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且诸如铺作、下昂等主要技术特征在北朝前期均已得到体现,后世惯用的阑额普拍枋组合作法也可找到缘起痕迹。  相似文献   

13.
东晋时期的《兰亭序》,不仅是一篇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的名文,更是一本名帖,堪称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文学、美学、书法、园林等多个领域。基于园林、书法、文学艺术具有时代共通性的特点以及艺术泛化思想的基础,从魏晋士人园林的地域环境特征、园林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山水自然审美意识的真正觉醒、哲学思想对园林的影响、"曲水流觞"文化实践在后世的持续发展等方面对魏晋园林文化意象进行了解析。揭示出魏晋园林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文化的奠基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学术转型视角下传统佛寺园林国内 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寺园林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20世纪以来传统佛寺园林研究适逢当时学术转型及其史学流变思潮,相关态势与其时学科分化及研究方法之转变并行不悖,值得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发展脉络。从20世纪初至今的时间分期入手梳理佛寺园林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发现:70年代末以前寺园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尚有佛教园林研究专门化倾向,主要领域集中于建筑史学和造园学;70年代末至今的佛寺园林研究主要呈现佛道一体的园林叙述语境,但仍有学者以佛教为叙述逻辑进行园林研究且数量逐渐增多,该阶段研究内容与方法更为多元,为未来宗教主导下的寺园专门化研究指明了方向。意欲从学术与史学流变角度寻找佛寺园林的研究脉络、发展路径与热点方向,对寺园研究成果、经验进行一定的评析与体认,以期理清研究思路,不足之处请诸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莫娜  张伶伶  刘大平 《华中建筑》2009,27(3):115-119
中国传统景观意境属于美学范畴,但意境的建构又与景观空间密不可分。根据其本身的这个特质,该文设定了景观域的概念:景观域是建构景观意境的介质。并由此衍生出景观域值等概念,试图以新的角度展开对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的探究。从景观域的角度出发可以使景观意境的研究更加直观,使原本虚幻的意境概念更清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中的园林山水图像及其 风格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中国园林》2020,36(6):119
中国古典工艺美术领域中,有无数以表现中国古典园林形象为内容的作品,面对这悠久的历史及其艺术成就,有必要初步梳理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与古典园林的关系。中国古典工艺美术表现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粗略地分为初始期的先秦至唐代与成熟繁荣期的元明清时代两大阶段。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园林为题材的各类古典工艺美术品众多,而且其表现能力也日益成熟,这不仅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风貌在工艺美术领域得到展现,反过来也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技术美学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媛 《中外建筑》2009,(6):152-154
阐述了技术美学的来源及拓展,探讨了技术美学与当代景观设计的关系。同时从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和新设备等4个方面的运用来论述技术美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渗透和体现。并总结了技术美学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三个发展趋向,即情感化、乡土化、生态化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8.
苏晓丽  王彩云  秦仁强 《风景园林》2022,29(10):136-142
风景的文本书写是审美主体感知山水、传达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分析构建风景审美过程框架,同时搜录整理历代苏州西郊山水散文389篇,通过统计、可视化和图文互证,对文章的书写主体、表现客体和蕴涵其中的审美意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书写主体经历了由本土转向客籍,后又回归本土的时空演变;书写对象呈现由近拓远、由宏至微的特征;书写内容体现出主体对山水全景呈现、物我互动、形质把握、山水品评的审美变迁轨迹。创新性地以文学为切入视角,探索主体意识下的山水审美变迁,在完善苏州山水园林历史理论研究的同时,引发对风景规划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技术美学的嬗变与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钱静 《规划师》2003,19(12):36-39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许多传统工业基地衰落,甚至沦为弃置地。这些用途单一、功能过时但是具有严格逻辑的工业弃置地的再生潜力、历史价值和景观特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改造、更新和开发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技术美学的嬗变、历史地段的扩展和极简艺术、大地艺术的思想对工业弃置地的景观再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对苏州造园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新美 《安徽建筑》2008,15(2):10-11
文章从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四个基本要素出发,探讨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造园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