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职院校推行导师责任制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利于高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利于师生互施教育爱。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导师制,有助于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高职院校系部领导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思想素质、管理素质、专业素质、双师素质及身心素质等5个方面构建多层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相对权重,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自下向上逐层完成评价数据处理,完整获取评价对象综合素质各方面信息.结果表明,采用层次分析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高职院校系部领导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简便易行,评价信息较完整、合理.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出发,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着越来越开放的教育市场和办学环境,能否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参考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确定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指标,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其核心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通用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各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旨在提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社会岗位分化也在加快,如今的技术结构渐渐地更加趋向综合型,所以当今社会急需技术综合型的人才,这种综合型人才不但要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但是高职院校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做得不太周全,使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低。本文针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中遇到的问题,从合理设置人文素养课程;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系统;更新高职学生的教学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变革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即要求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如何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阐述了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的共性问题;剖析了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度;依据新时期高职院校的特征,分别从设计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标准、优化教材的选取与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加强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各专业学科之间的协同机制等角度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最后,依据高职院校专业课的特点提出了课程思政的考核与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职院校的美育在实施过程没有得到高度重视的现状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高职院校必须改进美育工作,提升美育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效能.要更新美育理念,树立人才培育的“大美育”观;要合理设置课程,构建立体课程体系;要深化美育改革,提升教师美育素养.  相似文献   

8.
介绍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委员会开发建设"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核心课程的情况。针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按照"修己、安人、兴业"的逻辑关系,将以往所有素质教育的课程整合为"人生砺炼与品格育成"、"形象塑造与自我展示"和"职业规划与创业体验"三门核心课程,并倡导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从而将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经济结构转型、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背景下,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高素质化和高技能化新趋势。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在产业转型、教育国际化及人的全面发展上具有多维价值。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胜任力素质理论为支撑,深入剖析复合技能型人才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和文化素质三个维度的学理逻辑。基于此,高职院校培育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应聚焦时代需求,呼吁相关主体共担育人责任,培养过程摒弃松散“写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供适合的证据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扬长避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从思想道德、职业基础、职业发展、科技人文、身心健康等5个方面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结合该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地发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长、短处,有利于通过评价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紧缺的问题,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立足现状,分析当前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相关政策,从专业共建机制、教师培养聘用与评价机制、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管理沟通机制等四个领域构建移动互联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特长生培养工作室、移动互联网创新平台、创业导师制三个方面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以期能够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是体现高职院校育人为本理念的现实需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高职院校担负为国家输送具有工匠精神、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主阵地。因此,围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策略,构建了“两法四维”实施模式,即利用“思政目标设定”方法和“思政元素融入”方法,从科学系统设计、动态发展评价、师资素养提升、保障机制健全四个维度,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融互促、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13.
系部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职院校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方法,它有自身的特点。构建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培养实践,是系部的人才培养实践,也是对系部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三个培养平台的构建,是系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架,其内容也是对培养途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全面素质教育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整合全部资源,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高职学生的素质基础,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现状决定了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必须以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为引领,落实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本质要求。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改革高职教学体制机制,建设课程与主题活动体系,创新教学形式与手段。  相似文献   

15.
就业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是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建设质量的重要体现,对调整招生计划、反馈人才培养情况、完善就业服务有积极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在内容、标准和属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查阅、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组织专家讨论,从就业能力、就业结果、就业水平三个维度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各指标权重赋值,并在此基础给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以期为高职院校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反馈机制提供支撑,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为学生打通"学业-就业-职业"的直接通道,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实践结果表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对接融合对于高职院校"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各环节构建至关重要.职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入校园,校园文化进课堂,促进校企职文化的相互融合是高职院校地域特色与软实力的重要提升渠道,也是高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最终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浅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开展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该从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高度,促进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依据有关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职业教育思想,满足经济、社会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长期教育中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和保障机制的总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善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这除了需要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能力外,更需要独到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别出心裁的方法。只有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结合起来,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确保高职教育长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现状出发,提出了以服务当地产业为宗旨建设优质特色专业、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提升实训基地水平、以双师素质为重点强化教学团队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是我国高职院校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制定的有效举措,这不仅有助于推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而且对高职院校实际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推进缓慢。所以,高职院校需不断加强本校教师队伍建设、明确课程及人才培养目标、扩大国际化合作的专业范围,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