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树昌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6)
对20CrMnTi钢淬火后的自回火态和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显微组织结构、断口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电镜的观测分析,并测试了不同回火状态下的力学性能。诚验结果表明,20CrMnTi钢淬火态和低温回火态具有相近的性能,即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塑性与韧性,因而可做为结构用钢在淬火状态下直接应用。而对需经回火处理的高精度尺寸稳定的零件,在250℃回火时将得到最佳强韧性能配合。在300~400℃回火时出现的脆性,可用以满足某些兵器零件的特殊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
硅对易切削贝氏体塑料模具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新型易切削贝氏体塑料模具钢(Y82)的性能及影响因素。Y82钢采用中碳成分,以普通合金元素锰、硅和硼合金化,在空冷后可得到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及较高的空冷淬透性。分析了合金元素Si的作用,Si使CCT曲线中贝氏体转变区向右下方移动,因而使贝氏体转变发生在较低的温度,可以形成细小的针状下贝氏体,并能够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形成下贝氏体,对于大尺寸的模具,即使其内外冷速度不同,都会得到均匀的下贝氏体组织,从而提高了钢的空冷淬透性,Si还提高了钢的强韧性及回火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吴望子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15(2):37-41
为优化热处理工艺,该文探讨了35CrMoV钢经三种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与机械性能的特点。利用透射电镜对回火屈氏体、回火索氏体与等温转交贝氏体的精细结构及其对机械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稍高于Ms温度等温转变得到的贝氏体具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4.
准贝氏体钢的特性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准贝氏体钢的组织结构及性能特点。结果表明,准贝氏体钢是一种热处理性能优良、焊接性能优异、并具有良好耐磨性能、高疲劳强度、低缺口敏感性的新型工程结构材料。并阐述了准贝氏体钢在工程应用中成功的实例及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40MnMoV钢900℃奥氏体化后空冷而获得复合的金相组织,其中包括非典型上贝氏体(无碳化物,组成相为:15%~20%富碳奥氏体+铁素体)、块状复合组织(主要组成为下贝氏体+马氏体+奥氏体),正火后的金相组织随着回火温度而发生变化。重点研究无碳化物的非典型上贝氏体的回火转变:在400℃以下回火不析出碳化物,只是富碳奥氏体的体积百分数减少;当回火温度在400℃左右时,可以观察到富碳奥氏体转变为碳化物,即无碳化物非典型上贝氏体转变为铁素体加碳化物,这种回火组织形态相似于典型上贝氏体。 相似文献
6.
范爱国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8(4):30-30
<正>拉伸强度为1500MPa以上级的C-Si-Mn-Cr低合金钢的抗疲劳性能可以采用以下工艺予以改善:在900℃进行20min的奥氏体化处理,在空气中冷却后再在280℃和370℃回火2h。该钢(命名为CFB/M钢)的组织是含有8%(体积分数)以上残余奥氏体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和马氏体相。对该钢与全马氏体化钢(称作FM钢,热处理工艺为:在900℃进行20min的奥氏体化处理,油淬,再在280℃和370℃回火2h)的性能进行了比较。采用轴向疲劳试验法对钢的疲劳强度进行了测定,并用压张力试样研究了钢的疲劳裂 相似文献
7.
侯旭明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18(3):69-72
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20Cr11MoVNbNB钢淬火回火后组织与硬度的关系。研究表明,该钢在回火中析出的碳化物主要是、M_7C_3、M_23C_6等,回火中的二次硬化主要为M_7C_3所致;该钢在750℃以下回火(4h)不发生再结晶。 相似文献
8.
冷却速度对18Cr2Ni4WA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改变冷却速度以获得不同的显微组织来研究冷却速度对曲轴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冷却速度的降低,粒状贝氏体及残余奥氏体量有所增加,粒状贝氏体中(M-A)小岛在尺寸及形状上均有明显变化。另外断口分析表明,粒状贝氏体可以成为一种疲劳源。 相似文献
9.
准贝氏体钢使用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准贝氏体钢及使用性能的几个问题,如力学性能、疲劳性能、焊接性能、渗碳性能、耐磨性能等.结果表明,准贝氏体钢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作为一种新型工程结构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低碳锰钼铌钢终轧温度及轧后冷却速度对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为了获得 50 0 MPa以上的屈服强度及较理想的综合性能 ,终轧温度以在 82 0~ 90 0℃之间为宜。轧后喷水冷却 ,有利于提高强度。通过用金相法和热磁法相配合测定出了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间接地对此钢在各种条件下显微组织的形成规律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贝氏体钢磨球与我国磨球材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贝氏体钢磨球是一种新型磨球产品,具有磨耗低、破碎率低、失圆少、粉磨效率高、节约磨矿能耗和成本等优点。其耐磨性是国内优质铸球及高碳球的3倍以上,抗剥落及抗破碎性能则提高数倍,实际应用中的破碎率低于2%。文中基于大量试验结果及应用数据,较详细介绍了贝氏体钢磨球的优良特性,同时分析了国内磨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针对磨球的工作特点,提出了磨球材料选材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冷却速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研究了一种低碳贝氏体钢经不同冷速处理后组织性能的变化。在0.9℃/min的冷速下,几乎得到全部粒状组织,随冷速增大,粒状组织减少,粒状贝氏体增多,当冷速增到156℃/min时基本上全成为粒状贝氏体。结果表明,粒状贝氏体比粒状组织具有更高的强韧性。在0.9~156℃/min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冷速加快,夏氏冲击韧性从46J/cm~2提高到111J/cm~2,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也有较大提高。冷速进一步增加,冲击韧性显著下降,强度仅略有提高。本文对粒状贝氏体的强韧化机理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将23MnNiCrMo钢奥氏体化后分别在空气、水、油中冷却.随后将水淬和油淬的试样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保温时间的回火.研究结果表明,该钢合适的淬火温度为860℃,油淬和水淬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下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剩余碳化物.由于有合金元素的作用,在中温回火时并不得到完全的回火屈氏体组织,而是以回火马氏体为主,还有贝氏体及剩余碳化物的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14.
康沫狂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10):1-7
对低、中、高碳合金钢中温区等温转变TTT图进行测定和分析表明:低碳含金钢的TTT图由三个独立的C—曲线所组成,与其相应的组织以等温温度降低而为无贝氏体特征性的粒状组织(Gs)、上贝氏体(B_u)和下贝氏(B_L)。中、高碳合金钢中TTT图由两个独立的C—曲线所组成,与其相应的组织为B_u和B_L。低碳合金钢的中温组织中经常出现粒状贝氏体B_G,含Si的合金钢中温组织往往有无碳化物的B_u和B_L存在,或称准上贝氏体(B_(mu))和准下贝氏体(B_mL);B_(mu)和B_(mL)在长期等温后仍能转变为典型的B_u和B_L、B_(mu)和B_(mL)为过渡型组织;B_(mL)除能转变为典型的B_L外,还可转变为碳化物与贝氏体铁素体,长轴约呈20°角的非典型B_L。 相似文献
15.
研究贝氏体钢在榴弹弹体上的应用,结果表明,贝氏体钢作为榴弹弹体钢不仅可以简化热处理工艺,改善切削加工性,而且可获得高破片率,与58SiMn和60Si2Mn钢相比,其破片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加热温度对铝-钢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铝-钢复合材料经不同温度加热后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350℃以下温度加热复合界面基本上无变化,而在400℃以上温度加热复合界面上有FeAl金属间化合物生成,且化合物层的厚度逐渐增大;界面结合强度随加热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350℃以上温度加热后,侧弯曲角度均达不到90°即发生界面开裂;高温拉脱强度在350℃时已降至爆炸态的10%以下。因此铝-钢复合材料的加热温度不要超过350℃,以防止界面化合物的生成,保证铝-钢复合材料的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17.
用JMat Pro模拟分析软件和SEM、TEM显微镜,研究了40CrNi4MoV试验钢淬火温度为880℃,不同回火温度下组织的变化。研究表明:试验钢在320℃回火时,原始奥氏体晶界处分布较多层片状渗碳体,马氏体板条内和板条间析出大量的渗碳体;430℃回火时,渗碳体发生球化;540℃回火后,渗碳体回溶。经不同淬火温度及不同回火温度的计算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深冲用双相钢——空冷贝氏体双相钢,它具有性能优良、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阐述了新型空冷贝氏体型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生产工艺的特点及优越性。本文还研究了该钢的强化机理及微观组织参量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强度表达式。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 38Si2 Mn2 Mo钢等温下贝氏体中和淬火回火后马氏体中析出的碳化物。在下贝氏体中存在两组 ε碳化物 ,它们与贝氏体铁素体保持 Jack位向关系 ,而与奥氏体无固定取向关系 ,ε 碳化物的惯习面为 { 10 0 } b,未见碳化物在奥氏体一侧析出。表明下贝氏体具有碳过饱和度 ,ε 碳化物是从贝氏体铁素体中析出的 ,具有与回火马氏体相似的切变特征。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微变形贝氏体模具钢(C12)的合金化设计及性能。C12在空冷后可得到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它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及较高的淬透性。由于热应力及组织应力较小,因而满足复杂到腔模具的高硬度有微变形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