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隧道拱部二衬背后脱空或者边墙二衬背后脱空,都会影响二衬结构受力形式,对工程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台车防空洞监控器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能准确探测二衬台车在拱顶是否浇筑满混凝土,从施工源头杜绝空洞的出现,极大地减少因施工时拱顶没有注满混凝土而出现空洞的情况,从而让施工人员对二衬混凝土的浇筑情况有明显的了解。这项技术的运用是信息化施工的一种表现,在隧道二次衬砌浇筑施工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隧道作业条件及作业环境等影响,较之于露天式混凝土作业,隧道内二衬防水混凝土作业的难度系数较高,会由于拱顶混凝土浇筑不密实、二衬及初支间出现空洞而造成后期注浆工作量增大,灌注过于饱和导致端头模板跑模涨模,严重的造成二衬台车整体移位、整板二衬报废甚至二衬台车受损。为了进一步提升二衬混凝土的施工水平及质量,本文结合长期隧道施工经验,阐述隧道二衬拱顶施工质量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预控对策。  相似文献   

3.
卞正涛 《建筑技术》2021,52(8):937-941
初支联拱二衬独立隧道施工工法是一种新型的地铁矿山法隧道施工工法,可在一定条件下代替目前常用的双侧壁导坑法、中洞法及CRD法等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由于该工法也同时应用了传统的双侧壁导坑法,因此通过对比2项工法在相同施工条件下的沉降控制效果、施工质量、进度、造价、环境影响等,验证了初支联拱二衬独立隧道施工工法更优,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安徽建筑》2020,(1):194-198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方法一般为明挖、盾构、暗挖法施工,由于区间线路规划、地质等原因会出现不同于标准断面的隧道形式,一般采用浅埋暗挖法,根据地质及断面的大小一般可采用全断面法、CD法、CRD法、双侧壁导坑法、双联拱法。双侧壁导坑法作为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采用较多施工方法,在二衬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可操作性难度大、临时支撑体系受力复杂、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施工风险较高,在施工前需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使达到最佳效果。文章以西安地铁六号线丈-科区间浅埋暗挖大断面双侧壁导坑法隧道二衬施工方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依托广西百色达康隧道工程,简化隧道施工与结构模型,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构建了隧道施工三维模型,分别模拟了跨度为10,14,18.7m的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的围岩变形、围岩塑性区域分布及初支与二衬的内力分布。探究隧道跨度对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隧道变形、围岩与支护结构应力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隧道跨度不同,竖向位移沉降极值均出现在隧道洞室顶部,水平位移极值均出现在隧道拱腰附近;最终沉降隆起值、初期支护轴力与二衬应力随跨度的增大而稳步增大;初期支护弯矩随跨度的增大而增长,但增长速度显著加快;围岩形成的塑性区域随跨度增大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6.
以亦庄线亦庄火车站站后区间下穿京津高速公路大断面暗挖隧道工程二衬施工为例,论述了双侧壁导洞法二衬施工步序,并对原设计方案与专家论证后的优化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北京地区冲洪积地层条件下,地铁机场西延线隧道下穿既有5号线北新桥站工程为依托,对地铁隧道采用洞桩法施工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引起地表及既有地铁车站的沉降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沉降控制方案。结果表明:下穿施工工程中,地表和既有车站底板沉降主要产生在浇筑二衬扣拱阶段。地表沉降呈现出以既有车站两侧的下穿隧道上方为中心沉降量最大,向周边沉降量逐渐减小的特点。车站底板形成与车站中线平行的沉降带,中间条带沉降量最大,两侧随距离增加逐渐减小。本文对洞桩法施工工序提出优化方案,改变浇筑二衬扣拱前,开挖中导洞的距离,模拟结果表明:中导洞开挖隧道总长的1/4后浇筑相应段的二衬扣拱,相较于中导洞开挖贯通后浇筑二衬扣拱,地表最大沉降量减少25%,既有车站底板降量减少7%。  相似文献   

8.
吕梁山隧道二号斜井混凝土冬季施工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鹏 《山西建筑》2008,34(8):335-336
针对吕梁山隧道二号斜井施工难点,总结了混凝土冬季施工的经验,根据吕梁地区的气象资料和地理环境,从混凝土的原材料、搅拌、运输、浇筑及养护等方面阐述了隧道二衬混凝土冬季施工应采取的一些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单线铁路隧道施工中,二衬施工工装选择不当将制约施工效率和实体质量控制,近年来,双线隧道二衬施工工装工艺的革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在单线隧道中往往不适用。基于此,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隧道二衬工装优化研究与应用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针对单线隧道拱墙二衬台车端模、大区段仰拱自行式栈桥吊模、水沟电缆槽模板配套设施等工装进行了优化研究和改进,工装优化应用后,成功解决了单线铁路隧道二衬施工工效低、实体质量不易控制等问题,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对铁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准备工作中的原材料控制,机械设备参数、性能确定,支护检查,施工方案制订等进行了总结,并对铁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中的衬砌混凝土分段浇筑、浇筑拆模、保养及回填技术、拱顶衬砌混凝土施工、二次衬砌环向中埋式止水带施工等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常见的错台、蜂窝、二衬背后脱空等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从而有效地提高铁路隧道施工中二次衬砌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西安市地铁四号线工程TJSG—5标暗挖隧道工程二衬拱墙混凝土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分析了地铁二衬拱墙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泵送距离远、浇筑速度慢、采用外部振捣、工程质量要求高等关键问题,从原材料选用、配合比确定、混凝土质量控制、施工养护等环节进行控制,达到了地铁二衬拱墙混凝土施工后的综合质量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2.
裂隙与固结土体的渗透系数差异巨大,裂隙发育的富水固结黏土地层在各方向上的渗透系数极不均匀,管井降水形不成漏斗效应,降水效果很差。但土体自稳性较好,通过地面井点降水与隧道内明排相结合的方式,保证隧道初支开挖的安全、质量、造价和施工效率;二衬施工时通过调整浇筑顺序、增设排水盲沟、多次、多点补注浆等综合措施保证了二衬结构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结合桃树坪隧道工程实践,通过富水未成岩粉细砂层隧道施工中围岩压力,接触压力和二衬钢筋应力的现场监控量测工作,分析研究此类大断面软岩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围岩的稳定性、变化规律及特点。研究结果可为隧道后续施工和设计方案优化调整提供依据,也可为此类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结合南宁玉象隧道偏压浅埋大断面隧道工程实际,建立了偏压浅埋大断面隧道施工动态有限元数值模型,分别采用上下台阶法、C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3种施工方案,模拟施工对围岩变形和力学特性的稳定性影响,对围岩位移、应力、锚杆、初期支护轴力与二衬弯矩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侧壁导坑法能较好地控制围岩位移,应力分布与隧道支护结构内力分配较合理。  相似文献   

15.
浅谈隧道二衬混凝土施工监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忠华 《山西建筑》2010,36(17):216-217
针对公路隧道混凝土二次衬砌存在的常见缺陷,从施工方法、工艺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及改进措施,旨在提高隧道二衬混凝土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6.
《市政技术》2016,(5):170-173
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对隧道二次衬砌拱顶脱空常见类型的识别、注浆材料的选择、浆液的配置、注浆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控制二衬浇筑过程中空洞的形成,并提高空洞注浆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全国目前在建的最长最宽太湖湖底隧道采用"两孔一管廊"形式建造,隧道主体为二次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型。为在太湖春季涨水前完成隧道主体工程,采用钢筋预绑扎与隧道主体混凝土浇筑平行施工方式,既绿色环保,又提高效率,缩短施工周期。针对太湖隧道超宽、平顶、体量大等特点,结合隧道浇筑台车施工,介绍钢筋预绑扎台车设计与施工工艺流程,有效实现隧道主体混凝土二次浇筑的连续施工,取得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隧道二衬拱顶脱空造成衬砌受力形式变化,极大影响隧道质量和安全运营,是隧道工程中的常见质量隐患之一,如何有效控制二衬拱顶脱空成为控制隧道施工质量的关键。结合扬子山隧道二衬施工,分析了隧道拱顶脱空产生的原因,采用过程控制、扫描及相关监测手段,有效预防隧道二衬拱顶脱空问题的产生,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阳 《福建建筑》2013,(6):26-28
以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西岸北线分岔大跨段工况为实例,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大跨段进行全施工阶段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能够有效的控制地表沉降;在两侧导坑开挖完成后,先施作导坑部分二衬再进行中部土体的开挖支护及二衬施工产生的最终地表沉降比隧道开挖完成后再施作整体二衬产生的地表沉降小的多,说明前者能够更有效的控制最终地表沉降;临时支护的拆除对地表沉降影响较大,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议紧密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来确定拆除临时支撑的时机。  相似文献   

20.
以石家庄地铁1号线中山广场站—解放广场站交叉渡线暗挖施工中超小净距2洞和3洞并列施工难题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横通道在3孔隧道中径向横穿时对向掘进施工顺序研究、双侧壁导坑法在地铁隧道大断面施工中的应用、二衬施作顺序及整个空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得出边导洞先行的最优施工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