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河南省2006-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熵值法建立多指标复合测度模型,重点考察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经济紧凑度,利用SPSS软件使用偏相关系数分析了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紧凑度的主要驱动力因子。研究表明,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紧凑度总体得分不高,且内部差异显著,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紧凑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结构力和内源力,其次是市场力,而行政力和城市经济紧凑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今后中原城市群要继续提高内源力作用,合理使用行政力,提升结构力和市场力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四化”协调,促进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紧凑度提升。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的发展是否可持续,直接关系到城市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是中部崛起的关键,对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城市用地与道路网发展、公共交通发展、停车发展、城市交通环境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等六个方面,探讨中原城市群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为中原城市群区域整体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9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相关数据,基于经济协同发展视角,利用城市经济能级、经济联系度和空间集聚性等相关指标对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经济联系度还是辐射及带动能力来讲,郑州均是中原城市群唯一的核心城市;洛阳和南阳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辐射及带动能力,但与其他城市联系度不高,尚未成为中原城市群次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总体上还未呈现出空间集聚状态,但已有临近城市组团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结合许昌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实际情况,分析现有综合交通运输存在问题,研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许昌市对内对外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以提高许昌市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区位优势,促进许昌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和生态环境对城镇化进程形成的约束作用具有积累性和长期性。针对基于历史数据分析中未考虑到的滞后性问题,以黄河流域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兰西、关中平原、中原、山东半岛和晋中等7个城市群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建立ARIMA-BP组合模型来预测2020~2025年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部分城市群出现波动,耦合协调特征由轻度失调、濒临失调转为勉强协调、初级协调; 对未来6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发现,7个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未来皆表现出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群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城市群在2025年依旧未能突破轻度协调达到更加理想的耦合协调阶段。未来应不断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竞争力,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次级中小城市成长壮大,并且要格外关注呼包鄂榆城市群、晋中城市群依靠资源发展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防治问题,加强宁夏沿黄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补齐流域发展短板,早日实现流域城市群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空间的形成要求借助于区域或城市间的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许多城市群建立以大容量的快速轨道客运系统为骨干,地面辅以常规多类型公共交通网络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化的客运交通方式相互协调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并以此城市群综合客运交通体系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战略。本文在此主要研究我国城市群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中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7.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基于系统论的观点,阐述了协调与协调度的概念和内涵.鉴于复合系统组成要素的非平稳性特点,提出了利用协整分析技术判定复合系统要素或子系统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模糊数学的隶属度概念,建立了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90-2003年高等教育与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复合系统状态协调度变动大,动态协调度在0.5附近摆动,复合系统发展处于基本协调与基本不协调之间.  相似文献   

8.
经济社会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群的主要发展方向.分析城际轨道交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特点,分析其对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整合城市群交通运输网络资源、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从技术、体制、功能、效益环节提出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协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内部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是否合理是新时期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和2019年人口规模数据,基于城市首位度、城市金字塔及位序-规模法则,从多角度对中原城市群规模等级结构演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经过10 a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城市首位度仍然较低,中心城市郑州集聚-辐射作用不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属于较低水平位序-规模分布,进而提出中原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探析福建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和协调性,采用灰关联分析模型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福建省1995—2019年物流与经济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公路、水路、民航货运周转量以及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各经济指标的灰关联系数值介于0.768 8与0.943 9之间,即关联强度属于“较高”和“非常高”等级; 铁路货运周转量与各经济指标的灰关联系数值介于0.549 9与0.575 1之间,即关联强度属于“一般”等级; 物流有序度和经济有序度及物流与经济协同度均随时间的增加呈显著增大趋势,但物流与经济协同度的波动性相对较大; 物流对经济的胁迫作用强度为0.837 2, 经济对物流的胁迫作用强度为0.736 1, 这说明物流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经济对物流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现阶段福建省在制定经济建设规划时应着重考虑水路、公路、民航的货运能力以及沿海港口的货物吞吐能力,在改进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度时应注重改进物流的有序度,特别是铁路货运的有序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当前热点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1999-2008年最新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将灰色关联分析法(GRA)与层次分析法(AHP)集成赋权,构建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1999-2008年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计算了中国各子系统和整个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最后对中国复合总系统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中国复合总系统整体上处于良好协调状态,协调度的平均值为0.804 5.结论符合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2.
界定了“经济-人才”系统协调发展概念的内涵,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协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并以协调度区间定义了警度标准,建立了基于协调性评价的“经济-人才”系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最后以西安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环境经济协调度概念的基础上,针对辽宁省的具体情况,构建了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论理论,建立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度模型。计算出环境系统、经济系统以及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并进行了评价。发现辽宁经济与环境系统之间不协调.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也会进一步制约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环保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14.
重力模型是用于研究区域间依存关系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为实现通用GIS平台与重力模型分析方法的集成,基于一般重力模型方法和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了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矩阵数据,利用可编程GIS地图控件MapX和VC++6.0开发工具实现了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矩阵可视化,揭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间相互作用信息的空间结构和等级,实现了重力模型数据与相关区域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结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利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9年浙江省11个地市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发展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了推动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土地功能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通过所得研究结果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层权重,对比2013年和2018年土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值;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土地功能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通过所得研究结果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层权重,对比2013年和2018年土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值;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活跃的单元,其质量与效率的高度耦合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助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区27个城市为例,运用AHP与熵值法、DEA-BCC模型,分别从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效率选取指标,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以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特征;城镇化综合效率发展稳定,综合效率达到“有效”的城市呈现由东向西的扩张趋势;②2010~2014年,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发展态势基本一致,均呈现上升趋势;2014~2018年,耦合度呈现弱下降趋势,协调度保持上升态势。研究期末,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效率的耦合度、协调度在空间上大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研究希冀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运输对于区域发展系统具有深刻影响,而且这两个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种种不协调现象。可达性是衡量交通运输网系统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可达性的提高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路网的修建能够进一步优化区域路网、提高可达性、从而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作者运用灰色关联分析,通过研究历年湖北省公路网可达性的相关演化情况,进一步得出可达性对于区域发展的关联度变化并进行相关分类对比,从而最终提出促进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布局模式的选择决策,对实现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和服务目标、提高整体运营效益、促进我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服务需求和规划的角度,对系统功能定位选择、服务匹配的系统布局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