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遗产真实性的认识必须基于具体的遗产对象及其文化背景,大运河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探讨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真实性,不能缺少人、自然、运河这三者的对话.文章从两个方面考察中国大运河扬州段水利工程遗产的真实性问题:一、从运河动态发展的角度,研究淮扬运河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二、大运河作为一个系统,以整体性发挥作用,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是系统发挥作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3.
大运河文化遗产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大运河保护工程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正在"向动态化、巨型化、线型化和生活功能化等方向扩展的趋势"。其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也几乎涵盖了当前遗产保护领域所有的新热点与难点问题。在笔者参与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的制定工作以及江苏省市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工作中,逐步暴露出的问题不仅涉及管理体制方面,也涉及技术层面,关于这些问题的思索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复杂性,引起对这一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4.
5.
也谈世界文化遗产申请与保护--对古建筑的保护修缮与开发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近年来我国在申遗成功后,对一些古建筑的肆意开发和微弱保护的状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就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以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古建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对遗产保护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大量区域性遗产需要整体观照、动态保护。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率先开展了运河遗产廊道/区域的动态管理。经过30年的探索,其动态管理的机制在实践中日臻成熟。这些对我国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剖析了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管理模式的动态性特征,并提出了它对中国大运河动态保护与管理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因历史遗产数量众多而闻名国际。其中,作为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农业文化遗产也是意大利一项不可忽视的保护和发展对象。农业文化遗产的再生、发展和创新可以看作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以米兰广域市为例,首先梳理其农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其次分别从总体规划政策到具体新型农庄的产业振兴进行探讨。并详细分析了4个不同发展定位的农庄,探讨了其农业历史、发展模式及相应管理策略。旨在通过米兰经验的学习为中国相关的农业旅游、乡村景观及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优秀文化资源,要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成为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梳理了我国数字技术的发展流程及在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总结出开放共享、信息媒介、信息互动的数字化保护原则.建构适合大运河沿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体系,并以苏州震泽古镇为典型研究案例,具体提出了搭建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数字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等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策略.同时也为其他大运河沿线特色小镇的数字化保护技术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协同规划——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运河属于目前尚在使用的活态文化线路遗产,特别是大运河浙江段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在用河段之一,航运繁忙,防洪排涝等水利功能不可替代,因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界定、保护与利用突破了一般文物、文化遗产的概念,是遗产保护领域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特点、保护与发展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述了大运河(浙江段)保护规划编制中综合各专业、各部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采取协同规划的编制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中国遗产行动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下,大运河遗产应被作为线性文化景观以及所在区域水文化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加以整体认识。以19世纪末浙东运河及其所在的宁绍平原为样本,探析适应环境的浙东运河河道主干特征,并对运河与周边天然环境、城镇环境以及农业环境形成的空间格局以及产生的过程联系、功能价值进行剖析,也揭示了运河塑造与强化区域景观独特性的作用,并归纳了大运河环境关联机制解析的原理性框架。最终,从多种全线连贯策略、多类型沿运环境规划策略以及依托运河构建全域自然与文化资源网络3个层面对当下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文化传承的北京大运河景观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运河纵贯千年,价值意义极其突出,是国脉肇始,是兴都之廊。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但是高水平、高标准的发展建设诉求与部分遗产资源被侵占破坏、滨河空间文化彰显不足等现状对比鲜明。从风景园林的专业视角提出"HSES"分析模式,基于历史文脉的总结梳理,通过历史演变的空间叠合、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和沿线景点的调研分析的技术方法,在运河水系恢复、遗产保护利用、公园景点塑造、讲好运河故事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在北京大运河的景观规划层面传承历史文化,弘扬运河文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并未止步于以往对京杭大运河及其周边地区景观现象的表层分析,而是专注于地域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对运河景观形成及改变的深层影响.将河流空间结构特征理论引入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研究,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运河形态化的景观空间结构转化为可度量的连通度指标,分析大运河景观表象下社会人文与自然地理2方面因素的作用机制,使大运河景观遗产理论研究更加深入、科学、完整,进而完善大运河景观遗产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4.
钱塘观潮是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价值,其申遗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中,因此遗产真实性讨论对其申遗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以钱塘江沿线现存的8个历史观潮点为研究对象,对其观潮历史进行概括梳理。在此基础上,应用Arc GIS视域分析的方法,还原历史观潮点的观潮视线,验证其观潮可能性。结合现场观测总结各历史观潮点的视觉特征,并探讨古今视觉变化的原因,以期为现代观潮景观的营建提供参考。通过科学量化的视觉分析,讨论钱塘观潮景观核心遗产点遗产价值的真实性,为钱塘文化景观遗产真实性提供更为科学的研究支撑,从而推进钱塘文化景观的申遗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巨大变化对城市记忆的留存带来了威胁。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日渐受到重视的同时,城市一般区域中所蕴含的城市记忆也应受到尊重。首先分析了当前社会背景下城市发展与记忆之间的关系,并简析国内外相关案例,最后结合苏州运河两岸景观规划,探讨如何在实践中保留和延续场地内的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16.
大运河后申遗时代,中国对于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已上升至国家层面。从公众视角出发研究大运河文化遗产利用的反馈与感知可以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支撑。以10个典型运河相关公园及景区为研究对象,将其网络文本数据作为数据源,使用ROST CM6、NetDraw软件中的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语义分析功能,从公众关注点、使用情况和公众态度3个感知维度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现有利用模式及其公众感知特征,为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大运河山东段是运河的中枢河段,其中德州、聊城段地处黄河以北,为著名闸河,解决了运河通航的关键技术问题,也承担漕粮仓储、盐运等重要职能。以水利景观的复合属性为切入点,选取大运河德州、聊城段为研究区段,从水利系统和聚落景观体系两方面探讨其主要特征。首先从运河水系、阻滞单元、调控单元和传输单元四方面研究水利系统构成与运行机制,梳理了以弯代闸、龙形水势的德州段与闸河聊城段的水利景观特征;再从聚落类型、城水关系、支撑体系、空间格局与园林景观五方面探讨水利建设影响下的聚落景观体系特征,从而挖掘运河水利景观的组成、特征、运行机制与风景营建智慧,为运河文脉传承、风景保护与再创造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19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提出了对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利情况的批评,重点强调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真实性”要求。以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大遗址“真实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途径。提出大遗址保护应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及可逆性”的保护展示原则,以遗址片区“最小干预”为规划理念,充分考虑遗址公园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从考古资料中分析挖掘史料信息,对遗址价值进行研究判定,从而构建遗址价值载体的展示阐释体系,最后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角度,提升遗址公园社会效益的大遗址“真实性”保护展示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实践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景观规划从城市整体设计出发,将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有机融合,把京杭大运河环境整治与城市发展的功能延伸相衔接,合理地进行景观规划及空间形态的设计,形成既具有个性特征又不失地域文脉关联的无锡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