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3.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中一些基本的问题往往被忽视,"建筑形式问题"便是明显的一例.大学里建筑设计的入门教育多数从"建筑功能"开始讲起,所谓设计讲课,通常是解释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的建设规范,基本上都是围绕<建筑设计资料集>来讲述有关建筑知识和经验,很少涉及"建筑形式"自身的生成问题;将"形式"视为艺术创作问题,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摸索与感觉.因为,多数教育者潜在的思想前提仍然是"形式随功能".高年级之后,学生有能力接触并理解各种媒体引介的观念,比如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这些观念多数在批判所谓现代主义的单调、呆板与千篇一律的形式的基础上,从人类历史、社会、文化价值上探讨建筑形式问题.因此,无论是建筑设计的入门教育,还是提高教育,都忽视建筑形式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德国慕尼黑工业技术大学的托马斯·史密特教授的《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一书,探讨建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建筑形式的问题,为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6.
<正>住宅A+B是自我工作室成立以来在国内设计的第一个较大的项目。方案的整体演变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不是在设计本身,而是在整体演变的过程之中。记得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作家必须挣钱才能写作,但他绝不是为了挣钱而写作。设计师的作为是否真的就如 相似文献
7.
正绞圈房子和石库门一样同为上海具有特点的本地房子,近几年这已成为社会共识,并被正式写进了上海地方志。然而,这个结论得来不易,它是与上海地方志专家、吴语方言家、散文家褚半农先生的二十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分不开的。最近,他的专著《话说绞圈房子》一书被闵行区政协列入《发现闵行之美丛书》,已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2017.11)。这是作者为绞圈房子做的第十件事。作者以流畅的语言,优美的文笔,详尽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9.
10.
案例企业:绿城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创新模式:“养老+农业”模式的创造,园区生活体系的不断优化创新,使得绿城物业一直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谈起现代建筑理论,中外著作和文章真是多得连数目都数不过来。接触长了以后,限于自己的水平,常有一种迟钝、恍惚、空渺,甚至惧怕之感。但在设计工作中,我毕竟又要天天面对实际,而每当回到有血有肉的生活中来时,自己又觉得会被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所充实。的确,用“生活的眼光”去看建筑,和用“书本的眼光”去看建筑,这是一个颇有兴味的相互渗透、相互弥合的过程。那么,是否能说,在 相似文献
13.
14.
关于地权,我先来讲一种不少人很熟悉的逻辑——近年来,各地拆迁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钉子户和群体性事件,官商勾结征地,肥了少数人的腰包,却穷了广大农民和老百姓。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体制,限制了农民城市化的意愿,阻碍了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步伐。如果农民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彻底实现土地私有化,让小产权房合法化,那么,政府就无法贪污了,房地产商就不猖狂了, 相似文献
15.
短短十几年间,我们眼中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是因为高楼,不是因为大厦,而是我们拥有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各种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姿态万千。 相似文献
16.
17.
当前国家为应对环境问题,不可能人为的减缓城市化进程,中国需要城市化,每个老百姓需要现代化,需要小康,但是怎样在保障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建立绿色建筑节能体系就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建筑是我们巨大的消耗和污染体系,建筑绿色概念提出让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无国界,令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到各大展讯的展览实况。但是奇怪的是,无论是久负盛名的威尼斯双年展,亦或是被时尚界吹捧的米兰设计周即将开展,即使远在意大利,花费昂贵,世界各地的设计师还是执意要去感受现场。这就是展览空间带来的魅力。国际知名策展人侯瀚如在接受杂志访问时说:“今天的展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展览了。 相似文献
19.
欣闻《建筑》杂志创办五十周年,谨向贵刊表示热烈祝贺!五十年来,《建筑》杂志在全体采编人员的精心策划、组织下,已经成长为一本导向正确、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指导性强、装帧精美、富有特色的指导性刊物,对促进信息交流合作,提高建筑市场管理水平,发展繁荣我国建筑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贵刊在建国初期创建,与共和国一同走过崎岖,走过坎坷,五十来逐渐壮大,一步步走向成熟。转眼间《建筑》杂志已经跨越了五十个年头。五十年来,伴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建筑》杂志的作用在与日俱增,文风清新,版面多彩,内容丰富,栏目新颖,编排活泼,印刷精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