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工业弃置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静 《江苏建筑》2003,(1):29-3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导致了许多传统工业基地的结构性衰落,功能性的衰退和物质性更新,甚至沦为弃置地,这些用途单一,功能过时但是具有严格逻辑的工业弃置地的再生潜力,历史价值和景观特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改造,更新和开发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大地艺术的思想对工业弃置地的生态恢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景观再生的手法更加丰富,启发了景观建筑师对生态恢复的再思考,事实上很多景观建筑师都借鉴了大地艺术的手法,延续了历史记忆,改善了人地关系,丰富了人们的深生态体验。  相似文献   

2.
从工业遗产景观的审美弹性和功能弹性二元向度的角度,论证了其弹性再生的内涵与方法.通过基于工业遗产景观的连结分析生成二维矩阵分析框架,得出审美和功能二元向度的设计策略.从审美向度上,有留白之美、废墟之美、混搭之美三种特质;从功能向度上,形成的生态修正可适应和提高生态弹性,形成业态连锁衍生群,改善经济弹性,激活文化创意,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工业从前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中,沈阳这座重工业城市中有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老工业旧厂房,对这种工业遗产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可利用的场所,实现老工业旧厂房在城市景观中体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价值,使其城市景观环境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避免城市历史文化出现断层,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郑可 《福建建材》2023,(8):30-34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生是延续场地文脉,提升人居环境,带动区域发展与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景观再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石狮伍鸿滨海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策略,并从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及场所精神景观再生设计方面展开了分析,以期为城市滨水空间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如何在先前过度开采而污染严重的废弃地中实现生态恢复这一景观再生研究课题,探讨了攀西地区进行工业景观再生设计的必要性,具体阐述了该地区工业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为今后类似地区科学处理工业遗迹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及思路。  相似文献   

6.
毛晨悦  吴尤 《风景园林》2020,27(7):62-67
近年来,针对铁路工业遗址的改造与再利用案例的研究不断拓展,体现出在规划与设计方面逐渐以风景园林为主导的趋势,成为城市工业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议题。以费城铁路公园(The Rail Park)整体规划为案例,围绕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布局、工业历史街区更新、空间营造3个层级来分析铁路公园的规划与设计。铁路公园体现出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连通性较强、沿线城市街区差异性明显、场地空间特征性突出的特点,其规划与设计能够顺应各区段独特的周边城市环境与场地空间条件,采用和而不同、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进而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铁路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为城市工业历史街区更新与工业遗址景观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费雯  阳应歆  高素萍 《山西建筑》2011,37(34):23-24
以四川宜宾纸厂工业废弃厂区为例,以循环再生,废物再利用的生态学思想为指导,采用增与减、保留与延续的设计手法,将工业元素重新组合,加入植被等新元素,构建了一个以工业为主题的公园景观,从而再现工业文明历史足迹,体现生态、文化、经济并存的可持续景观。  相似文献   

8.
姚睿 《中外建筑》2009,(8):61-64
广州珠江后航道沿岸分布大量20世纪早期遗留的大批工业厂房和仓库,这些工业遗产目前面临着保护和建设的双重压力,以及被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危险:与此同时,珠江后航道沿岸周边地区也迫切需要发展和更新。在“退二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引导下,将创意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有机结合形成新城市景观的设计理念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这是一种极具价值和潜力的新文化观念和形式,本文称之为“Loft”有机景观,并通过“广州市荔湾区下市涌至消防中队沿岸景观整治”项目,深入探讨“Loft”有机景观的设计理念与特点,同时提出对当代城市景观新途径探索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建设发展,大量废旧工业建筑亟待改造利用。根据技术美学理论的分析,当代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利用特征表现为:新旧共生的时代性特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特征以及多元丰富的文化性特征。围绕以上三个特征结合具体设计案例展开研究,为相关改造项目提供设计参考,以使其符合当代建筑美学精神,与当代技术美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0.
针对哈尔滨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态恢复、工业建筑再利用、重构场所精神等方面,阐述了该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策略,为哈尔滨乃至东三省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技术美学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媛 《中外建筑》2009,(6):152-154
阐述了技术美学的来源及拓展,探讨了技术美学与当代景观设计的关系。同时从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和新设备等4个方面的运用来论述技术美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渗透和体现。并总结了技术美学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三个发展趋向,即情感化、乡土化、生态化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2.
费凡  岳邦瑞  聂静 《中国园林》2024,40(4):77-81
生态美学是一门面向生态危机、致力审美体验与环 境健康共赢的规范性学说,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 义。如何借由景观感知研究助推生态美学观的传播,引导公 众审美意识转向自然关怀与伦理正义,是风景园林学科关注 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旨在借由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探讨以 景观感知为中介的生态美学践行途径。具体包括:1)在概念 框架层面,讨论了景观感知、生态美学观及风景园林实践的 关系;2)在价值规范层面,构建了践行生态美学的目标体系, 包含“安全氛围的暗示”“关怀意图的显露”“地方文脉的 反映”“生态规律的阐释”及“生态伦理的激发”5个关键维 度;3)在实践应用层面,凝练了围绕目标体系的一系列风景 园林营造策略。通过系统认识美学规范与景观实践间的作用关 系,以期为基于人本感知的、面向当代美学诉求的风景园林研 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何汛 《中外建筑》2011,(6):70-71
技术美学在当下城市景观营造的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对技术美学的概念和特征进行解读,继而结合现代建筑和后工业景观两个实例分析了技术美学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旨在为技术美学在未来城市景观中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桥梁美学中的形式美、功能美和环境美入手,以仿生、桥型和整体3个切入点阐述桥梁景观中的线形设计。首先从纵曲线、横断面线、平面线、空间线4种线进行仿生,探索桥梁线形设计的新思路;然后以梁式桥、拱桥、桁架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等几种主要桥型剖析桥梁的线形设计;最后详细分析环境与桥梁整体的线形融合。  相似文献   

15.
张振 《华中建筑》2010,28(3):133-136
该文通过对现代高新技术在现代景园领域中的典型应用的分析,说明了高新技术对现代景园发展的根本性推动作用。并进一步表明,只有具备更加宽广的技术视野,现代景园才能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镇化转型与城市更新的开展,服务城市大众美学认知与文化精神的城市风貌与景观塑造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以上海典型街景为例,结合问卷调查、深度学习与贝叶斯统计方法,构建具大范围评估应用潜力的公众审美感知模型,进行公众景观偏好研究.发现公众对于街景的不同场景审美感知差异较大;景观美学感知概念模型中关键景观要素为土地、建...  相似文献   

17.
周尤美  李春郁 《城市建筑》2013,(12):201-201
本文就从景观设计与艺术美学的角度,探究城镇化景观设计的总体发展趋势和现代理论方向。主要从中国传统的景观设计美学思想、现代景观设计的主流艺术美学观点进行对比解读,并从景观设计与艺术美学体现的公共性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苏晓丽  王彩云  秦仁强 《风景园林》2022,29(10):136-142
风景的文本书写是审美主体感知山水、传达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分析构建风景审美过程框架,同时搜录整理历代苏州西郊山水散文389篇,通过统计、可视化和图文互证,对文章的书写主体、表现客体和蕴涵其中的审美意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书写主体经历了由本土转向客籍,后又回归本土的时空演变;书写对象呈现由近拓远、由宏至微的特征;书写内容体现出主体对山水全景呈现、物我互动、形质把握、山水品评的审美变迁轨迹。创新性地以文学为切入视角,探索主体意识下的山水审美变迁,在完善苏州山水园林历史理论研究的同时,引发对风景规划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周艳梅  陈望衡  齐君 《园林》2021,(2):42-46
中国风景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然其历史教学却存在趣味性和应用性缺失、知识依靠于机械记忆等问题。为深化教学,提出将环境美学融入中国风景园林史课程,厘清环境美学思想与风景园林史的关系,以传统环境审美对象观照风景园林的历史形态,注重传统环境审美思想与当代风景园林的对话。引导学生将学习方式从被动记忆转化为主动领悟,培养学生汲取传统智慧应对当代问题的能力,促进中国风景园林的时代传承。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与宗教绘画共生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道释画渐盛”“山水画成立”,尤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画最盛。佛教画与山水画在敦煌相遇。受中国风景审美的影响,敦煌佛教壁画表现出了与印度、中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风景、建筑以及世俗生活的表达,是背后这一时期中国古人风景设计与风景文化的真实再现。文章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系统对比同一时期印度和中亚的佛教美术,从而进一步明确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风景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