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无线电》2012,(3):53-5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洲“伽利略”(GALILE0)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  相似文献   

2.
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 1.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功能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3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由3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分、北斗用户终端3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3.
全球星有限公司是1991年由美国劳拉和高通公司联手创办的。“全球星”系统是总投资33亿美元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它由48颗工作星(4颗在轨备份星)和若干个地面关口站组成,包括空间段部分(卫星)、地面段部分(关口站)和用户段部分(手持终端、车载、船载设备等)。这些卫星分布在8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有6颗星。“全球星”全球星系统采用了CDMA技术,话音清晰,时延很小(小于300ms),在传输上并非把1个用户与另1个用户直接连接,而是采用“弯管”设计,地面用户通过关口站被接续至卫星或“公共电话交换网”上。  相似文献   

4.
神州天鸿北斗卫星应急灾害遥感预警通信系统是基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通信系统而建立的民用用户服务支撑平台。该系统包括北斗空间卫星(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地面总站和神州天鸿北斗卫星民用运营中心、国家减灾指挥中心及神州天鸿北斗卫星民用用户终端4部分。  相似文献   

5.
神州天鸿北斗卫星应急灾害遥感预警通信系统是基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通信系统而建立的民用用户服务支撑平台。该系统包括北斗空间卫星(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地面总站和神州天鸿北斗卫星民用运营中心、国家减灾指挥中心及神州天鸿北斗星民用用户终端4部分。  相似文献   

6.
《移动通信》2012,(24):76
近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英文名称为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缩写为BDS。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相似文献   

7.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功能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等卫星系统类似,可以为人民提供定位、短报文通信等服务,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应用.该系统可以分为空间段、地面段以及用户段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构成和主要应用,然后研究该卫星导航的技术原理,最后以RNSS/RDSS接收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终端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8.
斗转星移定乾坤,惊心动魄雷声滚,坐镇卫星发射场,北斗普照投营运。"卫星导航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综合国力的标志。孙家栋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建成投入运营,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  相似文献   

9.
《移动通信》2014,(23):8-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9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下一步将建成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2020年左右实现全球导航定位,为全球用户实现导航定位服务。届时,中国将是第三个提供全球定位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引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时.全天候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等服务.本文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其导航系统的广播星历数据,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不同纬度的可视情况,利用实测数据对其高精度定位的基本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北斗一代是一种区域有源卫星导航系统,覆盖的范围仅限于中国和周边国家和地区.而北斗二代在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系统包含了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4颗中国地球轨道卫星,共14颗卫星的定位系统.为此本文从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位置精度衰减因子、卫星可见性等多个方面评估其高精度定位的基本性能.并结合实测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其和GPS的性能对比.  相似文献   

11.
《数字通信世界》2013,(2):33-33
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部长赵小津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服务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相似文献   

12.
《卫星与网络》2012,(3):35-35
中新网西昌2月25日电(张利文孙自法)北京时间2月25日凌晨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也是中国2012年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相似文献   

13.
孙凝子 《卫星与网络》2014,(1):I0012-I0018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对外宣布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标志着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14.
《数字通信世界》2010,(12):30-35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情况。庞之浩:我国北斗系统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用少量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来完成试验任务,即试验阶段。通过这个阶段的建设,为北斗系统建设积累技术经验、培养人才、研制相应地面应用基础设施设备、开发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等。我国在1994年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设,2000年形成区域有源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报告中指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兼容",中国将致力于实现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和互操作,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一号”的完成,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又前进了一大步,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的GPS虽然都是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但是它们在各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而从卫星数量、轨道特性、定位原理、用户容量和定位精度等方面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差别,通过对比分析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和GPS的系统和功能组成,给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7.
1北斗系统应用现状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一号系统),是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代区域性有源卫星导航系统,可为我国及周边国家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具备国际一流品质的卫星导航和通信服务,是继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用卫星导航系统。目前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将实现全球无源精密定位,并兼容北斗一号系统短信息通信功能,将  相似文献   

1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在中国及临近区域进行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的能力,定位精度优于20m,授时精度优于100ns。可将北斗导航/数据通信技术应用在在电力移动现场作业中。  相似文献   

19.
GPS系统主要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组成: 空间部分:计划布署21颗最优星座(以及3颗备用星)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面上,高度约为20,000公里,仰角55°,周期12小时,因此全球任一地点的用户都能在任意时刻至少看到4颗GPS卫星。 地面控制部分:由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控站组成,均设在美国本土。主控站主要用于完成卫星轨迹和时钟修正参数的计算;注入站主要用来向每颗卫星(每隔8小时)注入导航信息和其他控制参数;监控站用来进一步提高轨道预报精度和计算精密星历。 用户部分:由天线、接收机、数传处理机和控制/显示装置组成,就是我们所称的GPS接收机。它通过接收空间部分的导航卫星发送的星历及其他导航  相似文献   

2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在国际海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本文介绍了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在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标准化历程,解读了IMO关于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WWRNS)和未来GNSS的政策规定、性能要求和认可程序,并据此对IMO认可北斗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就北斗相关认可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